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处申遗沙漠——巴丹吉林沙漠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Author 辛光耀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2019年12月20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报世界自然遗产文本论证会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召开,专家一致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满足世界自然遗产“突出普遍价值”的相关标准,希望其能争取获得2021年代表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资格。巴丹吉林沙漠将力争填补我国世界自然遗产中没有沙漠类型的空白。
巴丹吉林沙漠到底有何独特之处,可以从中国的众多沙漠中脱颖而出,走上申遗之路呢?
巴丹吉林沙漠位置
巴丹吉林沙漠(Badain Jaran Desert),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阿拉善右旗北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大山以北、弱水以东、拐子湖以南,面积4.43万平方公里,是我国第二大沙漠。其西北部还有1万多平方公里的沙漠至今没有人类的足迹。
我们知道沙漠多因缺水而被称为生命的禁区,但在极度干旱的巴丹吉林沙漠却有着沙山和湖泊共存的奇观,这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费解。高大的沙山与种类多样的沙漠湖泊也是此次申遗的两大亮点。
“沙漠千湖”奇观
航拍图显示巴丹吉林沙漠有内陆湖泊144个,已命名113个,其中12个为淡水湖,因此得名“沙漠千湖”。巴丹吉林沙漠中还有万千眼泉,其中音德日图湖的泉水最为著名,不足3平方米的湖心小岛可以涌出108个泉眼。
巴丹吉林沙漠的NASA卫星图(蓝色的为湖泊)
学者采用超声波测深仪与RTK-GPS测量系统相结合的方式,对巴丹吉林沙漠10个面积较大的湖泊进行了深度测量,得到了完整的湖泊形态数据,这些湖泊整体具有干旱区湖泊独有的浅水平底湖泊的特征。
进行深度测量的湖泊位置
据计算,这里所有的湖泊总面积共达23平方千米,分布在丘间低洼地内。湖泊周围大多生长着较茂密的芦苇以及柳、沙棘等植物,湖滨沙地上常生长着诸如沙竹、沙葱、霸王、沙蒿、芨芨草以及白刺、沙拐枣与梭梭等植物。湖泊的存在也为许多动物提供了栖息地,因而水鸟嬉戏、鱼翔浅底的巴丹吉林沙漠也享有“漠北江南”之美誉。
湖泊旁的生态环境适合许多动植物生存
实际上,巴丹吉林沙漠的湖泊数量并不是最多。临近巴丹吉林沙漠的腾格里沙漠有400多个湖泊,是中国湖泊最多的沙漠,但是腾格里沙漠湖泊较为单一,多样性较弱,分割湖泊群的沙丘低矮,不具备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恢弘的沙丘与湖泊交错发育的地貌景观特征。巴丹吉林沙漠中的湖水也不是千篇一律的清澈湛蓝,还有个别湖泊呈现红色、紫色等斑斓的颜色,十分神奇。
沙漠中的紫红色湖泊
湖泊成因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及地下水形成机理展开了广泛地研究,主要形成了以下4种理论:
No.1
沙漠腹地现代大气降水补给成因
该观点认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是由大气降水补给形成,降水受控于高大沙山的地形特征,沿沙层下渗并在丘间洼地中渗出,形成湖泊。高大沙山是水量的主要储存体,湖泊水位受气候以及降水变化而波动。(朱震达,1980;王涛,1990;Jaekel,1996;李孝泽,2009;赵景波,2011)
高大沙山间的腹地似乎是降水的主要储存体
No.2
气候湿润期当地降水补给及大湖泊萎缩成因
在更新世末期沙漠湖泊分布区可能曾存在一个统一的大湖泊,面积超过 4000平方千米。而晚全新世以来,气候逐渐向干旱化发展,现存的众多湖泊是干旱环境影响下大湖泊湖面不断下降、水体逐渐萎缩的结果,未来湖泊范围仍将不断减小甚至可能完全消失。
萎缩的湖泊
No.3
近源古水与现代水混合成因
此理论认为湖泊区南部的北大山和东南部的雅布赖山晚更新世冰期环境下形成的降水(即古水)是补给沙漠区地下水的主要部分,现代大气降水和洪流入渗也对部分浅层地下水产生补给,并与古水混合。地下水在沙丘间低洼处排泄形成沙漠湖泊。
与沙山相伴的湖泊
No.4
远源现代水补给成因
根据水源输送方式又分为3种:
①深大断裂导水补给理论,认为青藏高原或祁连山区的现代降水、冰雪融水或大型湖泊的渗漏水,沿着北东向的深大断裂带径流至沙漠东南部湖泊区,地下水年龄较为年轻,约在 30~50a之间。
②巴丹吉林沙漠降水量不足以维持湖泊区的蒸发量,而黑河在金塔—鼎新盆地发生渗漏,可能自西向东沿着深部阿尔金断裂补给至沙漠东南部湖泊区。
③沙漠东南部湖泊区能维持水量均衡,一方面是受到了来自祁连山前缘冲洪积扇含水层中地下水补给,另一方面由于沙漠西北部构造抬升,导致地下古水由沙漠西北向东南部汇集。
湖泊旁的寺庙
坐拥“沙漠珠峰”与“鸣沙王国”
除了拥有数目众多,种类多样的湖泊外,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也是与众不同的存在。处于阿拉善沙漠中心的巴丹吉林沙漠的海拔高度在1200-1700米之间,而其中的沙山相对高度可达500多米,其中必鲁图峰海拔1617米,垂直高度约435米,堪称“沙漠珠穆朗玛峰”。
必鲁图峰
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高达200多米,峰峦陡峭,沙脊如刃,高低错落,沙子下滑的轰鸣声响彻数公里,有“世界鸣沙王国”之美称。
