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河南哪些小城的会议颠覆了历史? | 豫记

2015-12-14 高翰 豫记



高翰 | 文


秉一国之尊,举重若轻,相逢一笑,恩仇尽泯——会盟,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创造和平,重塑历史,开启未来。我国历史上的会盟,在大河南遗迹甚多。



孟津会盟:小城故事大,抱团去打架?


孟津是洛阳一个不起眼的小城,这里的黄河鲤鱼好吃,早在唐代李白就写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孟津的梨也好吃,栽培历史有千余年,甜,汁多,又圆又红,又称为“洛阳金桔”。


就是这样一个宜居安静的小城,不仅有着惊人的四千年文明史,还发生了彻底改写中国历史的一场会盟。




三千年前,周文王姬昌去世后,姬发继承王位,是为武王。在姜子牙的辅佐下,武王在孟津这个地方会盟八百诸侯,发誓一起讨伐无道之纣王。


浩浩荡荡的大军从孟津向朝歌进发,牧野之战,武王军队大胜,纣王兵败自杀。武王成为新的天子,创建了延续八百年的周王朝。


孟津作为八百诸侯的会盟地而载入史册。尽管有很多史实存在争议,当年是否真的有八百位诸侯?诸侯会盟的具体地点在哪里,是否已经因为黄河改道而沉入河底?


但孟津人始终为家乡的历史感到自豪,男女老幼都熟知孟津之誓以及武王伐纣的历史,民间甚至有人多年做历史考证的功夫,研究这段历史。


在孟津有一个村庄叫扣马村,据说武王大军路过这里时,被伯夷叔齐两个老头拦住马劝谏,所以该村叫“扣马村”。中国的正史从来都肯定武王伐纣的正义性,有意思的是,伯夷叔齐的勇于劝谏乃至后来的不食周粟,同样为中国的读书人所称颂所敬仰。


中国的正史从来都肯定武王伐纣的正义性,有意思的是,伯夷叔齐的勇于劝谏乃至后来的不食周粟,同样为中国的读书人所称颂所敬仰。



孟津县扣马村的寨墙,该村地处孟津之东,南靠邙山,北依黄河与孟州相望


葵丘会盟:齐桓公霸业自此始


这个会盟发生在庄子的故乡商丘民权县,想必当年齐桓公在此开会时也想如庄子的那样,求得自己的道。


这个首脑会议开始前,周平王已经从镐京(西安)东迁到洛邑(洛阳),开始走下坡路,以至于后来都无法自保,外族也开始欺负它。


这时候,管仲改革之后实力大增的齐国站了出来,号召大家结成民族统一战线,在共同抗击长城外的游牧民族,保障周王的中原之主地位。


特别是公元前651年,秦桓公扶持的太子郑上位为周襄王之后,齐国在列国中的地位更高了。


借此机会,秋天齐桓公又邀请齐、宋、鲁、郑、许、陈、曹等国一起在葵丘(今商丘民权)来举行高峰论坛,想借此来彰显自己在列国中的“老大哥”地位。



葵丘会盟台位于民权县城东17.5公里的黄河故道北岸


会议上,齐国代替周王与到场的大小几十路诸侯们签订了和平共处五项条约,具体条约史学界尚有争议,孟子将其记载为以下五条:


第一,凡是不孝的儿子,就把他杀掉,凡已经设立的太子就不要更改;不得把妾当作正妻;第二,要培养人才,表彰有德之士;第三,尊老爱幼,善待外国来宾;第四,官位不可世袭,官员不得在外兼职,国君不得擅自杀士大夫;第五,不许乱筑堤坝,不许限制粮食出口。


从这些条例中可以看出,这是一次以齐国为主导的国际和平会议,旨在让各国人民修养生息,发展经济,同时也保证了周礼式微的背景下中原文明的传承。



民权县褚庙乡范堂村盟台寺


不过齐国也展现出大国的霸气来,《公羊传》里说:“葵丘之会,桓公震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这种淫威之下,虽然有的诸侯国不服,但大部分饱受战争之苦的诸侯国还是签订了此条约,同意遵守齐桓公所倡导的国际新秩序,齐桓公自此成为第一位春秋霸主。


渑池会盟:芈月的儿子没有占到便宜


这事儿得从最近热播的《芈月传》说起,历史上的芈月名叫芈八子,从陪嫁逆袭为宣太后,好强的芈八子以太后之位摄政,权倾朝野,上位后就命臣子攻打韩、赵、魏等郭家,欲求中原霸主之位。


其中,赵国最难缠,在损失二万多将领和几座城池后继续和秦国死缠。


本来这场持续3年的战争已经进入胶着状态,但公元前279年发生的两件大事却让这两个大国态度发生转变。秦国方面,多年的旧敌楚国在大将庄踽的带领下凯歌高奏,不仅夺回黔中郡,而且乘胜攻取巴楚之地。


赵国的日子也不好过,赵、魏、韩、燕、楚五国伐齐后齐国原本只剩两座城池,奄奄一息,可田单上台后数月内迅速收复了72座城池,构成赵国称霸中原的威胁。


这种情况下,秦赵两国如果继续开战,双方都将处于腹背受敌的军事困局。特别是秦国,急于调兵回去救援自己粮仓所在的巴蜀之地,主动提出在渑池(今三门峡)会面,以便双方腾出力量去对付楚国。



古秦赵会盟台位于渑池县城西南1公里处,在渑水、羊河汇流的台地上,距义煤集团本部不到10公里


但是对于秦国发来的军事会议邀请,赵王却不敢轻易应允。早在20年前的公元前299年,秦国便以会盟的名义约楚怀王见面,把他软禁在咸阳,最后客死他乡。有此先例,赵王自是犹豫,想要找个借口推脱不去。


但赵王的两位爱臣廉颇和蔺相如却劝道:“大王你去吧,不然那货以为咱怕他哩!”


