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雷电:别害怕,给个机会了解我一下吧

地理君 中国国家地理 2020-12-12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中国国家地理”

轰隆隆的雷声震耳欲聋,的确吓人

每到雷雨天气

不少人都会害怕电闪雷鸣的夜晚

非要整个人躲进被窝捂住耳朵才能睡着

其实如果对雷电了解多一些

应该就不会太害怕了

今天地理君就跟大家聊聊雷电吧


古往今来,人们对雷电都心存敬畏

中国成语中的“五雷轰顶”意思就是

做了伤天害理的坏事会遭天打五雷轰

“五雷轰顶”的五雷指的是


金雷、木雷、水雷、火雷、土雷

但它们并不全是我们平时见的雷电

而是五种形式的打击、惩罚方式



在中国古代神话故事里

雷公和电母这对神仙老是一起出任务

可见古时候人们就已经认识到

雷与闪电是密不可分的

确实,现代科学研究已知

雷与闪电是在云层放电时同时产生的


但为啥我们听到的雷声和看到的闪电不同步呢

这是因为

雷是大气中小区域强烈爆炸产生的冲击波

形成的声波

而闪电则是大气中发生的火花放电现象

之所以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

就是因为声音在大气中的传播速度

远远比不上光的速度


雷雨云来临时,一片云中的正电荷与另一片云中的负电荷相互吸引,就会产出云层间放电。如果云层底部的负电荷与地面上相等强度的正电荷相互吸引,并将空气击穿,就形成云层与地面间的闪电。(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4年5月,绘图/张瑜)


雷属于大气声学现象,没啥花样

但是闪电就不一样了

闪电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最常见的是线状闪电、枝状闪电和片状闪电

相对少见的有带状闪电、联珠状闪电、

火箭闪电、球状闪电等

闪电的各种形状

一般人们用肉眼就能看到

但是观测闪电的话就要靠有“超能力”的仪器了


前段时间

世界气象组织(WMO)宣布

迄今为止探测到的

单次长度最长闪电为709公里

2018年10月31日出现在巴西南部

单次持续时间最长闪电为16.73秒

2019年3月4日出现在阿根廷北部

随着闪电探测技术的进步

今后可能会发现更大的闪电极值


闪电的“暴力美学”


虽然摄影师们拍的闪电还挺好看的

而且还有摄影师专门“追逐闪电”

跑到各地捕捉闪电稍纵即逝的壮观

但是平时关于雷电的新闻报道

基本上没啥好事,尽是些吓人的负面新闻


当地时间2020年6月4日晚,位于哥伦比亚特区美国国家广场中心的标志建筑——华盛顿纪念碑被雷电击中。仅在两天之前,美国威斯康辛州也出现了类似的一幕,在雷雨暴风天气中,当地的一处地标——世界上最大的一面自由悬挂式美国国旗被撕成两半。短短两天时间,美国两处地标被雷电击中。


据英国《每日邮报》2015年8月30日报道,美国一位六旬老汉遭雷电击中11次,不过其“壮举”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拒之门外。这位老汉名叫梅尔文·罗伯茨(Melvin Roberts),现已62岁高龄。这位倒霉的老汉在驾驶推土机时和割草时屡屡遭劈,甚至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被雷电击中,就仿佛被雷电盯上了一样,无处可逃。


2012年7月10日,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查干库勒乡松树沟夏牧场出现雷雨天气,一牧民家的羊群在这次雷雨天气中遭到雷击,经现场确认,这次雷雨天气中,共有173只羊被雷电击中死亡,牧民经济损失严重。


……


看到这些关于雷电的新闻

应该很多人都担心过

“人在家中坐,雷从天上来”

那么人被雷电击中的概率有多大呢?



从全球范围来看

各地的人被雷击中的概率有很大的差别

比如

在北极和南极地区雷电就很少

陆地的平均雷电活动密度是海洋的10倍


我国地处温带和亚热带地区

雷电灾害多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和南部地区

根据中国气象局雷电防护管理办公室编写的

《1997-2006年全国雷电灾害汇编》统计分析

全国平均每年

每一百万人中大约有0.53人死于雷电灾害


图自《应用气象学报》2008年8月

《1997-2006年我国雷电灾情特征》


虽然这个概率不高

与交通事故造成的死亡人数难以相提并论

但雷电的突发性和致命性常让人畏惧

所以我们不能对雷电大意


另外,有一个有趣的现象

美国一项研究表明

遭遇雷击的概率跟性别有关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成为雷击对象


这项研究统计了1995年到2008年间

美国因遭雷击而死亡的648人

通过分析发现,其中82%的遇难者都是男性

美国的科学家认为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遭雷击多半是因为“作”

因为在雷雨发生时,男性更爱冒险

比如在雨中运动等

而女性则常会躲到安全地带避雨


◎ 按照闪电发生的位置,大概可将其分为云层与地面放电、云层间放电以及云层内放电几大类别。一年中,地球上总共发生的闪电大约有10.4亿次,其中约75%是云层间放电与云层内放电,25%为云层与地面放电。(图自网络)


