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丝路故城,曾辉煌

CNG 中国国家地理 2019-12-09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西汉时,今新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 ,而据最新的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显示,新疆地区自史前至明清时期的古城遗址,多达约370个,其中汉唐古城为255个。


西域古城,是西来东往的商旅和使者休憩的绿洲天堂,是中外货物的集散重镇,更是文明交汇和传递的不朽驿站。



西汉诸国以“城郭之国”为主,这些城郭大多是当时的一国之都,或要塞之城。虽然多数只维系了数百年的繁荣,但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使得大量古城遗迹留存至今。它们方圆不定,复杂神秘,深藏着古国诸多历史信息,值得探寻。



绿洲小国的生存奇迹

交河


白日登山望烽火

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

公主琵琶幽怨多

唐·李颀·《古从军行》


交河,一块被相交的河流包围的船型台地。相交的河流就是壕沟,高耸的峭壁便是城墙。而生土筑成的堡垒,“全副武装”的城市,更是让夹在汉匈之间的车师小国得享国祚五百余年,成就丝绸之路上的一段烽火传奇。


从空中俯瞰,交河故城就像一片大柳叶。绕城相交的两条河流,就是天然的壕沟。由于河水冲砌,台地周缘形成了高达几十米的断崖,地势险峻,易守难攻,天生就是一个军事堡垒。摄影/王金


吐鲁番盆地干燥少雨的气候,让交河的主体结构奇迹般地保存下来,任由星空变幻,始终见证着历史的潮起潮落,成为丝路古国的一个完美“标本”。


交河城沟北的墓地里,埋藏着车师人农耕、游牧文化交错的秘密。图中有序排列的殉马坑,正是发达畜牧经济的表现。摄影/刘玉生


这是官署区用“减地留墙法”挖掘出的地下庭院。官署是地上地下的双层建筑,有宽大的阶梯通道可以上下,如今地面建筑已基本无存,而地下庭院尚保存完整。天庭还与一大型的秘密通道相连,曲曲折折地通往城内的南北交通干线,应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


这是交河随处可见的民居。其建筑多是以“减地留墙法”往地下挖掘而成的,而地表以上会用版筑之法筑成半墙。图中可见其版筑之墙的残垣。半地穴式建筑和地表上泥块垒墙结合的方法,据考可能来自车师人的传统。


这是交河城最大的佛寺——大佛寺中心塔柱上的佛龛,内塑坐佛像。约建于麴氏高昌(501-640年)时期。交河的佛寺多采用中心塔柱式,和古印度佛教文化一脉相承。在这座故城中,最雄伟而且数量最多的就是佛寺,有9万平方米的佛寺区,见证着这座佛都曾经的鼎盛香火。


交河已不止是交河,是人们关于边关烽火的想象,它以饱经沧桑的面容,化为唐诗中的一个意象,在黄昏时分的盼望中。



丝路“生死结”

楼兰


胡瓶落膊紫薄汗

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

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之六


西域城邦“楼兰”,经历生生死死,从声名显赫到史籍不列,仅短短数百载。但它却有着辉煌烂漫的“前世”,也曾在如昙花绽放的生命里,紧紧扼锁着丝路的咽喉,成为牵动大汉与匈奴两大强权的心结。



楼兰古城建筑分布示意图。绘画/花花酱


图中月光照耀下的残塔,就是楼兰古城中最高的建筑遗迹。佛塔由高大的夯土台基与夯土、硬木构建的浑圆塔身组成,残高达10.4米,很可能是楼兰城的地标建筑。


沙海中的小河墓地,矗立着密密麻麻的胡杨图腾柱,有的如笋,有的似桨,象征极度强烈的生殖崇拜。木柱下埋藏着有3800年历史的神秘船棺,震惊世界的美女木乃伊——“小河公主”即从这里现身,号称“楼兰美女”之最。


在楼兰小河墓地附近,散落着许多与真人相仿的木头雕像。图中这只浪迹在流沙当中,它生动地勾勒出人体的轮廓:有逼真的头部、惟妙惟肖的躯干、浑圆的大腿和矫健的小腿。据考古学家推断,这些木头人可能象征着某种特殊的灵魂,被充当作墓地守护神,或作祭祀之用。摄影/刘玉生


图为由画家再现的楼兰美女。绘画/唐伟民


唐时玄奘从印度取经归来,途经塔克拉玛干沙漠,他本想凭吊楼兰故地,但是塔里木盆地东部已然是这番景象:“从此东行,入大流沙。沙则流漫,聚散随风,人行无迹,遂多迷路。四远茫茫,莫知所指……时闻歌啸,或闻号哭,视听之间,况然不知所至……盖鬼魅之所致也。”而楼兰故地已成“城郭岿然,人烟断绝”的废墟。



沙漠中的精绝往事

尼雅


精绝国,王治精绝城

去长安八千八百二十里

户四百八十,口三千三百六十

胜兵五百人

东汉·班固·《汉书》


精绝国,不是《鬼吹灯》里的秘境,而是《汉书》中的远方。沙漠中残破的尼雅遗址,曾经是精绝国繁华热闹的都市。漫漫黄沙,娓娓道来,一个丝路古国的件件往事。


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部、尼雅河尾的三角洲上,坐落着一座失落千年的古城遗址——尼雅古城。1901年,古城被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发现,重现世间。茫茫沙海中,隐约可见裸露在外的连片木桩,那是尼雅古城的房屋构架。摄影/李学亮


尼雅遗址保留了很多房屋的地基和基本结构,呈现出非常鲜明的建筑特色——木骨泥墙:以木为房屋的基柱,用红柳枝编成篱笆,内外抹草泥为墙。下图中的遗址是尼雅寺院,可以清晰地看到“回”字型布局的木结构地基。摄影/刘玉生


