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闺女结婚第一年的六月六,娘家人送扇儿有何寓意 | 豫记

2016-07-08 梁永刚 豫记


过了夏至,一天比一天热,一年中最热的伏天说到就到了。在中原地区的民间,农历六月初六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节日,俗称“六月六(六读lu音,即“陆月陆”)”,流传着“六月六,叫姑姑,姑姑不来奶奶哭”的乡谚,这一天各家各户都要叫回已出嫁的老少闺女,好好款待一番。


梁永刚 | 文


古时人们把“六”视为吉祥之数,两个六相叠,自然吉上加吉,故而民间许多人家给儿女定婚多选在六月六这天。


老家一带至今还有一个古老悠久且极具人情味的习俗,六月六这天,凡是闺女出嫁不满一年的人家,闺女的父母、叔伯或者婶子、伯母等娘家亲人要备下几把蒲扇和其他礼品去闺女家看望,当地人称为“送扇儿”。


不过,送扇儿仅限于闺女出嫁后第一年的六月六,以后再过六月六就不用再送了。乡谚说“娘瞧女,是正理”,况且此时正值伏天,天气炎热,酷暑难耐,娘家人心疼闺女,送扇儿其实就是送清凉。




当然,不仅仅只是送几把扇子消暑清凉,这也未免太小气寒酸,往往还要给闺女和新女婿扯上一身过夏的衣裳,带上凉席、凉枕、蚊帐等夏令用品和油馍、水果等时令吃食。


“送扇儿”的习俗始于何时,我没有考证过,但听老辈人讲,这一习俗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闺女远嫁他乡后刚刚组建了新家庭,小两口的日子过得如何,公公婆婆怎么样,受没受到什么委屈,手头还缺些啥,这一切无不牵挂着娘家人的心。


同时,娘家的亲人们也借送扇儿之际,去闺女家串串门走动走动,和公公婆婆见见面,联络一下感情,表达一份娘家人对出嫁闺女的浓浓关爱之情。娘想闺女女想娘,那些出嫁不久、初为人妻的姑娘们呢,也在婆家掰着指头数日子,只盼着父母及亲人的送扇儿队伍早一天到来。




在乡间,送扇儿是传统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送扇儿的礼数一走完,标志着小两口的婚后生活步入了正常。一把司空见惯的寻常蒲扇,一旦走进传统婚嫁礼俗的喜庆氛围中,其面孔便生动鲜活了许多,满满地寄托着吉祥美好的祝愿,长长地连接着血浓于水的亲情。


既然是代代相传的民间习俗,送扇儿自然也有颇多讲究,譬如,前去送扇儿的人员清一色都是出嫁闺女的至亲,要么是父亲或者母亲,叔、伯婶子、伯母等长辈,要么是兄长或堂哥,姐姐、嫂子等平辈。


送扇儿带的礼品可多可少,除了扇子必不可少,其他礼品视经济条件而定。譬如,闺女的三个婶子去送扇儿,每个婶子均需准备两把扇子,多少备下一些礼品,各自代表各家去看望侄女。


旧时,送的都是用蒲葵叶做成、俗称“芭蕉扇”的扇子,多送双数,取“好事成双”的寓意。凉席、凉枕、蚊帐、毛巾等消夏用品也是过去送扇儿的常备物品,顺便再带上一些油馍、瓜果等夏令食品,或者再给闺女或者女婿扯上一身衣料。




送扇儿历来颇受双方家人重视,甚至还衍生出了一个与之相关的习俗——催扇儿。催扇儿之日多定在端午节,这天新女婿和出嫁的闺女带着礼品回娘家走亲戚,民间称之为“催扇儿”。中午饭桌上,新女婿要同岳父岳母商量六月六送扇儿的具体事宜,包括女方都有哪些亲人去,中午男方安排谁陪客,等等,以便互通有无,提前做好准备工作。


旧时,六月六这天去闺女家送扇儿时所备的礼品,庄户人家多装在一种用荆条编制、椭圆形状、外面刷有红漆、俗称“提斗”的提篮里,提斗可以自己㧟着,也可以用扁担挑着。提斗里装不下,就用红被面或者红单子包裹起来系成包袱,亦可用红布条缠上一圈直接手提肩扛。


