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书记“四个比喻”中的人生道理
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青年工作》,是党的领袖关于青年工作最全面、最系统的论著,是全国广大团员青年和青年工作者在共青团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收到的珍贵礼物。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学习,我们开设此系列,按照时间顺序对所收录的60篇重要文稿逐期刊登阐释辅读文章,和广大青年朋友一起,共读共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青年篇”,共话共悟党的领袖念兹在兹、深厚绵长的“青年情”。
// 总书记“四个比喻”中的人生道理 //
今天,想给大家介绍一篇讲授重要人生道理的文章。同样是讲道理,但这篇文章所讲的内容保证你记得住、记得牢。
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讲话。其中,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并在其中妙用四个比喻,生动阐明了深刻人生道理。对青年如何健康成长具有普遍意义,不仅是讲给留学青年的,也是讲给所有新时代中国青年的。
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比喻1:果与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坚守爱国主义精神”。总书记勉励大家,“自觉使个人成功的果实结在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青年人都渴望成功。但是“成功之果”不是凭空从天而降的,而是要实实在在长出来。从哪里长?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明确答案——从“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上长。“常青树”这一比喻,包含着两层含义——第一,这棵树能结果。青年人如果狭隘地追求所谓“成功”,往往会事与愿违。就如施一公教授在最近一次很火的演讲中所说:“如果你们(中国的年轻人)毕业后,仅仅为自己的柴米油盐担心,仅仅关注自己的房子、车子,那是很不应该的。”只有把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作为努力志向,奋斗才有大收获,人生才有真成果。第二,这棵树常结果。中国上百年近代史反复证明,尽管时代环境不同,但一代代青年只要将“小我”融入“大我”,都能成就人生——从“两弹元勋”感慨新中国的发展与强大为自己搭建了报国的“大舞台”,“留在国外哪有这个机会?”到如今每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大多来自国计民生关键领域——爱国主义这棵“常青树”始终在源源不断结出硕果。
——比喻2:圆与半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矢志刻苦学习”。总书记形象地说:“每个人的世界都是一个圆,学习是半径,半径越大,拥有的世界就越广阔。”细品总书记的要求,“这个半径”不仅是书本学习(读“有字之书”),还有实践学习(读“无字之书”);“这个圆”不仅要画在知识领域之中,还要画在火热的社会生活之中。同时,人的一生不是只画出一个“圆”,就画地为牢、故步自封了,而是要不断延展“半径”,不断画出更大更广阔的“圆”——“已经完成学业的留学人员也要拓展眼界和视野,加快知识更新,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成为堪当大任、能做大事的优秀人才。”
——比喻3:大地与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奋力创新创造”。总书记强调,“关键是要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真正使创新创造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很多年轻朋友都曾在科幻小说中看到过一些所谓的“天才怪人”,其创新天马行空、脑洞大开。但这终归是科幻小说。现实生活中的创新,关键是要如总书记所讲的,找准两个结合点——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先进知识和我国实际的结合点,用这“两把铲子”挖出“树坑”,在祖国大地上埋下创新的“种子”,长成创新的“大树”。据《中国独角兽报告2022》披露,我国“独角兽企业”主要集中在新媒体、金融科技、电子商务、新汽车等四个领域——大家看看,这些领域哪个不是和当代中国社会巨大的应用场景密切相关?这就是创新要“脚踏着祖国大地”的最好注脚。
——比喻4:青年与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希望大家积极促进对外交流”。总书记以桥作喻,期望广大留学青年要“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这一要求,不仅面向留学青年,也是面向所有中国青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在京召开的世界青年发展论坛致贺信,指出“青年代表希望,青年创造明天。中国始终把青年看作推动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鼓励青年在参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展现青春活力。”新时代中国青年,应当既有家国情怀,也有人类关怀,应当积极学习借鉴各国有益经验和文明成果,始终走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列。在世界青年发展论坛上,中国青年与来自世界各国的青年代表一道,以“促进青年发展、塑造共同未来”为主题进行深入探讨交流,面向全世界发出《青年优先发展国际倡议》,启动全球青年发展行动计划相关筹备工作,用“心”搭建各国青年交流互融的畅通桥梁。新时代中国青年用行动向世人证明,只要各国青年同心同向、携手共进,世界发展、人类进步的前景必将更加光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重要讲话中的4个妙喻,既生动又深刻,是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好成长的“金律”。让我们牢记总书记关于爱国、学习、创新、交流的嘱托,努力奋斗奋进,不断追梦圆梦吧。(青宣)
“我们热诚欢迎更多留学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服务。”
“留学归国青年要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
“党、国家、人民为拥有并将更多拥有这样一大批人才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
(一)
1872年9月14日上午,美国纽约。一群少年在海上漂泊了一个多月,终于登上了大洋彼岸——他们是中国第一批远赴重洋的留学生。这群最小10岁、最大16岁的孩子们,拉开了中国近代以来留学史的序幕。
2013年10月21日上午,中国北京。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百余年的留学史是“索我理想之中华”的奋斗史,希望广大留学人员“脚踏着祖国大地,胸怀着人民期盼,书写无愧于时代人民历史的绚丽篇章。”
