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民居,最是人间烟火味

2018-03-09 CNG 中国国家地理

点击上方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俯瞰中国乡村

你会发现居住建筑丰富多彩

犹如一幅色彩绚丽的画卷

这些灵活多变又别具一格的住宅形式

共同演绎了中国传统民居瑰丽的篇章

当身处民居建筑当中

也许我们看到的是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艺

感叹的是人类文明的璀璨光辉

体验的

却是历代民居主人们过往生活的烟火气息



福建



光长石头不长草

石头压瓦吹不跑


平潭县

“石头城”

摄影/王文同

“石头城”是外地人给平潭县城起的别称

福建省福州市平潭县在一个海岛上

限于“光长石头不长草”、

多风少树的海岛环境

而岛上花岗岩资源又特别丰富

平潭人就地取材

建起了密密麻麻的石头房、石围墙、

石头路、石头井、石猪圈……

为了防止台风将房瓦吹跑

他们还将屋顶的每一片瓦都用石头压住

真是靠山吃山

靠着石头用石头




闲来斜靠走针线

涮菜起居一井间


下梅村

水乡

摄影/曲利明

福建省武夷山市下梅村

因为保留了大量传统民居

人称“闽北小江南”

穿村而过的当溪如今水位下降

已经没有了航运的功能

但沿溪而建的一排美人靠

仍可以让人想见当年倚栏而坐

飞针走线的村姑魅影




方圆大小各千秋

怎奈都以土楼称


初溪村

土楼

摄影/曲利明

为了安全防御,又要体现儒家的家族团结

一千年来迁居东南沿海的客家人

建起了这种“群起群居”的大型民居

对土楼的最简要的定义

是以生土版筑墙作为承重系统的

任何两层以上的房屋

而细看起来

单说福建省永定县下洋镇初溪村

就有五座圆楼和数十座方楼

其中内部结构、单元布局都各有千秋

以后的文章中我们还会讲到

细分各式各样的土楼




广东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居高临下安全第一


开平市

碉楼

摄影/陈碧信

明代

广东省的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之间

有一块“四不管”之地

这里土匪猖獗、台风频发、洪涝严重

当地民众被迫修建碉楼以求自保

后来,这里设县取名开平

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

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纷纷集资

在村中兴建起了这些中西合璧的碉楼

其高楼、厚墙、铁栅、角堡等建筑特征

则都是出于安全考虑:

楼高,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

墙厚,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

窗小,并且都有铁栅和窗扇

让敌人难以射击

楼上四角建角堡(俗称“燕子窝”)

角堡内设射击孔

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




围龙上山坡

路斜瓦也高


梅州市

围龙屋

广东省梅州市有两万多座围龙屋

它们不像土楼,往高里长

它们只有一层楼

但是往外长,一圈一圈外扩

耕地宝贵,围龙屋多建于山坡

围着围着就斜着上了山

“龙”有多子多福、人丁兴旺之意

在风水上又可应合背山面水

步步升高的意思




远观很封闭

内里乾坤大


大东镇

土楼

摄影/曲利明

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大东镇

联丰村大丘田的花萼楼也是一个土楼

从外面看

它的入口只有一个,似乎很封闭

而进到内院

就会发现它对自己人是很敞开的

在一层没有设窗

每家的门都挨得很近

如果走上楼去的话

会发现其“一梯一户”的内部结构

通过三楼的回廊则又户户相通

跟大多数土楼一样

花萼楼没有过多考虑采光和通风

而是重在对自我的保护

宽敞的内院,鸡犬相闻的家族共聚

也许令住在这里的人们并不觉得封闭




四川



吊脚楼有几种

那可说不清


福宝镇

吊脚楼

苗族、壮族、布依族、侗族、

水族、土家族等族的吊脚楼都各有特色

图为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

福宝镇的吊脚楼民居

它们呈虎坐形

取水、采光、通风等各个因素都考虑到了

并且在建造时经过巧妙估算

在洪水期“易涨易退”的山溪水

顶多只能围着楼下的“吊脚”转悠

怎么也淹不到住人的楼上房间




荒原上有石堆

山坳里盖石房


新都桥

碉楼

摄影/王文同

一个明朗的秋日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康定县

新都桥附近的藏民正在翻盖碉楼

由于气候寒冷干燥,海拔高

遍布山间的石头成为藏民建筑房屋的主材

这正是住在哪里

盖什么样的房子




丹巴民居与堡寨

每层功用各不同


丹巴县

藏寨

摄影/周小林

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丹巴县

有一些与古代碉堡相互依存的民居

它们交融穿插

构成一处处“寨子”

