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离财务自由的距离
(这首歌来自我很喜欢的播客《日谈公园》和《大内密谈》的主播青年和小伙子。)
关于财务自由,真的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
年轻一点的,都盼着能早点财务自由,环球旅行。
像我这么年纪大点的,就盼着能财务自由,免受房贷和子女教育的压力。
再大一点的,也盼着能财务自由,以免工作突然丢了,养老无望。
1
我们为什么会想要财务自由呢?
回顾对财务自由的渴望,会发现我们这代人面临几个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互联网发展、信息传播加速。
自媒体兴起,利用各种“90后CEO”、“18 岁创业者”、“硅谷创业天才”这样的标题制造对立和焦虑。原本跟身边朋友比还混得不错的,不得不跟全中国混得最好的那批人比。
你刚毕业拿到一份比隔壁同学赚得多的工资,正在得意,结果听说阿里做算法的应届生年包 60 万。
你终于花了几年拿到了几十万的年薪,交的税比老家同学的工资还多,正在嘚瑟,结果听说同龄创业者已经身价上亿。
你也下海创业,祖上冒青烟,赚了一大笔,正在想着休息,结果听说同龄的某哥们已经去纳斯达克敲钟了。
真的累。
我有个很羡慕的创业者,作为合伙人成功把公司做到了 E 轮。按理说应该挺开心吧?上次吃饭愁眉苦脸。一问,是他上次见到个同龄人靠比特币发了家。他跟我说:我这辛辛苦苦创业个什么劲呢?
一切焦虑都来自于“听说”。
榜样代表的是有人跑得比你快,但后面,还有人追。
这就是第二个变化:年轻人的快速追赶。
我自己在滴滴收到过 20 年产品经理的简历,对比成长快速的 2 年的产品经理,真的没多少优势。
前几天还跟朋友聊到,像字节跳动的一线岗位,基本不会考虑 30 岁以上的;阿里也传出消灭 30 岁了还没到 P8 的“中年人”;我在滴滴同职级的老同事里,年纪都算偏大的,D8、D9 都是以 90 后为主。
做互联网的更加焦虑,就是由于互联网行业的大多数高阶岗位,也都是年轻人在位,门槛其实并不算太高。更年轻的新人加入后,替代可能性很大。(在播客也聊过这个:【三五环·第9期】一半聊数据,一半敬自由-数据产品经理Sarah)
榜样在制造焦虑,追赶者也在制造焦虑。所以大多数人总觉得钱赚的少,再延伸一下,就会觉得,要是“足够有钱”,问题可能就解决了。
2
但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得定义下,什么叫“足够有钱”,什么叫“财务自由”。
前几天刚看到李诞说的,他能够很无所谓地生活,需要几个亿。身边的朋友定义也不同,最便宜的要几百万就行,大多数要几千万。
这个数字有个问题,就是它是固定的。可是我们每个人的锚定物:身边的人,不是固定的。
假设一个场景,你原本觉得一年花 30 万就够了,所以理财年化在 15% 的话,200 万恐怕就可以财务自由。但要考虑到的是,你的欲望可不是固定不变的,再过两年,同龄人都开上宝马奔驰了,你一年 30 万就显得拮据。
所以如果一个人是为了“足够多的钱”,而不是“自由的生活状态”,那其实多少钱都是很难满足的。我身边认识的身家不低的老板们,也从来忙得跟狗一样,从来没有觉得足够自由。
对比来看,如果真的很崇尚自由的,在大公司的更多一些。他们找个清闲的部门、找个有关系的老板,朝九晚五,降低收入预期,享受生活就好了。
财务和自由是两码事。
经常喊要财务自由的人,是企图用财务来达成自由,结果反而钱永远赚不够,自由也永远追不到。
财务自由财务自由,只盯着财务反而得不到自由,很讽刺。
3
我们把问题简化下,假设真的可以用“固定值”来财务自由,我们看看可能性如何。
就以不高不低的 2000 万为例,看作为互联网人有哪些财务自由的机会。
如果你能够在互联网巨头企业做个中管,并且拿到满意的薪水,比如 200 万,那收入-所得税-日常开支=每年积蓄,大概算是 100 万。那需要 20 年才能攒出足够的钱。
这种薪资,一般至少需要阿里 P8 或者同等职级才能拿到,给得起这样薪资的,放眼全国,恐怕不超过 2000 个。我们暂且特别乐观,算有 5000 个。我搜到的一个 2018 年的统计数据是,互联网从业者有 2000 万。这个比例大概是 0.025%。
也就是说,你得奋斗到前 0.025% 才能在 20 年内达到 2000 万的财务自由。
在非巨头公司的准独角兽公司,年薪 80 万基本就到顶了,要到 2000 万遥遥无期。那如果去创业公司,无非就是拿期权。
期权就要上市才能兑现,今年上市的互联网公司,像拼多多、B 站、瑞幸、爱奇艺、虎牙等等,一定能带来不少千万富翁。但这些千万富翁,势必要在非常早期加入,才能拿到足够多的期权。
比如我在滴滴认识的绝大多数中高阶的同事,期权相当于一个或者 n 个年终奖的量级,完全不够兑现千万的。只有几个工号在 100 以内的,才有机会。
那若说你在最早期(A轮-C轮)加入一家公司,并且成功跟随它上市(当然通常是 4 年行权期限,运气好可以 4 年后带期权跳槽),这个运气,真的不亚于 0.025% 中奖的概率了。
除了打工赚工资、期权,是不是还有别的途径?
