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干、葡萄干玛瑙,傻傻分不清楚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亿万年前
它们只是一块块不起眼的石头
静静地躺在大山深处,或河流浅滩
或许它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如今,中国人对石头近乎痴迷的喜爱会让它们闪耀光彩
”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摄影/巫新华
在我国灿烂的玉文化发展中,和田美玉的重要地位无庸置疑。它色泽温雅,质感柔润,形质高贵,仿佛一位翩翩君子,千百年来受到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的热烈追捧。
和田美玉质润如脂肪,声若金磐之余音,从质、色、声等各方面充分满足了中国人的好玉之情,非其他玉种所能及。这块羊脂玉,质地细腻白润,尤其夺目的是橘红的俏色正好雕成一条飞龙,蜿蜒游走,呼之若出。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摄影/崔勇
漫步全国各地的玉石市场,你会发现岫岩玉在数量上占据绝对的优势,大至一吨多重的玉雕,小到一个随身佩戴的玉挂件,那碧翠的颜色仿佛一夜之间映满了眼帘。
岫岩玉主要产于辽宁省的岫岩县,这里山清水秀,物产丰富。岫岩玉所在的地区位于辽东台隆营口—宽甸古隆起的西端,这里地层发育古老,构造复杂,为岫岩玉矿床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我们俗称的“岫玉”就是指蛇纹石,主要产于北瓦沟一带,这里是全国质量最好、储量最大的蛇纹石玉产地。
图为岫岩的巨型玉王,总高25米,最大直径为30米,总重量约6万吨,堪称稀世珍宝。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玩寿山石的人都知道,寿山石的命名是以产地、颜色和质地划分的,有高山系、旗山系和月洋系三大系列100多个品种。在高山系里又有产于田坑、水坑和山坑之分。水坑石因受水较多,所以石质凝腻,净洁如玉。因为呈半透明或微透状,有通灵感,人们往往将它们称为冻石,如“鳝草冻”、“桃花冻”、“玛瑙冻”。分布于寿山、月洋两个山村的岩石中的叫“山坑石”,山坑石由于产地相对复杂,地区众多,为了避免混淆,人们又以更具体产地来一一命名。
那么田黄石究竟产于哪儿呢?既不在山里,也不在水里,而是零零散散地沉积在寿山村一条8公里长、总面积不到1平方公里的寿山溪两旁水田底下的古砂层中,是为“田坑石”。
图为乾隆田黄三链章:这是乾隆皇帝使用过的“宝印”,是用色泽纯黄、质地温润田黄刻成的由三条活链连结在一起的三方印章。其雕工精美,堪为稀世珍宝。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在中国印章史上,正是因为明朝两任两京国子监博士的文彭,首先发现并使用青田石刻印,才使藏在深山人未识的石头成为印材主角。而在此之前印材多为金、铜、玉、象牙等等材质。
青田石以“叶蜡石”为主,显蜡状,油脂、玻璃光泽,无透明、微透明至半透明,质地坚密细致,是中国篆刻用石最早之石种。叶蜡石矿在青田境内分布很广,主要矿点在山口、方山、周村、塘古等地。据地址测探,可供开采的叶蜡石矿储藏量丰富,但可供雕刻用的青田石却不多,在千吨矿石中仅得数百斤。
图为产于青田县山口的封门等地的灯光冻,它是青田石中的极品。灯光冻晶莹如玉,照之灿若灯辉而价值不菲。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摄影/王秋杭
与青田石正好相反的是昌化石,它宜印而不宜雕。青田石色泽淡雅,昌化石的质地也略嫌单调,但那红似鸡血的石头却分外妖娆。据说因血石鲜红,有吉祥之意,在清代昌化鸡血石还被作为三品以上官吏官帽的帽顶材质之一。
