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别关注丨《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透露2021高考命题趋势!考生必读~

点击加关注👉 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 2023-03-09


     2020年1月7日,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高考评价体系是深化新时代高考内容改革的基础工程、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南,集中回答了“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关键问题。高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一核”“四层”“四翼”,“一核”为考査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査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査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评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发布,意味着2014年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来高考改革的正式落地。上述文件从国家人才培养战略转型的角度,强调了命题改革的重要性,对指导开展考试评价研究与实践,深度推进课程与教学改革具有重要价值。从命题的专业性角度看,进一步强调命题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积极引导学生思维能力和核心价值的培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人才强国战略。
2020年的高考,不论是新加入新高考的山东、海南,还是尚未进入新高考的其他省份,不论是全国统一的试题命制,还是新高考省份自行命制的高考试题,都集中、充分体现了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思想,高考评价体系已经成为新时代高考命题的实践指南。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主张及内在逻辑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原来指导考试命题和教学的考试大纲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新的命题和教学指南。高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一核四层四翼”,即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具体要求。
为什么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具体说来,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有效链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科学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促进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服务选才是高考的核心功能。高考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是人才评价、人才分流的关键阀门。把好选才关,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天然功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要用好这个“指挥棒”,发挥良性的引导功能。高考的每一步,无论是前端的内容设计、素材选择、试题命制,还是后期的评分流程、评分方式,都要考虑如何引导教学,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考什么,就是要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高考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需要,遵循考试测评的规律,考查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核心价值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态度的综合,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能力、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5个领域。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特性不同,核心价值强调的是学科共性。学科素养是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是在对有关国家政策文件、国家课程标准、高校培养方案和国际相关教育测评框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以及对高等教育相关群体、基础教育相关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形成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学科素养定向,对考查内容中知识和能力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效率并促进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有效运用,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和时间花费。
怎么考,就是要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高考考查对象进行评价。高考重点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的、纵向的融会贯通。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中,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高考尤其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
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有着丰富的内涵,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富有逻辑的理论体系,为了便于广大一线师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素养能力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这三条线来进行解读。
首先,“核心价值金线”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未来高考命题主旨将紧扣核心价值中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新时代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展开。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关键历史事件,也会是高考设置的重要素材。建党100周年、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新冠抗疫伟大成就、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与国家应急体系、双循环与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前沿、抗美援朝70周年、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等将是重要的题材,因此,教师和学生平时要关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重视“四个自信”、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以及科学研究前沿。