虽然假如被雷电击中也不一定会死

但是被雷击真不是什么美好的体验

被雷电击中后,幸存者往往身受重伤


首先是伤害神经和心脏

受害者会出现血管痉挛、心搏停止

严重时心脏会停止跳动

雷电电流伤害大脑神经中枢时

也会使受害者停止呼吸


另外受害者往往还会受到严重烧伤

电流、电压作用于周围空气,出现局部高温

瞬间温度可达两三千摄氏度以上

强大的电流通过肌体时会造成

电灼伤、肌肉闪电性麻痹甚至烧焦


除此之外,有些受害者还会遭到内伤

表面看着没什么事

但其实已经有颅骨骨折和内脏损伤


另外

有些被雷电击中的人皮肤上会产生

红色、树枝状的闪电图案

这种图案被叫作

“利希滕贝格图样”(Lichtenberg figures)


利希滕贝格是德国物理学家

他在做实验时创造了这种“闪电花”

并于 1777 年发表了论文

《探讨电流体本质与行为的新方法》

利希滕贝格实验的基本原则

为现今的等离子体物理学立下了基础

还提供了复印机发明的基础

具体的地理君就不展开说了


图自网络


既然雷电如此可怕

会对人造成严重的伤害

被雷电击中前有预兆吗?


跑户外的应该都知道

如果你站在空旷的地方突然感觉到

身上的毛发竖起

头、颈、手感觉有蚂蚁在爬

就是雷电准备“拍一拍”你的征兆

这种现象是由雷电产生的电荷引起的

一定要离开旷野进入车内或是建筑内



说了这么多

地理君有几道关于雷电的题

防雷的小知识都在题里了

答完题别忘了看看详解~

点击下方?查看答案


1

我国雷电预警信号分为几级?

3级

4级

▲向上滑动看详细解释

雷电预警信号分三级,分别以黄色、橙色、红色表示。

雷电黄色预警信号:6小时内可能发生雷电活动,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雷电橙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很大,或者已经受雷电活动影响,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比较大。

雷电红色预警信号:2小时内发生雷电活动的可能性非常大,或者已经有强烈的雷电活动发生,且可能持续,出现雷电灾害事故的可能性非常大。


2

地理君家楼顶装了避雷针

雷电交加时可以用家里的电器吗?

可以

不可以

▲向上滑动看详细解释

通常雷电侵入室内有3条主要途径:一是从电源线入侵;二是从信号线(如通讯线路、电视天线、计算机网络)入侵;三是雷击大地形成的反击。因此,建筑物上的避雷针只能解决建筑物本身的防雷问题,而无法使接通电源的各种电器,尤其具有信号接收功能的电视机、电话机、电脑等免受雷击。所以,在雷雨天,要尽可能地关闭各类家用电器,并拔掉电源插头,以防雷电从电源线入侵,造成火灾或人员触电伤亡。


3

雷雨天气,地理君开着车

下面哪些做法是安全的

听着广播

开着车窗

关上音乐

停在大树旁

▲向上滑动看详细解释

行车过程遭遇电闪雷鸣时,最好及时把车停到路边安全的地方,远离大树、广告牌等,关掉引擎、音响系统、收音机等,并关闭所有车门、车窗,使车辆形成一个完全封闭的空间。不要去触摸车窗把手、换挡杆、方向盘等,把双手放在大腿上,等待雷电天气远离。

因为汽车外壳是金属制作的,这十分接近于法拉第笼的条件。有了这件“铁布衫”,当驾驶员在雷雨天行驶时,即便很不幸地被雷电击中,由于法拉第笼效应的存在,汽车内部的电磁环境基本不受影响,车内的人就可以安全待在里面。但是!汽车、飞机等在室外防雷并不是绝对安全的。


4

在雷雨天气中

为了赶紧回家可以在雨中狂奔吗?

不可以

可以

▲向上滑动看详细解释

在雷雨天气中,不宜快速开摩托、快骑自行车和在雨中狂奔,因为身体的跨步越大,电压就越大,也越容易伤人。另外,如果在户外看到高压线遭雷击断裂,此时应提高警惕,因为高压线断点附近存在跨步电压,身处附近的人此时千万不要跑动,而应双脚并拢,跳离现场。


5

情侣在户外遇上雷雨天气

女孩特别害怕可以牵着手走吗?

不可以

可以

▲向上滑动看详细解释

遇到雷电时,不要几个人拥挤成堆、牵着手走,人与人不要相互接触,相互之间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以防电流互相传,否则一人被雷击,全体都会遭殃。



风云突变,雷雨交加

雷电灾害早已被联合国列为

“最严重的十种自然灾害之一”

人员伤亡事故、电子设备受损事故、

供电故障事故、火灾爆炸事故、建筑物受损事故

每年这些雷电灾害都会

给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巨大损失

面对大自然的狂暴

不必害怕,也不要掉以轻心啊


参考资料:中国气象局官方网站http://www.cma.gov.cn/2011xzt/kpbd/lightning


话题

你怕打雷不?有什么与雷电有关的故事吗?

快来留言区和大家交流一下


-  END  -

部分图自123rf

编辑 | 小葇


别错过

有趣的中国地名

我想见夏,更想见你

垃圾分类,有什么作用?

住在雪地、湖面、火山口中...是怎样一种体验?

美洲有细腰:中美洲的七个关键词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

(微信号:dili360)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