毡团|多物种读书会召集:如何成为“植物人”?
主题:如何成为“植物人”?——从亚马逊到中国的多重“毡团”宇宙
主持人:黄格勉(美凯龙艺术中心策展人)
时间:2023年3月4日 14:00-16:00
地点: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06北一街美凯龙艺术中心前厅(线下)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美凯龙艺术中心微信并备注“读书会”,加入我们的微信群,或发送邮件至clement.huang@macallineart.org,注明您的其它联系方式。
本次活动仅限20人席位,先到先得
入群并与您再次确认后,您即可参加即将于3月4日下午14:00在美凯龙艺术中心举办的线下读书会,您将在群中获取下文所述关于“植物——人”奇妙关系的三篇文章(中英文),并前来分享您与植物之间的奇异亲缘的小故事。在读书会后,我们将提供跨越物种的亲切社交场合,您可以加入我们自由的讨论。
本次读书会将召集约20位观众一同介绍、分享关于“植物—人”奇妙关系的三篇文章,以探索其在全球地域和不同宇宙观内的多重层次和可能性,分别是提姆·英戈尔德(Tim Ingold)《线:一段简史》、Glenn Shepard和Lewis Daly《哪种植物是人?哪种人是植物?亚马逊的多自然景观》、让·勒维(Jean Levi)《〈红楼梦〉中的药学宇宙》。
场地路径图,来自瓦尔比里人的纸上绘画
蒂姆·英戈尔德的“毡团”概念提出了一种替代传统“网络”隐喻的方式来描述系统中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在“毡团”中,元素不是通过外部链接或关系相连的,而是通过生长、发展和转化的过程相互交织。
在许多不同文化的宇宙观中,关于灵魂的观念都可以体现人与植物之间的深度纠缠。秘鲁的马茨根卡人对植物灵魂的信仰认为,植物的灵魂不是简单的生命体,而是与人类和整个自然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而在中国,药物不仅仅是一种治疗疾病的物质,更是涉及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文化现象。在《红楼梦》中,“人参养荣丸”一类的药物与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学中浪漫、痛苦的文人身体等形象紧密相关。
提姆·英戈尔德在他的书《线:一段简史》中,介绍了“毡团”概念,作为传统“网络”隐喻的一种替代方案,用于描述系统中元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他认为,毡团更能捕捉到这些联系的非等级化和非还原性质。在网状结构中,元素不是通过外部链接或关系相连的,而是通过生长、发展和转化的过程相互交织。这意味着网状结构中的元素不是离散且可分的。
烟草越疼痛,萨满越厉害
在《哪种植物是人?哪种人是植物?亚马逊的多自然景观》中,作者Glenn Shepard和Lewis Daly谈到了秘鲁的马茨根卡人以及他们对植物灵魂的信仰。马茨根卡人认为某些动物和天体具有灵魂或类似人类的本质,他们也相信一些植物具有类似人类的灵魂或精神主人。作者反思了土著人关于物质、精神和人格的概念的复杂性,以及在跨越语言和文化时翻译像“人”或“灵魂”这样的词语的困难。
与每个女孩围绕的花园一样,小说详细介绍了所需药物的成分,以确保她们的存活
法国汉学家让·勒维的文章《〈红楼梦〉中的药学宇宙》探讨了药典、疾病和药物在中国文学传统中的概念。通过对《红楼梦》等文本的深入分析,揭示了药典与贵族生活方式和文学中浪漫、患病的文人等概念的关联,认为中国前现代的药典概念不仅涉及医学实践,而且是涉及文学、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复杂文化现象。
Q:如何参加这场线下读书会?
A:确认线下的时间地点可以参与,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备注“读书会”,我们将拉您进入我们的读书会微信群,入群即为报名。本次活动仅限20人席位,先到先得。
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美凯龙艺术中心微信并备注“读书会”,加入我们的微信群。
Q:报名成功后,在读书会前我需要做什么准备吗?
进入微信群后,群内会提前分享读书会阅读材料,提倡参与的各位在会前阅读一下这些文本(但不做强制要求读完)。
另外,欢迎大家在会上分享一些与读书会主题相关的小故事,无论是亲身经历,还是通过阅读得知,等等。与大家分享你的经验或见解吧!
Q:我将在读书会上听到和收获什么?