其次,“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能力和素养考核是未来高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着重考查学生识别、分析、运用关键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考查学生论证与证据使用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清楚表达、清晰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思维品质的强调,包括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将这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
其三,“情境载体串联线”即命题者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未来高考命题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教学和命题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境已经是命题的必备要素,没有情境的试题会越来越少,通过情境设置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是当前高考改革以及国际考试测量的基本方向,因此,“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教学”。

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主张及内在逻辑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该文件明确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原来指导考试命题和教学的考试大纲将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取消。“一核四层四翼”高考评价体系一定程度上将成为新的命题和教学指南。高考评价的核心内容是“一核四层四翼”,即为什么考、考什么和怎么考的具体要求。
为什么考,就是要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和引导教学。具体说来,立德树人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高考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有效链接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科学创新人才选拔机制,促进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服务选才是高考的核心功能。高考是教育领域中最重要的选拔性考试,是人才评价、人才分流的关键阀门。把好选才关,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无缝对接。
引导教学是高考的天然功能,是基础教育发展的“指挥棒”。要用好这个“指挥棒”,发挥良性的引导功能。高考的每一步,无论是前端的内容设计、素材选择、试题命制,还是后期的评分流程、评分方式,都要考虑如何引导教学,共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考什么,就是要重点考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高考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和高校人才选拔需要,遵循考试测评的规律,考查学生所具备的综合素质。核心价值是正确的思想观念和健康的情感态度的综合,要求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提升品德修养、培养奋斗精神、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提高审美能力、培育劳动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内涵覆盖了德、智、体、美、劳5个领域。与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强调学科特性不同,核心价值强调的是学科共性。学科素养是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面对复杂现实问题情境或复杂学术问题情境时,能够在正确思想观念指导下,运用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维方式方法高质量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品质。学科素养是在对有关国家政策文件、国家课程标准、高校培养方案和国际相关教育测评框架进行文献分析研究,以及对高等教育相关群体、基础教育相关群体进行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并初步形成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指经过高中阶段学习后,学生在应对现实问题情境或学术问题情境时,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必须具备的知识和能力。通过学科素养定向,对考查内容中知识和能力进行调整,提高学生知识能力的获取效率并促进所掌握知识能力的有效运用,减少不必要的精力消耗和时间花费。
怎么考,就是要分别从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对高考考查对象进行评价。高考重点关注主干内容,关注今后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必须具备、不可或缺的知识、能力和素养。高考要求学生能够触类旁通、融会贯通,既包括同一层面、横向的融会贯通,也包括不同层面之间的、纵向的融会贯通。在知识、能力和素养中,关注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生产生活实际等紧密相关的内容。高考尤其关注与创新相关度高的能力和素养,比如独立思考能力、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考查学生敏锐发觉旧事物缺陷、捕捉新事物萌芽的能力,考查学生进行新颖推测和设想并周密论证的能力,考查学生探索新方法、积极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勇于摆脱思想的束缚,大胆创新。
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有着丰富的内涵,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而富有逻辑的理论体系,为了便于广大一线师生的理解和掌握,可以从“核心价值金线”“素养能力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这三条线来进行解读。
首先,“核心价值金线”主要是围绕立德树人来考查学生的政治立场和思维观念、世界观和方法论以及道德品质。未来高考命题主旨将紧扣核心价值中的爱国主义、奋斗精神、四个自信、理想信念、新时代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进行展开。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关键历史事件,也会是高考设置的重要素材。建党100周年、小康社会与脱贫攻坚、新冠抗疫伟大成就、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公共卫生系统建设与国家应急体系、双循环与十四五规划、重大科技前沿、抗美援朝70周年、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等将是重要的题材,因此,教师和学生平时要关注学习情境、生活情境、社会情境和学术情境,重视“四个自信”、爱国主义、奋斗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以及科学研究前沿。
其次,“能力素养银线”主要考查学生的学习掌握、实践探索以及思维方法等方面的能力。能力和素养考核是未来高考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着重考查学生识别、分析、运用关键信息的能力,考查学生逻辑推理的能力,考查学生论证与证据使用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考查学生清楚表达、清晰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等,特别是对思维品质的强调,包括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等。将这些核心素养、关键能力以及思维品质贯彻到高考命题中进行考查,将是未来高考命题的主要特征。
