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汝州过年的必备项目“荡秋千”,从童年荡到现在 | 豫记

丽鹿 豫记 2020-09-15

“秋千”这个东西估计大家都不陌生,但如今在城市里,“荡秋千”似乎不多见,现代化的游乐场里五花八门的玩意儿太多了,“秋千”实在已经排不上号。不过,在乡村的记忆里,“荡秋千”是春节乃至元宵节的必备节目。


 

 丽鹿 | 文

豫记微信号:hnyuji


小时候,春节最开心的事情是“荡秋千”

 

过年团聚,亲戚家小孩嚷嚷着要去方特欢乐世界,我逗他:“那里有啥好玩的啊。”

 

小小孩反问我:“那你们小时候有啥好玩的啊?”

 

一句话把我给问哑了。

 

我的童年记忆,来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豫中农村。

 

没玩过碰碰车、滑滑梯、海盗船、疯狂老鼠,也没见过摩天轮、过山车、溜旱冰。

 

但玩是全世界孩子的天性。农家娃自有农家娃的玩法。

 

廖天野地,就是我们不掏门票的游乐场。山坡小河、桑林麦场、牛棚马厩、水车磨坊……大自然随处是孩子们的欢乐谷。

 

到了春节,好玩的更多,除了赶庙会、舞龙舞狮、踩高翘划旱船、说书唱戏,最热闹开心的,要数荡秋千。



正月十二三,村民们就开始搭建元宵节的秋千了。架秋千,汝州方言称为“扶秋”。

 

我家西隔墙的老八叔,住在村子正中间,门前有片空地。每年扶秋,他最热心。

 

老八叔和村中几个壮汉,不知打哪里扛来四根木头,两两交叉,先在空地上,树起约两丈高、间距两三米的两根柱子。

 

再在柱子上面,横着担上一挂木梁。将两个结实的皮环,套在梁上。再用一盘小孩手腕般粗细的绳子,穿起一块板凳面大小的木蹬板。最后把绳子两端,固定在皮环上。

 

一架秋千便平地而起。

 

秋千架下,就变成了全村人的狂欢广场。

 

小孩子荡秋千,需要大人在后面推送看护着。

 


他们站在孩子身后,将秋千蹬板上坐着的孩子,高高扯起,再猛地放手推送出去。等秋千荡回来时,在孩子背上猛击一掌,再送出去,借助惯性力量,秋千越荡越高。

 

大姑娘小伙子荡秋千,荡的是青春洋溢,热闹朝气。

 

他们嫌一个人荡不够惊险刺激,往往结伴双飞。两个人面对面站上蹬板,时而双面紧贴,时而比肩挺腰,你伸我曲,你弓我仰,不一会就将蹬板摆得上下翻飞,荡起来几乎高过横梁。

 

有诗描摹得生动贴切:两双玉腕挽复挽,红粉面对红粉面,玉酥肩共玉酥肩。

 

 

▍小秋千到“过梁秋”,还有“猴秋”引出秋千起源

 

我最喜和老八叔的女儿娇结伴荡秋千。

 

娇生得白净瘦削,泼辣矫健,颇有运动天赋。有一年县里来村小学选田径苗子,相中了她,老八叔却不舍得让女儿进城上体校。

 

娇一个人就能把秋千蹬得和横梁齐平。她知我胆小笨拙,总是让我坐在蹬板上,她带我飞。

 

只见她弯腰弓腿,不断发力,双手握绳,收放自如,蹬板越荡越高,很快我也像小燕子一样,轻盈飞上云霄。



我坐在娇的面前,闭着眼睛,听得耳边风声呼啸,内心充满了对她的崇拜。

 

等飞到半空中,睁开双眼,看见秋千架下,众人仰面惊叹,心里虚荣得飘飘然,快乐似神仙。

 

除了村中那架大秋千,我家三叔,农闲时也拿一块屁股大的木板,把捅炉灶的铁火柱,放灶火上烧得柱尖通红,在木板两端各烙两个洞眼,用一条长绳串起做蹬板,将绳子两头牢系在院里两棵相邻树干上,做成一架简易小秋千。

 

我最喜和妹妹们,坐在秋千架上,头抵着头伙看小人书,或咬耳朵说悄悄话。无忧无虑的好时光,就那样轻飘飘地,把我们摇晃长大。

 

除了村村都架有秋千,镇上还有类似于摩天轮的“过梁秋”,几个人能同时在空中上下翻飞;还有类似于旋转木马的“转转秋”,一根木柱上,悬着好几条绳索,柱子旁站的有人,用手拨动轴轮,绳索蹬板上的几个人便绕着柱子,飞旋转圈。



在舅舅家那个大镇子上,还有玩“猴秋”的。

 

将一条粗绳索,悬挂在大树枝桠上,垂下一端直到地面,树枝上放一盒点心。谁若能像猿猴那样顺着绳子攀爬上去,摘下点心,就算赢的奖品。

 

猴秋看起来最简单,却最难玩。不仅要求攀爬者臂力过人,还得用双腿,夹盘着柔软无依的绳子,借力向上,没有真功夫是很难够到树上点心的。

 

绝大多数尝试者,都因体力不支,爬到离地几尺高处就手软松懈,掉下来摔到地上,引得围观者哈哈大笑。

 

据说这猴秋,最能体现秋千游戏的起源。

 

 

▍荡秋千从远古走来,这个元宵节家乡还荡秋千吗?

 

远古祖先为谋生,需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飞身上树或跨越沟涧,这便是荡秋千的原始雏形。



秋千二字,意即揪着皮绳迁移。《艺文类聚》记载“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可见它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行体能训练、日常游戏的一项运动。

 

传入中原后,秋千起初仅局限于豪门贵族。前段看《妖猫传》,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在秋千见面会上恍若飞仙,为煌煌大唐代言,令长安万众仰视惊叹。

 

宋李清照有一阙《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那位刚刚荡罢秋千,丢了鞋子,乱了头发,香汗娇喘,穿袜行走的少女,忽见家有客人,含羞躲开,又忍不住倚门回首,假装闻那一树青梅花开,千百年来,最是娇憨可爱。

 

还有那吟出“天涯何处无芳草”的豪放东坡,在暮春时节,走过人家院落,听得墙里少女们荡秋千的欢声笑语,无限神往、万般惆怅地发出一通著名牢骚,“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随着时间推移,秋千渐渐普及到市井民众。成为广受欢迎的娱乐活动。

 

据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记载,北宋汴梁金明池,南宋临安西湖、钱塘江,还举行过类似杂技表演的“水秋千”。

 

每逢夏季,水中置雕画大船,船头竖起高高的秋千架。船上鼓声大作,表演者按次序登上秋千,奋力悠来荡去。


当秋千悠到和秋千架的横梁相平之时,他们双手脱绳,借秋千回荡之力跃入空中,翻个跟斗,然后投身入水,颇类现代的高台跳水运动。

 

有年深秋,在丽江游玩,住的民宿院中,有一架藤秋千。清晨薄暮,信步闲庭,看小猫卧在秋千蹬板上酣眠的安适悠闲。

 

转眼离开乡村30年余。

 

不知这个元宵节,村中是否还有秋千翩飞,它荡起的,又是谁的重重回忆,如流年涟漪,它放飞的,是谁的童心,如燕舞轻盈,飞翔在和煦依旧的春风里。

(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丽鹿,生活在郑州,供职于农行,业余写作。

推荐阅读

老辈河南人过年都会遵守的这些规矩和禁忌,你也应该知道 

河南各地庙会大盘点,哪儿的春节最热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