煤炭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展望
在煤炭行业产能过剩,价格下行,行业低迷时期,市场条件弱化,企业基本面的差异导致盈利能力分化,信用风险差异扩大。其中,煤炭赋存条件较差、矿井老旧、安全风险大、生产成本高、费用居高不下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继续下滑,导致偿债指标恶化,信用风险增加。
煤炭企业调级分析
从2015年煤炭行业整体级别调整来看,主要集中在原级别为AA+的企业,且主要为展望调整,而级别调整幅度较大的为AA-调整为A。纵向来看,2012年以来,级别调整呈现同一企业被持续下调的现象,比如肥城矿业、煤气化集团、龙煤集团、沈阳焦煤、山西华昱。
综合各家评级机构2015年煤炭企业下调原因,主要涉及(1)受煤炭行业低迷,煤炭价格持续下跌影响,企业经营压力增加,出现亏损,短期难以改善;(2)公司债务规模持续增长,资产负债率较高,偿债压力增加;(3)期间费用,特别是管理费用和财务费用对利润侵蚀明显;(4)对外担保较多,被担保企业出现亏损,存在较大或有负债风险;(5)经营获现能力恶化;(6)其他。
2015年1~7月,大公下调煤炭企业9家,其中5家展望调整为负面,4家涉及级别下调。从被调级企业的基本面来看,煤炭赋存条件恶化,包括矿井老旧、资源枯竭、地质条件复杂、安全事故频发等因素导致煤炭生产成本高企,在煤炭价格持续下行的情况下,企业经营风险敞口势必扩大;从非煤业务来看,一般为贸易、煤化工、煤电一体化,如果企业业务构成复杂,与煤炭的协同效应较差,甚至非煤业务亏损拖累整体经营,无疑增加了企业的信用风险。
从财务表现来看,2015年大公下调级别或展望的煤炭企业收入主要来自煤炭和贸易,利润主要来自煤炭生产,而煤炭价格持续下行,导致利润空间大幅收窄,被下调企业2014年的毛利润平均降幅超过30%。由于费用控制不力,使得在企业的收入和毛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下,管理费用仍较高,其占毛利润的比重增幅较大,超过10个百分点。加之,煤炭企业多为高负债经营,随着经营压力的增加,下游回款放缓,企业债务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有息负债增加较多,财务费用大幅增加,平均增幅30%以上。
短期内,国内宏观经济仍存在下行压力,煤炭下游需求较难有明显改善,行业产能过剩仍将持续,煤炭价格低位徘徊,煤炭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但其中,具有煤种优势、资源储量和赋存条件较好、生产成本较低、能够有效期间费用、债务规模可控的煤炭企业抗周期性下滑的能力较强;相反,煤炭赋存条件较差、矿井老旧、安全风险大、生产成本高、费用居高不下的企业的盈利能力将继续下滑,导致偿债指标恶化,信用风险增加。
煤炭行业分析及展望 (一)宏观经济增速换挡,煤炭需求增速中枢下调,行业产能过剩矛盾突出,煤炭价格持续下行。
2015年以来,GDP同比增速降为7.00%左右,增速放缓压力持续存在。从其他指标来看,2015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全社会用电量、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同比增速均出现明显下滑,凸显经济下行压力。通胀水平在1%左右徘徊,PMI指数在过去的一年大部分时间处于枯荣线附近。
从需求端来看,煤炭的下游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力、建材、冶金和化工等方面。2014年上半年火电、粗钢、水泥的月度产量同比增速基本保持正数,但2014年下半年,均出现负增长,表现出低迷态势。从行业库存来看,2014年以来,六大发电集团的煤炭库存仍旧维持在高位水平,除8月左右由于季节性因素导致库存暂时下降;而秦皇岛港内贸煤库存除4~5月受大秦线检修出现下降明显外,其余月份略有季节波动;广州港集团波动变化较小。炼焦煤港口库存在年中短期上涨后开始下行,而年末再次上扬。
2014国内煤炭产量38.70亿吨,同比首次出现下滑,煤炭价格持续走低,进入8月后,国家限制超产政策出台,以神华、中煤为首的大型煤企也开始采取限产保价策略,因此原煤产量同比出现较大幅度减产。对于动力煤来说,2014年7、8月发电量同比下降,导致动力煤需求旺季不旺,价格季节性上升无力,全年同比继续大幅下降。而焦煤,则是下游需求低迷,价格出现大幅下降,由于基数较高,降幅大于动力煤的价格下跌。进入2015年,煤炭价格再次下探。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煤炭下游需求低迷,产能过剩矛盾仍旧,价格下行压力较大。
从供给端来看,2006~2011年,国内煤炭价格持续上涨,年度煤炭行业完成投资额不断增加,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2011年中,煤炭价格达到高点,随着煤炭价格下降,行业固投增速下滑,2014年出现负增长,但是从绝对额来看,仍保持较大规模的投资量。根据煤炭工业协会2014年煤炭业改革发展情况通报,我国煤炭产能已经超过40亿吨,在建规模10亿吨以上,假设2020年全部投完,则平均每年增加2亿吨,短期内仍存在较大的产能释放压力。