其三,“情境载体串联线”即命题者通过设计生活实践情境和学习探索情境作为任务创设和基本知识能力运用考查的载体,实现对学生学科基本概念、原理、技能和思维方法的考查和选拔,着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和思维发现问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未来高考命题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试题的情境创设和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将进一步加大试题的开放性和探究性,实现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在教学和命题实践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情境已经是命题的必备要素,没有情境的试题会越来越少,通过情境设置考查学生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是当前高考改革以及国际考试测量的基本方向,因此,“无情境,不命题;无情境,不教学”。

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换



不再制定考试大纲,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发挥高考新的“指挥棒”作用,是2020年以及未来数年高考改革中最值得关注的事情。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不仅是高考实施的根本指南,是对接高等教育的重要保障,也是引领高中教育的重要参考。新的考试评价体系,与以往考试大纲相比,具有自身的鲜明特色。一是全新的评价理念,对思维的考查远远大于知识的考查。二是独立的学科化操作。实施多年的文综、理综考试,最终将被全新的独立学科评价所替代。新的单科评价体系,根据学科特色,建立符合自身学科素养培育的评价体系。三是落地的标准化测量。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强调学习和测量的有效连接,不再是原来考试与学习的捉迷藏关系,而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新的考试评价体系对考试内容不再简单框定,对考试能力描述不再单一表述或呆板要求,而是讲求人才成长的动态性,学科发展的前沿性,教育学习的规律性。
高考评价体系实质是全新的科学测评体系,核心测评目标是以高校人才选拔和基础教育质量为引领,力争打破“唯分数”的单一考试招生模式,实现“招—考—教—学”全流程的良性互动,从而发挥高考正向指挥棒作用。这一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特别是考试内容改革,就是要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从“解答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转变,2020年的高考,进一步加强了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考查。
对于广大备考学生来说,教科书提供的文本,是他们接触陌生世界的第一现场,也是他们意象中最熟悉的场景。学生可以在学习教科书的过程中汲取必备知识,培养出科学素养,锻炼出关键能力,但不要期望在教科书中寻找到未知世界的答案。因此,走出“死记硬背”和“解题套路”,提升学科的思维品质,培养高阶的思维能力,将是未来“教与学”的主攻方向,也将是高考命题改革的基本方向。
2020年的高考命题与情境的结合相当突出。各科的试卷都很注重探索情境类命题的设计,在情境营造方面下足了功夫,采用了很多图片和表格,图文并茂,大大加强了情境的新颖性和开放度。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命题情境将进一步呈现出复杂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特点,就是要通过各类情境的设置,考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能力的水平,考查学生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发现问题、逻辑论证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考查学生发现新规律、研发新理论、开发新技术、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试在卷面很少见到“简单情境”或“无情境”的试题,也少了传统意义上的“静态知识”。对广大学生而言,大量刷题,熟悉解题套路,寄希望于猜题、押题等传统做法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除了上述通过对学生高阶思维品质的直接考查、通过复杂性和创新性情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命题还呈现以下趋势,这些都无非是要加大对“能力”的考查力度,从而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实现从“单纯知识的占有”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转变。
第一,试题量变大,材料多元,考查信息加工、推理论证、批判性思维和科学验证的试题比例加大。新高考题目中信息描述文字较多,对信息提取能力要求较高,高考试题增大了探究性,扩大了开放性,体现了创新性,从独特的角度对学科知识进行多方位、深层次的考查,重点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和创新意识,鼓励有独特见解、有思想水平、有创新精神的答案。2020年各科的高考试题突出考查考生复杂信息加工能力与速度,试题往往以大篇幅的材料题呈现。
大篇幅的材料,就像一个个剧场,众多的观点、原理、定律纷纷出场,各种复杂的逻辑关系犬牙交错、相互嵌套,除了考查考生敏捷的阅读能力、信息加工能力,更是考查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面对大篇幅的材料,首先要求考生理解文本的基本内容与逻辑结构,其次是结合所熟悉的知识点去嫁接整理文本信息,进而展开高维度的二次思考,再去回答各种具体问答。考生在考场上看题时间少,做题时间少,想题时间多,构思时间多,深刻体现了高考试题聚焦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重点考查考生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
第二,命题紧贴生活实践、科技前沿,考查相关学科应用能力的试题逐渐增多。高考试题的学科价值在于考查知识的“应用性”,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或科学问题,正是命题的目的所在。人文学科与社会政治生活和经济生活的热点问题相结合,自然学科则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学技术发展,使各学科试题呈现出了实际性、应用性和学科性。学科应用能力的考核是对学生通过课本学习是否具备科学素养的初步考查,也是知识迁移能力的初级要求。为了加强实践应用能力培养的导向,试题常常融入很多知识点,要通过知识点之间的应用才能解答好题目。理科类试题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很多,而且各个知识点又是相互穿插融合的,这就非常考验考生的综合思维能力。高考不但没有了考纲,而且还要考生直面众多开放、创新和复杂的情境,这也对考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命题突出时代感,引导学生关注重大的社会现实和历史问题。抗疫主题、嫦娥四号、量子计算机等话题,这些新事物虽然在教科书中找不到,但作为考题背景,几乎与新事物同步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先于教科书引导教学紧跟社会和科技发展。由于高考试题具有“重基础、重应用、重时事、重生活”的特点。每年以考查必备知识为基础,而且起伏不大,变化的是背景材料和设问角度。高考命题尽量不留教材版本痕迹,陌生甚至前沿的背景材料都是教科书里没有的,但考点知识都是教材要求的必备知识。同样的考点知识,可以以不同的情境设计和问题组合进行综合考查。高考评价体系意图引导教学改革,有这样一个清晰的立意:学生走出校门,即便忘掉知识,却拥有了伴随终生的能力,也即可迁移能力。
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以及在命题中的实践,凸显了新时代高考综合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要求,它既可以通过对高级思维能力的直接考查,也可以通过复杂、开放、创新的情境进行考查,还可以通过试题阅读量增加、紧贴社会现实与科学前沿、凸显时代感与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等方式来进行考查。总体而言,高考评价体系的出台,就是要实现从原有的“考知识”向“考能力”的转变,实现从原有的“解答题目”向“解决问题”的转变,从而积极引导高中教学注重学生的高级能力、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而言,高考评价体系下的命题变革要求在平时的教学中,完成从“教教材”转向“用教材”的思维切换,由粗放式教学转化为精准化指导,设置或运用真实情境,设计有效互动环节,在活动中综合训练考生能力。这既符合高考改革方向,又能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批判性思维为代表的高阶思维成为考查重心