留德学子在网上阅读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受鼓舞。柏林自由大学的法学博士生王琦和另几名博士生热烈讨论,连夜起草信件,准备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大家的学习心得。
第二天,带着这些热情洋溢的心声,一封代表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书信,发往北京。
“我感受到了留德学子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你们在来信中表示要坚持爱国、坚持理想、坚持学习、坚持创新,希望大家把这些信念付诸行动。”2014年1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与全体在德留学人员的飞鸿传信,在留德青年学生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习主席说过,要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我希望把学习到的法学知识投入到这一艰巨而伟大的工作中去。”
“我研究的方向是轨道车辆。中德铁路交流合作正不断拓展。我愿用自己所学为中国经济发展发挥绵薄之力。”
……
哥廷根大学德语文学专业博士生张鹭作为留德学生代表,现场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习主席对广大留学人员提出了四点殷切希望,对我们年轻的留学人员如何更好地将自己的梦想融入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奋斗之中,极具指导意义。”
“越留学越爱国,是每个留学人员的共同感受。”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在大会上的发言中谈了自己从海外归国的心路历程。他在国外学习、工作了18年,虽然取得了专业上的成就,但内心总觉得缺少什么东西。2008年,他辞去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授职务,回国任教。他直言,回国工作后拥有了发自内心的踏实和归属感。“回国前,我是祖国巨变的旁观者,偶尔挽挽袖子帮帮忙,难尽我意;现在,我是祖国巨变的参与者、是主人翁,这是最让我自豪的成就感和令我充满力量前行的动力所在!”
多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对留学人员寄予厚望,多次回信肯定他们心系祖国、报国为民的爱国情怀,勉励他们早日用所学所得报效祖国和人民,殷殷期盼,言谆意重,为广大留学人员指明了人生航向。
(二)
“希望你们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胸怀大志,刻苦学习,早日成长为可堪大任的优秀人才。”2017年12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莫斯科大学的中国留学生的回信中这样写道。
如何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一代?如何更好地“弘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怎样才能“让青春之光闪耀在为梦想奋斗的道路上”?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广大留学和归国青年朋友们激情四溢地热议开来。
“要倍加珍惜祖国极不平凡的发展成果和来之不易的团结稳定大好局面。刻苦学习,掌握本领。”
“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不忘初心,怀揣留学归国报国的中国梦,学好专业知识,在实现中国梦中成就个人的梦想。”
……
(三)
“在坚持立德树人、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上再创佳绩,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2022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的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对青年学者的热忱勉励,不仅为海外学子们指明了人生航向,也影响和改变了许多人的事业选择和价值取向。
“你为什么选择回国?”
“没有什么原因,这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件“自然而然”的事,就是从心底流淌出的家国情怀,是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是报效国家、服务人民的自觉追求。
他们之中,有的转换深耕多年的科研领域,将国家需要放在第一位;有的放弃国外优厚待遇,回国努力开创学科发展新的一页;有的甘坐冷板凳数年,只为带领团队“安心做难事”。
有人说,“如果留在国外,看得见的,就是优厚的待遇和收入,但我觉得光是这样,不能满足精神需求。”还有人说,“我对海外风电和智能电网很感兴趣。在中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进程中,我的专业知识定有用武之地。”
他们之中,有的致力于产学研协同创新,将研究成果拓展到多个产业;有的在医学领域攻关,守护人民生命健康;有的向人工智能发起冲击,为我们创造更智慧、更便捷的生活。
有人说,“大家都安下心来做最难的事情,全力将研究向前推进一些。”还有人说,“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道路上,我们仍任重道远。”
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外语人才如何培养跨文化阐释力?这些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在所从事的研究与教学岗位上,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为传播中国声音贡献着智慧和力量。
有的人说,“作为海外留学人员,肩负着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展现真实、立体、全面中国的责任。一定不辱使命,从自身出发,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中外交流。”还有人说,“使学生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摆渡人、中国故事的讲述人、人类文明的传承人,在促进中外文明对话和国际合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
总书记的这些回信饱含深情、充满关怀,不仅是对全球中国海外留学生的关心与勉励,更是激励广大青年朋友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导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回国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汗水,将梦想的种子播撒在祖国的广袤大地上。
(综合编选自《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等有关材料)
编辑:何金航责编:何金航初审:李秉寰复审:陈宇鹏、高源终审:饶玲
来源:共青团中央(ID:gqtzy2014);广东学联综合整理。
好文推荐丨点击可跳转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