比如创业?
坦白说,如果计算数学期望的话,创业成功概率*收益+创业失败概率*损失,通常来说是个负值,风险收益比远高于刚刚说的两个途径。金叶宸老师据说未来会写一本《创业致贫》,讲述他创业失败的那些朋友们的故事。我们拭目以待。
比如炒房/炒股?
炒房在十年前还是有很大机会的,那时候我们这代人还没啥资本。
股市在这两年倒是涨势喜人,特斯拉、美团、拼多多操作够好,都可以资产翻番。但同样的,要赚 2000 万,你不得先有 1000 万不惧风险的流动资本吗?
要我说最低成本空手套白狼的机会,这十年里我只看到过一次,就是虚拟币割韭菜。
然而身边真正套利的,也非常多。套进去的比套出钱的,要多。
4
你要问我,身边就没有不靠工资、不靠期权、不靠创业、不靠炒房炒股炒币就财务自由的人吗?
有的。靠家里。
哦其实还是有一种自力更生的朋友,比如赶上了自媒体的浪潮,做成了大号。但大多数情况下,不是他们早就盯上了这些机会,而是机会来的时候,他们会写,机缘巧合就抓住了。机会就跟量子物理里的叠加态一样,你紧盯着,它反而不会出现。
人吧,不光要看个人的奋斗,还是要多看看历史的进程。
进程走对了,会更顺一些。具体这个顺,是能够一飞冲天,还是快跑几步,说不好的。
说说我自己。
我自己反思这三五年能够抓住的机会,无非是这几个:
2016 年上半年的时候,去拼多多聊过。那时候成立都还没 1 年,办公环境很差。我对电商也很不理解,搞不懂他们的业务模式,所以就没有加入。否则未必财务自由(期权应该是不多的),但可以随着公司快速成长、在行业内职业发展会更顺利。这是属于自己视野问题。
2015 年就听说了比特币,并没有研究。2016 年做了操作,4000 进 6000 出,还高兴了好一阵子。如果能 4000 进保留到现在,就能赚 10 倍左右。当然了,那时候积蓄不多、抗风险能力也差,本身可能性就不大。
2016 年-2017 年,有不少职业培训机构出来,那时候我在知乎还没过气,不少人都来请我做讲师或者合伙人。一来我那时候还是对做产品更感兴趣,二来也有点“端着”的意思,觉得培训比较 low。后来不少人虚假宣传、夸张定价,狠心割韭菜,还是赚了一大波的。这属于有机会,但平心而论,怕会晚上做噩梦,不取也罢。
好像就没了。
我自己总结的财务自由函数 F = f1(运气) * f2(视野) *f3(能力)。
运气影响你可能拿到的机会数量,f1 是一个 ≥0 的数字。有人运气好,这辈子机会就多,有人运气差机会就少。比如有人分析过某代企业家出生的年份,都是有规律的。再次安利《成功与运气》这本书。
视野影响你能否识别,f2 是个逻辑函数,只有 0 和 1。当然有时候运气出奇的好,莫名其妙就到了风口上起飞了,也可以忽略视野和判断。
能力则影响你成功的概率,f3 是 0-100% 的概率函数。有时候机会来了抓住了,但没能力接住,也是白扯,
拓展视野(把 0 变成 1),寻找机会(个人努力有时也勉强能提升 f1),同时提升能力、做好准备(提升 f3,虽说有时候也不知道是不是提升对了),等机会来的时候,抓住。
说了半天,居然就是说了句小学生都知道的名人名言: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害。鸡汤还是诚不欺我。
希望能帮到你。
如果你或者你身边朋友有什么“财务自由”的故事,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 我的书 -
- 我的播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