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地球第三极”,何来江南?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如果世上有一个地方
是离天空最近的土地
如果世上有一个地方
是虔诚与信仰的容身之所
如果世上有一个地方
涵养了无数如梦似幻的美景
却全无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原本的样子
那一定是青藏高原
——地球第三极
浙东密集的河网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2年1月,摄影/应利民
鱼米之乡绍兴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3月,摄影/董建成
江南水乡古镇
▼
小桥、流水、人家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10月,摄影/陈健行
南人的生活方式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8年2月,摄影/傅静中
没有“地球第三极”
○
何来江南?
中国的东南地区大约在北纬30°左右
属于副热带高压带的影响范围
副热带高压带控制下的地区
天气晴朗降水少,容易形成干燥的沙漠气候
▼
古近纪时期(6500万—2400万年)
中国东南地区也是一片干旱
如同撒哈拉沙漠一样
一条带状的干旱区横跨整个中国
江南地区也是一片荒漠景象
▼
▲
这条干旱带囊括了中国中部、东部
那些最富饶的省份
如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浙江等
当时中东部的环境
如同今日中国的大西北干旱区一样
到处是沙漠戈壁
按照地球大气环流的规律
中国现今所谓的“江南”地区
当时正处在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下
而到了新近纪时期(2400万—260万年)
青藏高原隆起
给大陆带来了高原热岛效应
扩大了海陆间的热力差异
大大加强了亚洲季风
青藏高原的崛起过程有时缓慢
有时速度忽然加快
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隆起后
高原上空气稀薄,接受到了更多太阳辐射
整个高原就像一个举到空中的加热器
海陆间的热力差异进一步加大
夏季高原上的空气受热变轻上升,高原气压变低
来自海洋高压区的空气向着高原移动
带来丰沛的降水
▼
冬季高原变冷,空气下沉
高原变成高压区,海洋变成低压区
空气开始从高原向着南方的海洋移动
亚洲季风开始形成
▼
季风从印度洋和太平洋吹来
给中国东南地区带来了丰富的水汽
造就了雨水丰沛的江南地区
古近期到新近期,数千万年沧海桑田
干旱带也随之演变
▼
喜马拉雅山脉的生态环境影响范围也已经远远超越了青藏高原,波及中亚腹地、东南亚和中国东部地区。
——丁林
中国科学院院士
西藏主要湖泊、河流分布图
▼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升
高原气候区打破了
原有的气候带纬度位置分布规律
喜马拉雅山脉
对向北传输的南亚季风气团
产生强烈的阻挡和导流作用
导致喜马拉雅山脉以北的青藏高原
及中国西北地区逐渐干旱
滇西及华南地区变得更加湿润
荒漠中刚劲的胡杨林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10月,摄影/李学亮
庐山温柔婉约的湖水
▼
“没有青藏高原,就没有母亲河”。
——刘昌明
中国科学院院士
唐古拉山脉中诸多的雪山
都是长江的“储水站”
▼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9年3月,摄影/田捷砚
南京长江大桥
▼
摄影/李睿
江南,意为长江之南
在人文地理概念里特指长江中下游以南
长江发源于“世界第三极”
——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
倘若没有“世界第三极”的隆起
长江或将无法壮丽
“江南”又将如何产生?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青藏高原的隆升
既是中国人理解山水的钥匙
也是中国山水之所以涵养中国文化的原始基因
本文汇编自《中国国家地理》第三极特刊
撰文 | 单之蔷 等
责任编辑 | 祁滢 等
图片编辑 | 王宁 王彤 等
地图编辑 | 王岩 陈云 等
点击这里即可购买
山之极,水之极
冰之极,天之极
科考之极,生物之极
高原文明、国家公园之极
跨越式发展之极
《中国国家地理》第三极特刊
带您发现最极致的西藏
- END -
编辑 / SALTY
别错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