后面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赵王抱着“有去无回”之心如约去了渑池,在蔺相如的多番抗争下,双方谁都没有捞到便宜,最后捧土把兵器和盟书掩埋以象征休战。


酸枣会盟:刘震云老家一段酸爽的历史


知名作家刘震云的老家延津县在汉代有一个非常接地气的名字:酸枣县。


这一地带的历史读起来很酸爽:张良曾离此地不远的博浪沙刺杀秦始皇,赵匡胤则在附近的封丘县黄袍加身,关羽在这里杀文丑……


这里,还发生过一次既家喻户晓又鲜为人知的会盟:汉末十八路诸侯会盟讨董卓。


说这次会盟家喻户晓,是因为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这段跌宕起伏、戏剧化十足的历史。话说董卓这个混蛋在京城洛阳烧杀掳掠胡作非为,引起天下人共愤。


曹操刺杀董卓未遂,逃出洛阳,到达陈留,发矫诏给各地,号召各路英雄讨伐董卓,结果十八路诸侯骑兵聚集洛阳附近共同讨贼,还上演了“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等精彩故事!


但是,这都是小说家罗贯中先生根据酸枣会盟的历史编造的。



酸枣阁位于延津县北9公里,一株古酸枣树位于阁之正中,唐尉迟敬德建


那个最初组织义军讨伐董卓的人叫臧洪,汉末,他辞官回家,被广陵太守张超聘为功曹。他见董卓为乱,便说服张超起兵讨贼,并与张超一起来到陈留见兄长张邈。


不久,张超、张邈会同刘岱、孔伷、桥瑁等在酸枣正式会盟举兵。举行盟誓时,大家互相推辞,谁也不敢登坛主盟,都推举藏洪。臧洪整衣登坛,歃血宣读盟辞,慷慨激昂,众人无不感动。


在《三国演义》里宣读盟辞的变成了袁绍,其实袁绍当时并不在场。


澶渊之盟:两个国家共同的坎儿


澶州,就是现在的濮阳市区。如今濮阳城内御井街西侧的回銮碑,亦曰“契丹出境碑”,相传为寇准书写,是宋辽大战与“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


1004年秋,辽朝的铁骑南下宋境,数月内势如破竹,奔驰千里。在澶州这个地方,他们遭遇了顽强的抵抗,停了下来。


澶州距那时的国都汴梁(现开封)仅150余公里,突破了澶州,铁骑半日可到汴梁城下。宋廷为之震动,宋真宗在寇准的忽悠下,亲赴前线。


两个国家,站在同一个坎儿上。


随着马镫的发明与实用技术的逐渐成熟,北方马背民族的战争技术开始远远超过了农耕民族。


契丹人趁着唐后叶的混乱,在辽河之源悄悄崛起。至五代,他们已经统治了东起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至北冰洋南至长城的整个区域(除朝鲜半岛)。


他们逐步向南渗透,后唐石敬瑭为了上位,割让了汉地幽云十六州,臣事契丹,而他的儿子石重贵不服,不愿当臣,结果于公元947年兵败被俘。


此事发生在靖康之难(1127年)的180年前。据笔者考证,这或许是中原皇帝首次被异族所擒。



濮阳市区内的回銮碑,是澶渊之盟的唯一见证


北方民族对中原民族的武力优势在这时开始凸显,以至于俄语的中国一词发音“Китай”,就是“契丹”的意思。


北宋一统中原后,前两个皇帝为收复幽云之地,北伐均失败了。太宗年间还有杨家将的惨烈故事传世。真宗是第三个皇帝,生于优容之家,没打过仗,已经没有了他大伯和父亲的雄心。


到了前线之后,真宗力主议和,而辽军此时孤军深入也正有此意。


1005年1月,议和经辽方提出,迅速达成:辽退兵,双方定界,同时开放民间贸易;宋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因澶州在宋朝亦称澶渊郡,故史称“澶渊之盟”。



濮阳老县城古牌楼


澶渊之盟开启了宋国与辽国的百年和平,“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发长者),不识于戈”。


宋虽然纳了30万的岁币,但是这不及用兵费用(3000万)的百分之一,而且开放边贸,宋挣了大钱!


辽也停了征伐的脚步,它的野蛮和血性渐渐消散了。百年后,东北女真崛起,与宋订立海上之盟,联手灭辽。唇亡齿寒,靖康之难旋踵而至。这却是后话了。



推荐阅读:

河南小县城埋了四位世界级哲人

没有这条河,周家口永远变不成周口市

豫记有件大事,你来掺和不?


—END—



豫记 |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QQ社群:365802781

合作电话:13503998760

投稿邮箱:yujimedia@163.com


豫记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