(二)在市场与国家调控政策的双重作用下,未来产能收缩主要来自资源枯竭型矿井、超产矿井、高成本矿井的产能缩减,但由于国有产能退出缓慢,实际产能缩减量更多取决于政策执行力度。
煤炭价格持续下行,考验企业的成本费用控制能力,高成本、高费用企业的风险首先暴露。根据我国煤炭赋存条件,东部地区较多存在埋藏深、开采年限久、水文地质条件复杂等情况,加之地面人口密度较高,搬迁难度较大等因素,综合开采成本明显高于西部地区。在煤炭产能过剩,价格持续下行的时期,成本因素超越运力条件限制,形成低成本产能替代高成本产能趋势。
政策方面,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密集在遏制超产、总量控制、在建矿治违、进口关税、清费立税等方面出台一系列政策,有望促进煤炭行业的产能调整。2014年8月,三部委联合发布《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拉开产能调整序幕,10月份完成全国煤炭核定产能登记与公示,统计显示核定产能共计31.10亿吨,而统计局公布的2014年煤炭产量为38.70亿吨,以此估算2014年超产约7.60亿吨,因此限产的空间仍较大。
存量调整政策出台后,增量调整政策也相继出台,主要内容包括在建矿井治违和新建矿井控制。进口煤限制政策也同步进行,主要通过质量控制和进口关税税率调整实现。清费立税方面政策主要方向为借资源税改革清理违规收费,资源从价计征,税率制定以不增加企业负担为原则,同时,停止征收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国家级涉煤费用矿产资源补偿费等。
煤炭行业国有产能占比较大,国有企业在资源、资金、规模上的绝对优势、管理层和地方政府考核侧重GDP贡献、收入、承担部分社会责任以及背后的政府信用等因素,国有企业产能通过市场化调整较为困难。亏损企业难以退出市场,煤炭行业的产能调整将很大程度上依赖政策调控。在严控产能的重要时期,矿难的发生除对企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外,政策要求事故企业全部停产整顿或同区域内企业停产整顿,因此对企业的影响较以前有所放大。行业下行时期,维稳的重要性凸显。
(三)2014年煤炭价格继续下跌,行业利润空间继续收缩,收入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亏损面持续扩大,资产负债率攀升,行业整体的偿债压力增加,区域盈利分化。
从整个行业的盈利状况来看,随着煤炭价格价格大幅下跌,2011年以来,行业收入和利润增速持续下降,销售利润率由2011年的14%左右降至2014年的不到4%,利润空间大幅收窄,2012煤炭企业通过以销量换收入的形式维持收入小幅增长,但利润总额出现负增长,2013年以来,煤炭价格继续下滑,收入和利润双双负增长。
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持续增加,亏损额快速增长,行业亏损面持续扩大。2014年,行业内亏损企业个数增至1,929家,占全部煤炭企业的27.18%,亏损总额达到781.74亿元,占行业利润总额的61.63%。2015年以来,亏损企业个数仍在继续增加,亏损额同比继续扩大。行业盈利能力下降,销售回款放缓,资金压力增加,企业债务规模扩大,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行业整体的偿债压力增加。
综合来看,煤炭作为传统的、资源型行业,经历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之后,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增速换挡,下游需求增速中枢下调。长期来看,因我国资源禀赋条件限制,煤炭仍将保持能源消费的主导地位,但受环保政策趋严影响,总量将有所控制。短期内煤炭产能过剩矛盾突出,2015年以来,煤炭价格继续下跌,行业利润空间继续收缩,收入利润同比大幅下滑,亏损面持续扩大,资产负债率攀升,行业整体的偿债压力增加,区域盈利分化,亏损由东部向西部蔓延,预计在市场与国家调控政策的双重作用下,资源枯竭型矿井、超产矿井、高成本矿井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分区域来看,2014年安徽、黑龙江、河北、吉林四省为亏损状态,以安徽为首,利润总额亏120.97亿元。在煤炭价格持续下行的市场环境中,成本因素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亏损省份的成本/收入达到90%以上,黑龙江和安徽接近100%。在保持盈利的省份中,2014年山西省利润总额降幅最大,从2013年的329.61亿元,大幅缩减至2014年的28.74亿元。内蒙、陕西情况略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