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问政2023③丨让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齐头并进”

河北民建 2023-06-15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经济时报 Author 吕红星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吕红星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3月5日,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了今年主要预期发展目标。如何稳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推动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成为全国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热议的焦点。


图片来源/新华社
  

通过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带动城乡居民持续增收

  推动居民增收和经济增长同步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体现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增加居民的收入还得靠稳增长,只有经济发展得好才能够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收入,从这个角度来讲,增加居民收入和稳增长是一致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港澳台侨和外事委员会主任、民建省委副主委范社岭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实现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5%左右的GDP增长目标是增加居民收入的大前提。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具体如何实现?范社岭建议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第一,“做大蛋糕”的同时要“切好蛋糕”。要进一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缩小不合理工资性收入差距,因为多数人收入还是主要来自工资收入。

  第二,要完善税收制度,用税收杠杆等调节再分配,增加中低收入群众收入,同时,要进一步做好社会保障工作,让居民消费没有后顾之忧。

  第三,制定政策鼓励企业家使企业的发展与员工收入协调发展,让企业的发展更多惠及广大员工,致力于共同富裕。

  “居民腰包鼓了,才敢放开手脚去消费。从这个角度来看,只有多种渠道增加居民收入,才更有助于让消费发挥拉动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作用。”范社岭说。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城镇新增就业的预计目标为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多措并举稳就业促增收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共识。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茂兴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要想实现居民收入增加,首先,要扩大就业,只有能够增加就业,才能保障收入,经历了三年疫情的冲击,企业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比以前要少,因此现在最重要的就是千方百计地创造各种就业机会。其次,分配制度改革要向中等收入群体和低收入者适当倾斜,只有提高他们的收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减少低收入者比重,才会有效拉动消费、提升消费活力。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

促农民增收

  说一千道一万,农民增收是关键。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范社岭建议,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让农民在熟悉的农业领域稳就业,持续增加收入。另一方面,要支持农民拓展就业新领域、新业态、新路径,同时,“不要过多地设置条条框框”是需要优先解决的问题。

  “政府要加强对农民群体劳动技能的培训,着力提高他们的就业本领。”黄茂兴说。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运用,农业生产已逐步从劳动密集型转向人工智能型,加之农村土地承包政策的长期稳定,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增多,除少部分学历较高的年轻人进城务工融入城市外,有一部分人由于学历偏低、又无专业技能而找不到工作,长年赋闲在家,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这对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省辉县市张村乡裴寨村党支部书记裴春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增加收入的同时还要让农民没有后顾之忧。

  “转型转的是新技能、转的是新思维,是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但他们在农村享有的政策和待遇不能随之取消,而是要按照中央有关政策,继续保护好其享有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等基本权利。同时,还应参照职工医疗、养老保险标准,给他们社保,给他们上‘双保险’、吃‘定心丸’。”裴春亮说。

  对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产业工人转型从而增加收入,裴春亮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加大专业技能培训。要聚焦本地区产业布局,加快构建“三农”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用工需求,大力实施职工素质提升工程,整合人社、农业农村、妇联、工会等部门的培训资源,借助职业技术学校等培训平台,拿出专项资金,实施精准培训,确保培训一批就业一批,真正实现“培训一个人,富裕一个家,带动一大片”的目标。

  第二,确保有稳定的就业平台。因地制宜发展当地特色产业,引进有一定实力的企业,从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确保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好,为当地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稳定的就业平台。针对用工企业提供的农民工就业岗位数量给予一定的专项培训经费,由用工企业负责培训转型,通过岗位实践、“师带徒”等形式缩短产业工人的转型周期,减轻企业用工成本。

  第三,完善各项保障措施。引导农民工加入企业工会、妇联等群团组织,以组织的力量维护保障合法权益。为他们办理落实职工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让农民工平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推动“农民工”向“产业工人”转型,推进县域就业农民工就地市民化。

  专家们建议,要探索多渠道增加中低收入群众要素收入,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多措并举促进农民增收。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问政2023①丨5%左右!今年预期增长目标提振发展信心

●问政2023②丨扩大消费“四问”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