家境殷实的人家讲究颇多,通常会把礼品分门别类装在一架俗称“盒子”的木制器具内。有些人家为了炫耀自己家境富裕,同时也为了排场风光,送扇儿时往往不止一架盒子,走在路上引得路人翘首观看,艳羡不已。


迎客照客的人员也各有分工,有人慌着跑回家报信儿让家人作好接待准备,有人迎上前一边问候着“走恁远路了”一边给来人散烟,有人站出来接过抬盒人的木杠扛在肩上。等前来送扇儿的客人进屋落座后,寒暄片语,女主人便出屋下厨,烧水打茶。茶是乡间接待尊贵客人所用的鸡蛋茶,抓把红糖往碗里一丢,一碗碗端至跟前,说声“赶紧吃吧”。用茶毕,主人递上烟让男客抽着,叙着家长里短,问着庄稼收成。等话儿说得差不多了,一桌饭菜也准备好了,宾主双方礼节性地推让一番,入席就座,把酒畅饮。



毕竟媳妇的娘家人轻易不往自己家里来一回,况且还是在大热天风尘仆仆跑那么远路来送扇儿,可谓是“礼轻情意重”,男方家人自然尽己所能盛情款待,不仅请厨子做了一桌丰盛的酒席,还找来近族中善交际酒量大的陪客。


如果来客中有男有女,那么主家还得破费一下安排两桌,男客一桌,女客一桌,互不混淆。除了喝酒之外,酒桌上的话题自然围绕着出嫁的闺女展开,娘家的人出于自谦,往往会说“自己的闺女不懂事,有哪些做得不到的地方,不要和她一般见识”等等。


婆家人恰恰相反,如数家珍般历数儿媳妇的种种优点,正所谓“两好合一好”,直说得宾主双方眉开眼笑,其乐融融。吃完中午饭,说上一会话儿,深谙“客走主家安”之理的来客,往往以“家里一大堆活儿等着干哩”或者“孩子小,撇家里时候长光哭”等为由,站起身提出要走。主人出于礼貌再三挽留,直至把客人送出村外,才算走完了送扇儿的全部礼数。




流光飞逝,岁月更迭,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原地区的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虽然六月六送扇儿的古老习俗至今仍在乡间流传,但“送扇儿”的方式和内容已今非昔比,花样不断翻新,档次逐渐提升,顺应了时代发展,体现了与时俱进。


从古至今,沿袭相传,改变的是送扇儿的形式,不变的是民俗的内涵。在老家一带,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送扇儿多是送蒲扇、纸扇,九十年代改为送吊扇、台扇、落地扇,再后来生活富裕了,条件允许了,送空调、送冰箱等大型家电成为一种新时尚,考虑到大件儿家电不好车载运送,娘家人事先就给负责送货上门的商家交代好了,留下详细地址,等六月六这天给闺女直接送到家。


如今,乡间不少人家结婚时就把空调、冰箱等家电置买齐了,反倒让娘家人为送扇儿买些啥作难犯愁,于是干脆直接给女儿送去现金,只是在话头言语上表达一下送扇儿的心意,让小两口商量着想买啥买啥。




过去送扇儿时附带的礼品或是手提肩扛,或是提斗㧟着,或是盒子抬着,两条腿吭哧吭哧一走就是大半天,如今农村都是四通八达的水泥路,交通工具也很方便,再多的礼品往摩托车、三轮车或者私家车上一放,油门一加便直达家中;中午安排酒席接待前来送扇儿的娘家客人,也不用像过去提前几天一家人就开始忙活张罗了,只用头天给村上的餐馆饭店老板言一声,定个宽敞舒适的单间,点上一桌丰盛的饭菜,等第二天中午客人一到直接领进饭店,两家人坐一起乐乐呵呵吃顿饭,说说话,花钱不多,方便哩很。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简介

梁永刚,男,1977年生,汉族,河南平顶山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现任河南省平顶山市新华区政协秘书长。

推荐阅读

搉蒜吃捞面条 呼噜呼噜来一碗!

一把寻常的豌豆,居然可以做出这么多美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