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人父母的你,有多久没和孩子一起读书了?

2017-07-24 朱永新 腾云

互联网正在悄然改变人们生活的观念和方式,它对家庭教育带来的挑战毋庸置疑。虽然互联网已成为社会生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仍有不少家长“谈网色变”,在新技术面前束手无策。在这样的转型时期,父母应该如何利用新技术提升家庭教育的质量、让孩子与网络良性共处?


7月19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学术支持,《现代教育》报社主办的 “转型时期的亲子关系构建”家庭教育主题论坛在北京举行,知名教育专家、北京中小学校长及家长代表齐聚一堂,从一线教育实践经验出发,探讨了互联网时代的高质量亲子陪伴形式,助推家庭教育全面转型升级。


在未来一个月内,腾云 将通过5篇推送呈现论坛嘉宾的精彩发言,分享转型时期亲子关系构建的正确方式,帮助家长了解互联网,让新技术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利器”。


本文为本系列的第一篇。来自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务委员会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苏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在他看来,新亲子关系的构建应提倡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四共”原则。只有当关系被构建以后,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到“三个注重”: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国家领导人如此关注家庭教育问题,这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2016年,在会见全国文明家庭代表的时候,习总书记又一次讲到了家庭的意义和家庭教育的意义,他指出,“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


在中国文化里,家和国本身是联系在一起的,家是最小的国,国是最大的家,整个家庭关系其实是社会关系的缩影,所以人的社会化首先是在家庭里实现的。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就是在家庭中学习各种各样的关系,学会和别人交往,学会领导与被领导,学会处理各种各样的社会事务。所以一个好的家庭,对于一个孩子的社会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亲子关系就是家庭中最核心的一个关系。


如何处理好亲子关系?我认为,主要是解决“四个共”的问题: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共同成长。


第一个“共”:共读。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家庭是把教育权让渡给学校的,在现代教育制度产生后,很多家庭认为教育就是学校的事情,读书也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和孩子一起读书的父母越来越少。


为什么共读?因为只有共同阅读才能形成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密码、共同的愿景和共同的价值。在一本叫做《造就美国人》的书中,作者指出,美国人就是被那些世界上伟大的书籍造就的。其实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大家之所以有共同的生活,阅读就是重要的基石。


优秀的父母,优秀的亲子关系的构建,往往也有一个共同阅读的过程。把孩子带到阅读的世界中,与孩子一起阅读,母亲和孩子因此便有了共同的话题,交流的时候也就有了共同的素材、共同的主题、共同的价值。


第二个“共”:共写。


因为阅读和写作好比一架飞机的两翼,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那么写作就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如果说阅读是汲取知识、汲取思想、汲取智慧的过程,那么写作就是提炼、提升的过程,所以真正的思考一定是从写作开始的。


关于“共写”,南京有一个“亲子日记”的例子。一位老师让父亲、母亲和孩子一起记日记,他们不仅会记下整个家庭的故事,也会记下孩子在学校、父母在职场上发生的故事。曾有一位父亲写下了自己28年戒烟的经历,孩子写下了自己练习跳绳的故事,记录下他从100下/分钟到200下/分钟进步的过程。通过这样一个载体,亲子的沟通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常态。


第三个“共”:共同生活。


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共读、共写,即使父母和孩子生活在一起,他们也只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对于孩子来说,陪伴是父母最重要的价值,而孩子跟父母共同生活,最核心的就是知识的陪伴。


在中国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叫“隔代教育”,即很多父母把对孩子的教育交给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这个在美国是不可思议的,他们认为这是不利于孩子成长的。为什么?因为如果父母没有和孩子在一起共同生活、没有陪伴孩子成长,就很难建立起真正的亲子关系。我们建议,即使父母再忙,也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因为任何其他东西都是可以被替代的,唯有陪伴不能。共同生活非常重要。


第四个“共”,共同成长。


构建良好亲子关系的过程,本身也是一个共同成长的过程。没有父母的成长,就永远不会有孩子的成长。只有父母的成长,才能真正引领孩子的成长。过去,很多老师和父母都把成长看做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其实没有父母的成长,就不会有孩子的成长,这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共同成长才是最好的成长,共同成长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共读、共写、共同生活和共同成长,父母与孩子可以构建起良好的亲子关系,对教育会产生积极、关键、正向的影响。为什么?因为所有教育的前提都是关系。没有关系就没有教育,只有关系被构建以后,真正的教育才有可能发生。中国古代学者戴震曾经说“人之情无不达”,即如果没有情感上的交融和认同,没有良好的关系建构,再好的道理也是无法进入到孩子头脑里的。如何去构建这样一种良好的亲子关系?我觉得这“四个共”可能是比较关键和基础的内容。


// 往期回顾 //

如何对“越界获取隐私”说不?

注意:96.6%的APP正在偷窥你的隐私,怎么办?| 云报告

为了让老人“好好走路”,欧洲人真是绞尽了脑汁

麦肯锡报告:如果再不转型人工智能,这些行业将被越甩越远

互联网时代,《未成年人保护法》如何保护孩子的上网权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