昌化鸡血石是中国特有的珍贵宝石,具有鲜红艳丽、晶莹剔透的天生丽质,历来与珠宝瓒翠同样被人们珍视,被誉为中华“国宝”,出产于浙江省临安市哲西大峡谷源头的玉岩山。图为鸡血石毛料,刚从洞中采下来,用水洗净后血色鲜艳欲滴。
《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巴林矿位于内蒙古巴林右旗大板镇西北,在辽阔的巴林草原上穿行约50公里,便来到雅玛吐山,巴林石矿区就在雅玛吐山北面的大小化石山一带。巴林石大面积开采的历史较短,1978年中国轻工业部才将它正式定名为巴林石。但其发现和利用的历史却可追溯到800多年前元朝建立时,只不过那时人们将它用于生活用品,如石碗、石臼。
根据地质学家介绍,巴林石是富含硅、铝元素的流纹岩,受到火山热液蚀变作用而发生高岭石化形成的。巴林石在成矿晚期,一些硫化物和其他矿物质沿高岭石的裂隙贯穿,或斑布、浸染,因而扩大了高岭石的品种数量。另外,除了硅和铝,钙、镁、硫、钾、钠、锰、铁、钛等元素的存在和比例上的变化,也造就了巴林石丰富的色彩。如含铁元素较多的会使石头呈黄、红色,锰元素的侵入,就出现了石中有水草花的现象,铝元素多了,石材就呈现出灰色和白色。
巴林石有彩石,它不仅绚丽多姿,富于情趣,还常伴有人物、动物、山水等天然图案,有时只是一团色块也美奂绝伦。图为巴林水草冻。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1月
摄影/耿艺
雨花台砾石层是南京一带重要的地层,是数套不同时代,不同特质的沉积砂砾石层交叠、混合形成的,厚度从几米到几百米不等,十分壮观。从剖面细节可以看出,其中包含着多样的砾石和沙砾,而那些美丽的雨花石就藏身其中。
雨花石的颜色和纹理在被水洗过之后会更加鲜艳清晰,这就是为什么传统的雨花石鉴赏要将石头放在水中看,而雨花石收藏者总是喜欢在雨中去矿上捡石头的原因。图中,一片被水浇过的雨花石展现出缤纷的色彩和图案,20年来捡石为业的农民收藏者金守成正在展示其中较大的一块。
《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0月
摄影/张超
中国西北的戈壁滩上盛产玛瑙,数百万年的风沙侵蚀打磨,让这些原本平凡的石头变得光亮润泽。这几年,新疆哈密淖毛湖等地出产的“葡萄干玛瑙”受到收藏者的关注和喜爱。
散落的玛瑙,主要是因亿万年前的火山喷发而形成。有猜测说,由于岩浆运动,当时海底的火山喷发形成玛瑙雨,玛瑙雨下落并迅速冷却形成颗粒。随着海水的浸泡、地壳的变动以及后来风沙的磨砺,玛瑙形成不同的色泽形状,有的如松花蛋。有的如冰糖、桑葚,但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像极新疆葡萄干的这一种。
不过,回头看这些玛瑙的产地,一些戈壁滩已经被掘地三尺。地下的玛瑙远不如地表料那样亮泽迷人,但在利益的驱使下,不仅葡萄干玛瑙资源几近枯竭,其原产地的生态环境也遭受到威胁。
— 本文选自《中国国家地理》2004年03月—
撰文/王时麟 郑怀忠 供图/高鸣 等
责任编辑/黄秀芳 朱蓝 图片编辑/朱蓝
《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1月
撰文/汪竞帆 摄影/耿艺
责任编辑/陈惊鸿 图片编辑/王彤
《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0月
撰文/张超
责任编辑/高新宇 图片编辑/王彤
头图为众多葡萄干中混入了一颗葡萄干玛瑙。摄影/张超
地理君听说:
我的男神——我们杂志社的李栓科社长也有收集石头的小爱好哦!
不过,他的藏品可是更有故事!
不信?请看今天的文章《你和有趣的人之间,还差这些小癖好……》
精选内容 别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