寨子的选址既要顾及防洪避灾

还要互相呼应,做到易守难攻

所以多建在视野开阔、向阳避风的山坡上

而细看其内部建构

每一层都有自己的功用:

底层圈养牲畜

二层为客堂、厨房和锅庄

三层为居室,顶层设经堂

平时一家可以在屋顶上面活动

收获季节这里,屋顶又是晒粮食的地方




安徽



有山有水

山势围合


西递村

白墙黑瓦

摄影/谭明

安徽省黟县的西递村

是严格按照风水理论构建而成的

整个村庄四面环山

两条自东向西流的小溪穿村而过

村落仿照船形建造

“借水西行,得神助,取真经,从而大吉大发”

之意

西递的民居素墙黑瓦,古朴典雅




江西



住在宗族

住在团块


流坑村

宗族&规划布局

摄影/黄清华

流坑村位于江西抚州乐安县乌江之畔

明代嘉靖年间,流坑村在重整布局时

人们将村落规划为七条纵街、一条横街

每条纵街聚居一个房派

房祠则建在街口,巷内为住宅

虽然后来人口膨胀,格局有所突破

但至今七纵一横的住宅团块格局

依旧十分明显




已“井”为中心

共享生活


婺源

天井

摄影/任春才

而此图是江西省上饶市婺源县的大户人家

其天井里有水池、洗菜台

还有太师椅

一大家子的日常生活

都可以在谈笑聊天中轻松度过

看来民居里的休闲生活也是各地不同

各有特色




河南



院在地下七八米

冬暖夏凉有阳光


陕县

地坑院

摄影/王立力

图为河南三门峡市陕县的一户剪纸艺人家

人们聚在一起,交流剪纸心得

院子为何在地下?

这就是黄土塬地区的一种特有民居

——地坑院

被称为中国北方的“地下四合院”

它向下挖坑、横向挖洞

构成地下窑洞式住宅

真可谓就地取材、节约能源的典范




山西



就因先生一句话

山坡坡上飞凤凰


李家山村

窑洞

摄影/孙静文

在清代中叶的时候

山西省临县碛口镇李家山村有两户财主

他们想盖房子,就请来风水先生观看

先生发现这山坡是个宝地:

两条向南流的小沟在村南汇合

而两沟之间的山峁形似凤凰头

左右两山则是凤翼

这一发现使得东财主决定在凤背上建房

西财主在凤的右翼上建

凤的左翼依然是旧村

当地煤矿丰富

对财主的财力而言,烧砖挖洞都不在话下

结果两家财主暗暗较劲

在几百米约40度的高山坡上,依山就势

高下叠置,从沟到顶

建成了多达九层的窑洞建筑群




海南



藤骨泥墙冲不倒

茅草屋顶料好找


洪水村

茅草屋

摄影/宋国强

高大的热带树木遮蔽着

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王下乡洪水村的

金字型茅草屋

因为植被丰富

黎族民居都以藤条搭房骨架,泥糊墙

茅草和树枝做顶

远看小屋低矮

其实它们的层高有将近3米

金字型屋顶的两端用藤条搭成不封闭的网

便于空气对流,屋里非常凉爽

由于地处海南中部的山区

受台风影响不大

所以茅草屋最大的敌人不是台风

而是蛀虫

不过因为生火烧柴的烟可以驱虫

一般每两年修补一下

茅屋可以居住10年甚至更久



- <End> -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中华遗产》2010年09月

撰文·供图/李秋香 责任编辑/张婷 图片编辑/何亮

本文编辑/SALT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

文末下方留言吧


特别版块

今天的主题是民居
在谈论“民居”时
我们中国人是绕不开“家庭”这个温馨的话题的

此前
《中国国家地理》合作摄影师陈志文
晒出了两张全家福

陈志文写道:
“岁月改观了我们的容颜,也让我们的亲情历久弥坚。”


地理君深谙这段话浸透出浓厚的亲情
于是发动了大家晒出全家福


我收到了近千张作品:

或是三口之家

或是几世同堂、儿孙满堂

家庭成员也一直在变化

——有人已经离去

又有新的成员加入

也有新的生命降生......


地理君从中精选出5幅作品

每张图像无一不体现着浓浓的人情味和烟火气息:


(向右滑动查看)


请以上5位摄影师在文末留言

你们将获得中国国家地理提供的小礼品


感谢所有摄影师的倾情参与

地理君将继续为大家创造更多分享作品和故事的机会



再次提醒大家

别忘记在文末留言:


你还知道哪些传统民居?




   微信号:dili360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