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蓝色大海的妖姬

2016-12-31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起海洋中的生物世界,人们多会想起各种虾兵蟹将、银光闪闪的鱼群、缤纷的珊瑚礁和凶猛的鲨鱼等。然而,在神秘而浩瀚的蓝色世界里,还有一个特别的家族,它们数量众多,色彩斑斓,因为长着一对标志性的兔耳朵般的触角,还获得了一个可爱的名字——海兔。

对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较为陌生,可对于人数不断增长的潜水爱好者和水下摄影师来说,却是鼎鼎大名,也是潜水者最乐于探寻的海底风景之一。有的潜水胜地还因为拥有种类格外丰富的海兔而闻名世界——如菲律宾吕宋岛的阿尼洛(Anilao),就被称作“海兔天堂”,这里斑斓多彩的海兔吸引了众多的来自世界各地的潜水者。


舍弃盔甲的用毒高手

潜水观察海蛞蝓,除了观察它们缤纷多样的色彩和体态,还有许多的收获。

海蛞蝓是雌雄同体的生物,拥有两种性器官,但必须进行异体受精才能繁殖。在浩瀚大海中相遇不易,因此一旦邂逅,性别从来不会成为相爱的阻碍—它们会在很短的时间里完成缠绵开始交尾。在潜水时,你甚至会发现几只甚至十几只海蛞蝓连成串地交合,第一只海蛞蝓的雌性器官连着第二只的雄性器官,而第二只的雌性器官又与第三只的雄性器官交合……不得不惊叹这些小家伙的效率—生命短暂,要繁衍生息,延续基因,难得的缘分必须要好好把握。



图为正在交配的两只海蛞蝓。摄影/张帆


海蛞蝓产卵也是一道别样风景,这些卵生得十分个性—海蛞蝓会分泌出如同蕾丝花边一样的胶质丝将卵包覆保护起来。不同种的海蛞蝓的卵颜色和形态也各异。数万颗慢慢被产下的卵会形成漩涡形状的圆,像是一朵朵盛开在海底的玫瑰。中国沿海则称之为海粉丝。海蛞蝓会用胶柄将其固着在珊瑚礁水草或是沙石上,数量虽多,但在海底严酷的生存竞争中,最终能够孵化并长大的个体却少之又少。



雌雄莫辨
奇特的繁殖故事
海蛞蝓的生殖方式十分奇特,它们乃雌雄同体,但必须异体受精。繁殖季节,性成熟的海蛞蝓会成群结队地“找对象”。它们常常十几只甚至几十只串联在一起交配,中间的每一只都要承当雌雄两种功能, 即对于前一只是雄性的,而对于后一只则是雌性的。摄影/张帆


和许多身背坚硬贝壳的亲戚相比,没有盔甲护身的海蛞蝓看起来美丽柔弱,可事实上却是海底的猎手,有不少种类都是“肉食主义者”。它们擅长用头部挖掘泥沙,去寻找海葵或者水螅这样的适口小点心,这些小型无脊椎动物常会被海蛞蝓们囫囵吞下,即使是带有刺细胞的海葵也难以逃脱,被大快朵颐后,其刺细胞还会为海蛞蝓所用,被储存在它们的背部皮肤中,作为对付天敌的武器。

海蛞蝓彼此之间也会恶战,某些虎蛞蝓会将其他种类的海蛞蝓当做美食,甚至能吃掉比自己更大的个体,是家族中的“危险分子”。

海蛞蝓的最重要武器是毒液。在潜水拍摄时,我曾不慎碰到过一次海蛞蝓,虽然只是手背的一点点接触,但那种强烈的疼痒感却困扰了我许久,可以想象,那些企图吃掉它们的大鱼将会遭受怎样的折磨。

海蛞蝓不但可以从食物中提取毒素,还会自行研制毒液。科学研究发现,海蛞蝓在受到威胁时可分泌两种物质,一种是分泌于外套膜边缘下面的深色墨汁,另一种则是分泌于毒腺的乳白色物质,海蛞蝓会迅速将这两种分泌物混合,像调制鸡尾酒般自制出一种暗色毒液,不但会起到烟雾弹的作用,干扰天敌的视线和判断,还是威力强大的生化武器—毒液中含有的毒性物质可使天敌焦躁不安,甚至使其神经系统紊乱,失去攻击欲望。有的章鱼在攻击和捕食海蛞蝓时,往往会痛苦万分,甚至会有送命的危险。

因此,虽然放弃了坚硬的盔甲,可与所有有毒生物一样,海蛞蝓艳丽而显眼的体色就像是警戒牌,告诉虎视眈眈的侵犯者—我可不是好惹的。



在海中舞蹈的红色舞姬
“西班牙舞娘”是海蛞蝓中的明星。一方面,它们体型较大,可达半米左右,依靠摇摆的软边,它能够在海水中游动,仿佛西班牙弗拉门戈舞娘正在舞动火红的长裙,并因此得名。摄影/张帆


“跨界”海兔,
会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



海中蕾丝
缎带般的美丽卵团
海蛞蝓的生殖能力很强,通常把卵粒产在海藻等水草或礁石的隐蔽处。数以万计的卵被胶状物包裹,结成绳状或者缎带般的卵团,颜色也多种多样。沿海渔民也称之为海粉丝,是一种营养丰富的海味珍品。图为产卵的海蛞蝓,卵带像粉色的蕾丝花边。摄影/张帆


善于捕食,又擅长用毒,除此之外,有的海蛞蝓还有别的绝技。早在20世纪,科学家就发现一些海蛞蝓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些海蛞蝓常以特定类型的海藻为食,连身上的色彩、花纹和突起物都会变得和该海藻相似,在进食的同时也完成了高超的伪装。

科学研究者们还发现,这些海蛞蝓的身体就像是一个小型的光合工厂,即使不摄食,它们也能吸收浅海中的光线,轻轻松松的一个“阳光浴”,便能产生充足的能量。



海蛞蝓的华服盛装秀
海蛞蝓色彩繁多,堪比海中的彩虹家族。它们是海底的色彩大师,宝蓝、火红、碧绿、斑马条纹、豹纹、蕾丝边、马赛克纹……都能从它们多姿多彩的华服中找到。在海中拍摄、观察海蛞蝓,仿佛身处一场顶级的创意时装大赛
。摄影/张帆


一般来说,是否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是划分动植物的一个重要标准,而身为动物的海蛞蝓,却拥有植物的“绝技”,如此说来,这一分类界限似乎被海蛞蝓打破和模糊了。

美国缅因州大学的朗夫则说得更为具体,她在研究论文中指出,藻类被海蛞蝓摄入体内之后,大部分细胞质都被吸收,然而叶绿体却在消化过程中被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并储存于其体内进行光合作用。而且,海蛞蝓的“光合”能力也并非仅仅依靠叶绿素,研究发现,有的海蛞蝓体内一段重要的DNA和藻类光合作用的相关基因有着相同的序列。她认为,海蛞蝓可能具有跨物种“盗取”基因链的能力。

拥有这样的神奇天赋,也让研究者产生了大胆推测—再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海蛞蝓或许将成为第一个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动植物混合体”。


本文选编于《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4月

撰文/张帆  摄影/张帆 等

责任编辑/陈惊鸿 图片编辑/王宁


别错过





点击下方图片查看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