宝日陶勒盖的鸣沙山
学者对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沙丘的形态学研究表明,从沙漠中心到边缘,沙丘数量逐渐减少,沙丘高度逐渐升高,沙丘间距逐渐增大,沙丘呈东北—西南走向;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和最大沙丘波长均呈正态分布,沿脊线的波长和最小沙丘波长服从对数正态分布。沙丘高度、沙丘间距及距沙漠中心的距离两两之间均呈现显著的线性关系,这种关系可能受该区域气流场特征和沙物质丰富程度所控制。
沙山成因
关于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形成的原因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
有学者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雅布赖山遮挡,产生与雅布赖山走向垂直的重力波的扰动,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重力波中的上升气流将沙子带到更高处,久而久之聚集成高大的沙山;也学者认为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沙漠中的骆驼群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
如下图所示:沙层含水率及温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大,说明高大沙山的形成与下伏分布的地热及水蒸汽上升有直接关联。无论古沙丘还是新沙丘的形成过程,地下热水蒸汽的作用从未间断。因而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很可能在于:沙子孔隙里含有大量水分,受下伏深大断裂带地下水上涌、水汽蒸发引起沙丘表面湿度增大、固定性增强,进而形成高大沙山。
沙层剖面含水率、温度随深度变化过程图
申遗可带来的改变
巴丹吉林隶属于阿拉善盟,该盟境内还有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雷克沙漠三大沙漠。阿拉善盟总面积27万平方公里,可以用三个“1/3”概括——1/3沙漠,1/3戈壁,1/3荒漠半荒漠草原。
当地有句玩笑话:电线杆子还比人头多。27万平方公里上,人口20万,也就是说,1平方公里养不活1个人。
阿拉善盟三大沙漠分布
由于气候干旱、大风及人为活动的影响,巴丹吉林沙漠面积不断增大,并以平均每年15-20米的速度向腾格里沙漠靠拢,在两大沙漠之间形成三处明显“握手”。长约110公里的雅布赖山是阻挡巴丹吉林沙漠东侵的天然屏障。但巴丹吉林沙漠已经横跨雅布赖山南北两端形成倾泻而下的“决口”,决口而出的流沙形成长长的沙带,使巴丹吉林、腾格里两大沙漠3处相连。
阿拉善盟环保局和内蒙古航空遥感测绘院共同完成的一份检测报告指出:阿拉善盟的四大沙漠已有7处“握手”,土地沙化正在加剧,沙漠有连成片的危险,其中巴丹吉林的沙化速度最快,平均一天就扩大0.5平方公里。
穿越巴丹吉林沙漠的G7高速公路
此次巴丹吉林申报世界自然遗产,不仅可以填补世界遗产名录中以沙漠为主的自然遗产空白,最根本的目的是更好地对巴丹吉林沙漠生态进行保护,遏制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握手”态势,加强京津冀风沙源治理,筑牢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增强保护和治理沙漠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申遗的过程也是一次展示地区形象、扩大对外宣传、加强自身建设的过程,对于拉动旅游需求,提升景区热度,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产生十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对阿拉善这样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孟宪毅,李慧玲.最美沙漠:巴丹吉林[J].内蒙古林业,2019(12):38-39.
[2]赵力强,张律吕,王乃昂,张德忠,牛震敏.巴丹吉林沙漠湖泊形态初步研究[J].干旱区研究,2018,35(05):1001-1011.
[3]张文强. 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地下水主要特征及成因机理分析[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8.
[4]丁宏伟,郭瑞,田刚,康亮,尹政.巴丹吉林沙漠湖泊与高大沙山形成的若干问题探讨[J].甘肃地质,2015,24(02):9-17.
[5]王旭升,胡晓农,金晓媚,侯立柱,钱荣毅,王黎栋.巴丹吉林沙漠地下水与湖泊的相互作用[J].地学前缘,2014,21(04):91-99.
[6]张振瑜. 1973-2010年巴丹吉林沙漠腹地湖泊的空间变化[C].2012:28.
本文转载自中科院地质地球所
校对:张崧
美编:高欣欣
部分图片提供:冯晓雪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话题
关于沙漠你还知道什么?
或者有什么想知道的?
- END -
编辑 / Jackie
延伸阅读
6.6元限时特惠
特惠截止至今日24:00
更多内容
点击下方按钮
畅读《博物》
春游7武器
别错过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