A:将由主持人带领大家进行读书会。第一个部分,主持人将进行一个简短的讲座,介绍三篇阅读材料的作者和背景,并对文本内容进行大致梳理和概括。第二个部分是发言与互动环节,参会者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或分享自己的阅读或生活体验。无论你支持还是反对读书会材料里的观点,都可以畅所欲言。我们欢迎观点的碰撞与思想磨擦的火花!我们希望每一位参会者收获一段富有激情和灵感迸发的读书会经历。
常驻于北京的黄格勉是一位奇异和反叛的先锋策展人。作为一位唯美主义和理想主义者,他抱持着对前卫理念的承诺和激情,不知疲倦地追求创造出引人注目、刺激思维的环境,并质疑现状。黄格勉的工作经常涉及对视觉媒体和广泛社会文化背景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进行审视和分析,利用包括语言学、图像学和精神分析在内的多重理论工具解读塑造我们集体历史的艺术形式和运动。
对宗教宏大叙事的浓厚兴趣深深影响着黄格勉,他认为这是克服压抑所造成的精神创伤的关键,并将艺术视为一种升华形式。他致力于用一种对于灵性的本体论来弥补现代性的不足,建立提供转化和救赎体验的环境,挑战我们时代的主导叙事,以培育新的思考和行动的可能性。近期策划或共同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我想象天使”(花厅计划,上海,2022),“大象出走”(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2022),“卡壳”(美凯龙艺术中心,线上,2021),“赤字团”(长征计划,北京,2021)等。
杨北辰是一位生活于北京的研究者与策展人。他目前担任美凯龙艺术中心总监,同时是普拉达基金会“思想委员会”成员之一。现任教于中央戏剧学院,他的研究兴趣侧重于在当代复杂的技术&生态语境中探讨运动影像的可能性,致力于以激进的媒体考古学模型进行关于另类现代性问题的思辨,并强调以新物质主义的立场重新诠释历史与地缘政治。其策展实践与跨学科的学术方向相辅相成,策划过的项目包括“新冶金者”( 尤利娅·斯托舍克基金会,杜塞尔多夫)、“微纪元”(文化论坛,柏林)、广州影像三年展2021“交融的激流”(广东美术馆,广州)、“牛皮纸包裹的月亮”(荣宅,上海)等。他曾于新世纪当代艺术基金会主持了一项为期三年、围绕中国运动影像艺术的学术项目,并为之策划了三个研究性展览:“反投影:中国早期录像艺术中的媒体雕塑”(2019),“具身之镜:中国录像艺术中的行为与表演”(2020)以及“无独有偶:影像及其扩展领域”(2021)。他亦曾为多位艺术家撰写过图录文章,包括曹斐、劳拉·普罗沃斯特、奥玛·法斯特、何子彦、王拓等。他的个人学术专著《作为档案的电影》即将付梓。
“毡团”是“多物种之云”的特别公共项目,由论坛、讲座、对话、播客、放映与读书会等活动共同构成。
“‘毡团’的隐喻指向了个体与知识是如何纠缠在一起的;它们通过与他人的相遇而出现——作为‘生成之线’,它们不是预先存在的、自足的与分立的实体。”(提姆·英戈尔德)正如英戈尔德指出的,“毡团”描述了我们如何在与他人的相遇与接触中建立连接,并由此形成了个人、知识与跨学科研究中相互交叉的行动路线。与“多物种之云”一样,作为隐喻的“毡团”同样是一种“讲故事”的方式,一种对于涌现的、不确定的、偶然的、历史的、叙事的“生成之线”的展开方式。我们将邀请来自各个领域的实践者参与到这一“纠缠”之中,共同完成创造这一不定形的新型网络。
“多物种之云”
艺术家:卡罗琳娜·凯塞多& 大卫·德·罗萨斯,塞尔希奥·罗哈斯·查韦斯,张欣,罗梅蒂·科斯塔莱斯,帕特里夏·多明戈斯,范加,费亦宁,刘窗,龙盼,尤利·奥罗,大米发酵姐妹俱乐部,帕梅拉·罗森克朗茨,童义欣,吴其育,杨沛铿,张文智,郑马乐
策展人:杨北辰
时间:2022年12月27日—2023年4月16日
地点:美凯龙艺术中心,北京市朝阳区798艺术区706北一街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10:30—18:00
(最后入场时间17:00)
↓ CLICK FOR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