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政2023②丨扩大消费“四问”
消费“旺”起来 经济“暖”意浓
■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郭锦辉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普遍预计,随着各项政策落地和持续显效,今年消费有望“多点开花”。他们同时建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使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让消费为扩大内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问:消费潜力有“多大”
商务部将今年定为“消费提振年”,聚焦汽车、家居等重点领域;北京提出每季度将适时在参与企业线上平台发放“京彩·绿色”消费券,每人最高1600元;上海继续实施新能源车置换补贴,补贴将延续至6月30日……今年以来,许多地方和部门“拼消费”劲头十足。
全国人大代表、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南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认为,我国有14亿多人口,有世界最大的市场,中等收入群体仍在稳步扩大,消费升级加快带来的消费新需求将会不断出现。同时,随着我国着力扩大内需,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不断推进,消费潜力巨大,未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将不断增强。
我国以消费为主导的内需增长潜力有多大?2022年9月,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新发展阶段有效扩大和更好满足内需的战略研究”课题组的研究预计,到2025年,我国消费率将达到60%左右,最终消费规模约为90万亿元,“十四五”时期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将稳定在60%以上。
全国人大代表、启迪药业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焦祺森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建议,相关部门需要抓紧制定实施相应的、细化的、有针对性的、力所能及的恢复和扩大消费措施,创造适合消费者特点的消费环境,特别是要加强宣传引导,做到收放可控,杜绝懒政。加快建立起“消费者消费——企业收入增加——企业员工收入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企业员工作为消费者增加消费”这样一个长期而稳定的良性循环。
二问:消费能力如何“增强”
近日,在北京的一些商场,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看到,购物的人流熙熙攘攘。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稳步恢复,旅游消费、餐饮堂食消费、文化娱乐消费等回暖显著。随着我国把扩大内需的重心逐步从投资需求转向消费需求特别是居民消费需求,制约居民消费的消费能力、消费信心等问题备受关注。
致公党中央建议,引导市场预期,合力形成市场主体活跃、就业收入稳定、消费信心增强的格局。例如,通过稳市场主体来保就业,通过岗位补贴等政策措施促进新增就业,清理就业创业不合理限制等。同时,要加大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消费的力度,提高居民消费能力。例如,将部分投资领域财政资金用于发放定向消费补助;支持房企合理融资需求、加快保障性住房投资,以保交楼促预期修复;加大对生育、托育等的普惠补助力度等。
“要继续完善有利于提高居民收入和增强居民消费能力的收入分配制度。”陈南说。他建议,提高个人所得税免征额、增加个税专项附加扣除,还可以对多孩家庭人员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根据未成年子女数量阶梯性下调,孩子越多税率越低,以减轻居民的经济压力和教育支出压力,更好提升居民中长期的消费意愿和消费信心。
全国人大代表、华裕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连增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也呼吁,扩大就业,完善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者收入,使得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劳动报酬提高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扩大中低收入群众的劳动报酬和实际收入,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公众扩大消费的后顾之忧。
三问:消费条件如何“改善”
如今,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消费,不能满足于“有没有”,更要考虑“好不好”。
以乳制品为例,全国人大代表、蒙牛乳业研发创新部研发总监史玉东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消费者需求将是影响未来乳制品行业布局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疫后,国民健康意识的普及和消费升级加速,将为乳制品市场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营养化、健康化、功能化的乳制品已成为未来的发展方向。
“未来,一方面,要持续推进奶业振兴战略,通过加大奶源布局、打造更有韧性的供应链,不断提高我国奶源自给率,保障乳品供应稳定,客观上也稳定了终端商品价格,为中低收入居民充分供给了消费得起的高品质乳制品。另一方面,要顺应消费潮流,加大营养健康研发投入,不断创新有机、低脂、低糖、植物基、减少人工添加、强化营养成分的各类健康产品,通过打造出更符合消费者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持续促进居民乳制品消费。”史玉东说。
焦祺森认为,扩大消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涉及到消费者的观念、文化、地域、年龄,以及对未来收入的预期等,不是说收入低就一定不敢消费,收入高就一定敢消费,还需要看产品质量、适用度、售后服务等匹配程度。
王连增建议,持续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技术升级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同时着力满足个性化、多样化的消费需求。比如,在养老育幼等人民普遍关注和有迫切消费需求的领域,怎样建立健全相关服务体系,就需要国家、社会、经济实体和个人共同努力,共同去探讨、总结、完善、提升消费服务,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
四问:消费场景怎么“创新”
当前,我国新型消费呈现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信息消费、数字消费、绿色消费,定制、体验、智能、时尚消费等新模式新业态不断发展,购物中心社交化场景、沉浸式游玩场景、历史风貌及文化场景等新型消费场景加速普及与应用。
作为新型消费业态之一,国潮时尚消费风潮方兴未艾。全国政协委员、民进河南省委会专职副主委朱彤晖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有的健康体验店以AI及大数据为核心赋能,构建全新的多元化、智能化、精准化的服务场景;有的电视节目运用数字技术打造极具未来科技感的时尚体验。但大多数时尚企业没有数字化赋能的意识和专业能力。”
“目前国潮时尚与经济深度融合的研究不够;时尚产业创新生态缺乏高校实验室、创客空间、创新孵化平台等创新载体赋能。此外,国潮时尚产品品牌稳定性不足、国际市场影响力小。应该尽快组建专业研究智库、制定完善政策体系、打造稳定的中国品牌、持续加强数字赋能、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朱彤晖说。
养老服务是2022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支持的消费领域之一。目前,养老服务体系尚需加快健全。例如,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统计,2019年(2020-2022年期间受疫情影响,基本未发展),全国7.6万余所老年学校,仅可服务1300余万人,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5%。据调研,多数课程中,20人报名大约只有1人能选中课程。致公党中央建议,由教育部门牵头,以老年大学、开放大学及有关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为主阵地,做强做大我国老龄“文教康养”事业。
恢复和扩大消费,需要加速拓展消费业态、创新消费场景。致公党中央呼吁,加大潜在消费的培育力度。一方面,充分发挥乡村作为消费市场的重要作用,扩大汽车消费市场、激活家电家具市场、完善农村流通体系等;另一方面,加快培育新型消费,推进网络消费、促进家政消费、扩大健康消费、发展社区消费等。
本公众号版权归中国经济时报所有。如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须经许可,并注明转自中国经济时报。
热点链接
总 监 制丨王辉 王继承
监 制丨李丕光 王彧 刘卫民
主 编丨毛晶慧 编 辑丨陈姝含
【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http://www.cet.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