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毡团|杨博:“冬虫夏草与人类学中的植物研究”

美凯龙艺术中心 美凯龙艺术中心
2024-08-30

主题:冬虫夏草与人类学中的植物研究

演讲者:杨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人类学博士候选人)

时间:2023年1月14日 19:00-20:30

腾讯会议:144-825-039

线上直播:

腾讯会议二维码:

美凯龙艺术中心视频号:

 

伴随着美凯龙艺术中心的“多物种之云”展览,特别公共项目“毡团”荣幸地邀请到伦敦大学学院人类生态研究组的人类学博士研究生杨博,结合在康巴藏区有关冬虫夏草的田野实践,为我们介绍在人类学中有关本体论、多物种民族志及植物研究的理论讨论。
地球上约拥有四十万的植物物种,它们在每一个生态体系和社会体系中无处不在,生长在那里也改变着那里。一方面,基于植物千差万别的生物特质,它们有力的塑造着人类的行为、生计、观念、甚至文化模式。另一方面,人类社会对植物的人为干扰和影响,也让它们持续性的重构着生态环境体系。
在当今的康巴地区,冬虫夏草具有超过十余种的社会角色,其本体论可以被分析成为七种维度,每种维度都有着现实的社会经济、宇宙观及道德维度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以藏地城区镇区牧区之间的社区重构为案例,我们得以重新认识藏族社会和植物的关系:虫草不仅仅是被国家社会经济市场所建构的被动物品,而是在与人的互动中主动产生着新的社群和社会事实。

杨博,英国伦敦大学学院(UCL)人类学博士候选人,于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曼彻斯特大学、内蒙古大学分别获得社会人类学研究型硕士学位、社会人类学硕士学位、法学(社会学)学士学位。
研究领域包括民族植物学、多物种民族志、人类世、环境/可持续人类学、发展人类学、藏区发展。杨博曾多次在日本、墨西哥、捷克及英国的剑桥大学、牛津大学、伦敦大学学院等地举办的国际会议上宣读研究报告。目前正在进行植物与康区藏族社会关系研究,该研究先后获得重庆大学“南向通道区域与国别研究”田野调查奖学金、南方科技大学“第十届中国人类学研究生论文田野调查奖助金”的资助。同时,杨博自2014年起从事公益支教事业,参与、组织过的支教项目遍及国内十余省市。

杨北辰是一位生活于北京的研究者与策展人。他目前担任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思想委员会”成员之一。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他的研究兴趣侧重于在当代复杂的技术&生态语境中探讨运动影像的可能性,致力于以激进的媒体考古学模型进行关于另类现代性问题的思辨,并强调以新物质主义的立场重新诠释历史与地缘政治。其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的学术方向相辅相成,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新冶金者”( 尤利娅·斯托舍克基金会,杜塞尔多夫)、“微纪元”(文化论坛,柏林)、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交融的激流”(广东美术馆,广州)、“牛皮纸包裹的月亮”(荣宅,上海)等。他曾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持了一项为期三年、围绕中国运动影像艺术的学术项目,并为之策划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2019),“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2020)以及“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2021)。他亦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过图录文章,包括曹斐、劳拉·普罗沃斯特、奥玛·法斯特、何子彦、王拓等。他的个人学术专著《作为档案的电影》即将付梓。

“毡团”是“多物种之云”的特别公共项目,由论坛、讲座、对话、播客、放映与读书会等活动共同构成。

“‘毡团’的隐喻指向了个体与知识是如何纠缠在一起的;它们通过与他人的相遇而出现——作为‘生成之线’,它们不是预先存在的、自足的与分立的实体。”(提姆·英戈尔德)正如英戈尔德指出的,“毡团”描述了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相遇与接触中建立连接,并由此形成了个人、知识与跨学科研究中相互交叉的行动路线。与“多物种之云”一样,作为隐喻的“毡团”同样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一种对于涌现的、不确定的、偶然的、历史的、叙事的“生成之线”的展开方式。我们将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实践者参与到这一“纠缠”之中,共同完成创造这一不定形的新型网络。

“多物种之云”

艺术家:卡罗琳娜·凯塞多& 大卫·德·罗萨斯,塞尔希奥·罗哈斯·查韦斯,张欣,罗梅蒂·科斯塔莱斯,帕特里夏·多明戈斯,范加,费亦宁,刘窗,龙盼,尤利·奥罗,大米发酵姐妹俱乐部,帕梅拉·罗森克朗茨,童义欣,吴其育,杨沛铿,张文智,郑马乐

策展人:杨北辰

时间:2022年12月27日—2023年4月16日

地点: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30—18:00

(最后入场时间17:00)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美凯龙艺术中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