尼雅遗址中心的佛塔,是尼雅古城的代表性建筑,历经数千年时光,仍然在沙海中矗立,如同一座庄严的“狮身人面像”,凝视着茫茫大漠。图是斯坦因在20世纪初拍摄的尼雅佛塔,通过和塔边人的对比,可见佛塔当时的高度。供图/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


距离斯坦因到达尼雅又过去了百年,图为佛塔如今的模样。摄影/刘玉生


佉卢文是源自犍陀罗的古老文字,曾经流行于西域的城邦国家当中,也是尼雅地区所广泛使用的文字。图即为尼雅古城遗址出土的佉卢文木牍,背面用封泥封印。通过对木牍上文字的解读,可以了解尼雅古城的历史细节。


新疆民丰县里,有一个关于尼雅消失的传说:精绝国王想把宠爱的女儿嫁给精绝国的勇士,而小公主却爱上了异国的首领,于是引发了无休无止的战争与残杀,终于,老天爷发怒了,一场漫天风沙将整个尼雅城掩埋,没有任何人能够逃过。传说虽然无稽,但也为人们探索尼雅的消失留下了线索:战争的危机和自然的伤害。



佛国·绢都·金玉国

于阗


行经于阗得宝玉

流入中国随河源

沙磨水激自穿穴

所以镌凿无瑕痕

宋·欧阳修·《菱溪大石》


和阗,古名“于阗”,清代改称“和阗”,1959年又变更为“和田”。


唐有李白、陆龟蒙,宋有黄庭坚、欧阳修,明有宋濂、徐渭……这一个个名垂青史的文坛巨擘,皆曾为西域古国“于阗”留下诗篇,那里究竟是怎样一方诱人的乐土?




和田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一处重要的居民点。目前在此发现的城址和聚落大多规模不大,主要分布在古河床沿岸的沙漠腹地以及玉龙喀什河、喀拉喀什河和安迪尔河的两岸。比如图中的阿克色皮力古城(摄影/刘玉生)和下图的喀拉墩遗址。前者为宋代城址,尚有土坯砌筑的城墙和若干陶器、青瓷、钱币等遗物。后者年代更早,属汉至南北朝遗迹,城内建筑大多仅剩木质框架。


喀拉墩遗址。摄影/赵来清


图为热瓦克佛塔的现状,曾经的它,比丝路南道上其他所有佛塔都宏伟壮观。摄影/赵来清


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荣华终究如烟散尽。在这条长达万里、时逾千年的丝绸古道上,驼铃凄楚,大漠重归静寂,只有穿透岁月的风,依然热如火,冷如冰。



中国的尽头亚洲的中心

喀什


西北海之外

大荒之隅

有山而不合

名曰不周

《山海经》


《山海经》里的这个不周山,就是今天的帕米尔高原。这也是中国人的地理观念中,最遥远、最边缘的地方。帕米尔高原以东,矗立着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喀什,古时它叫疏勒。


喀什,古称疏勒。这是中国最西端的城市,同时位于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来自东西方的将军、探险家、商人、布道者曾云集于此,留下了无数扣人心弦的故事。


远眺建于山巅的石头城,城垣残破,乱石成堆,形势极为险峻。汉时,这里曾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的蒲犁国的王城。丝绸之路通往帕米尔高原的数条通道在此汇合,唐代以后历代皆有修整,是中央王朝在西部边陲行使管辖权的标志。供图/视觉中国


图为喀什莫尔佛塔遗址,佛塔建于唐代。从公元2世纪到10世纪中叶,喀什地区流行佛教,据《魏书》等史料记载,当地收藏过释迦牟尼用过的“佛浴床”“佛钵”等圣物,道安、鸠摩罗什等名僧曾来此顶礼膜拜。约从10世纪中叶开始,伊斯兰教从中亚传入喀什地区,曾经盛极一时的佛教文化遗存自此几乎消失殆尽。高大的残塔,成为喀什佛教的最后历史见证。供图/视觉中国


横屏查看长图

喀什老城东北端,有一处建于高40多米的黄土崖上的维吾尔民族聚居区,称为高台民居。看似凌乱的房屋,实为数百年生活的积淀:家族人口增多一代,便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血脉代代相传,楼房层层叠叠,极富地域特色。供图/视觉中国


图为行走在喀喇昆仑山谷的驼帮(摄影/郝沛),下图为喀什马尔洋达坂。达坂意为高高的山口,从喀什往西、南进发,雄伟的帕米尔高原、喀喇昆仑山脉高耸如同天堑。


喀什马尔洋达坂。摄影/赵来清


在现代化交通设备出现之前,丝绸之路只能穿越这蜿蜒曲折的山路、寒风凛冽的山口,艰难地向前延伸。而喀什,就是出中国的最后一站。



本文汇编自《中华遗产》2018年3月

撰文/苗子兮 甄明 堇青 林遥 陶襄 柳梦昂

供图/视觉中国 李学亮

责任编辑/马赛屏 刘睿 郭婷 周玥 陈伟峰

图片编辑/陈敬哲


购买本期《中华遗产》杂志

点击这里


话题


丝绸之路,你走过吗?
留言区见


-  END  -

编辑 / SALTY


别错过

别叫我「佛光」

我不叫“Garden”

倒影,如水中月,似镜中花

挂壁公路,手凿的出行动脉



《中华遗产》

2010年9月电子刊

中国传统民居是美的,美就美在各有不同。它们分别适宜各种环境,以及文化、历史、气候、地形、战争防御等因素。

【点这里】查看详情

限时特惠  ¥9.9

* 特惠截止到2018年8月21日24点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