2014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了此次高考综合改革的方向。《实施意见》明确指出,高考“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和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也成为当前高考命题的基本指导方针和高考评价体系的主要基准。2017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从中小学做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加强科学方法的训练,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的能力”。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提出了破“五唯”的具体要求。2018年10月26日,教育部主管高考改革事宜的林惠青副部长撰文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时进一步强调:“改革考试内容,构建着眼全面发展的综合考查内容体系。特别要加强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品德修养、奋斗精神的考查,加强信息加工、独立思考、逻辑推理、阅读理解和应用写作能力的考查。”2019年6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要求提升智育水平,着力培养认知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注重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
自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一系列重磅教育改革文件出台,其中一个核心的指导思想就是要加快高考命题改革,创新命题形式,加强情境设计,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水平,尤其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批判性思维之所以得到了如此的重视和强调,主要是因为批判性思维与创新人才的培养有着高度的关联,一定程度上来说,批判性思维的水平决定着一个人的创造性,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思维是不可分割的整体,都是强调开放心态与独立思考、明确的问题意识、清晰的逻辑思维、严密的论证过程、求真与验证的科学思维,发现新规律,运用新方法,解释或解决新问题。对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强调,是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环节,也成为本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方向。
对于一线的高中师生而言,批判性思维有可能是个相对陌生的概念,这是因为批判性思维与我们传统基于必备知识训练的教育模式有很大不同。批判性思维源自希腊词Kritikos,意思是分辨力、决断力和决策能力,主要是指人们运用理性的能力,分析考查我们的思维是否符合逻辑、是否紧守证据。换句话来讲,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思的思维,其目的在于决定我们的信念和行动。主流的观点将批判性思维分为认知技能和感知倾向,其中认知技能包括阐述、分析、评价、推理、解释和自我调节,而感知倾向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明、分析性、系统性、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批判性思维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工具,因而是教育中的解放力量,也是个人及社会生活中的有力手段。批判性思考者习惯于探究、求证、相信理性、开放、灵活、公允评价、坦诚面对个人偏见、审慎作出判断、愿意重新考虑、清楚问题症结所在、有序处理复杂事物、努力寻找相关信息、合理选择评判标准、专注调查询证、坚持不懈地追求尽可能准确的结论。
概括来讲,批判性思维以提出疑问为起点,以获取证据、进行分析推理为过程,以得出有说服力的解答方案为结果。批判性思维包括三方面的能力:其一是逻辑推理与论证的能力;其二是获取、识别、运用和分析证据(信息)的能力;其三是心智开放的怀疑态度与对冲突、模糊性的包容。
2020年1月7日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正式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是本轮高考综合改革核心文件之一,它规定了高考命题的基本方向和具体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的“一核”“四层”“四翼”突出了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具体来讲,“四层”中的“关键能力”和“学科素养”以及“四翼”中的“综合性”“应用性”和“创新性”都集中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价值和基本主张:“关键能力”强调的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科学探究与语言表达,“科学素养”强调的运用学科知识处理复杂任务的综合品质,“综合性”强调的通过推理得出观点与结论,“应用性”考查的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性”通过增强情境的探究性和设问的开放性,允许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对同一个问题或现象得出不同的结论,着重考查学生批判性、创新性思维。
尤其需要强调的是,对学科素养和关键能力的重点考查是《中国高考评级体系》有别于传统高考的主要特征,学科素养对命题中的科学思维、创新思维、信息加工、研究探索、语言表达作出了明确的界定和要求,这些都是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具体体现,需要引起充分的重视。
(1)“科学思维”指采用严谨求真的、实证性的逻辑思维方式应对各种问题。能够根据对问题情境的分析,运用实证数据分析事物的内部结构和问题的内在联系,以抽象的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运用抽象与联想、归纳与概括、推演与计算、模型与建模等思维方法来组织、调动相关的知识与能力,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
(2)“创新思维”指运用开放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应对问题情境,组织相关的知识与能力,注重独立性、批判性、发散性的思考。综合运用直觉的、顿悟的、灵感的、形象的、逻辑的方法,提出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创新性地解决生活实践情境或学习探索情境的各种问题。
(3)“信息获取”是指适应社会信息化趋势,通过各种方式与渠道获取信息,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知识与能力,完成信息获取活动。
(4)“研究探索”指根据应对新的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实施调研、探究或实验活动。分析结果,提出新观点或发现新问题,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5)“语言表达”指根据应对问题情境的需要,合理地组织、调动各种相关的知识与能力,准确传达信息并进行交流沟通。能够根据具体情境的不同,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并灵活转换。熟练运用图像、图表、图画表达思维、观点,借助口头语言、书写或绘图工具等表达抽象的概念。灵活运用各种文本形式准确表达个人的情感、思维和观点。能够根据情境需要,运用外语进行交流。
上述五方面都集中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理念,“科学思维”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中的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创新思维”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中的独立思考与怀疑精神。“信息加工”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中的研究与论证能力,“语言表达”强调的是批判性思维中的清晰性、一致性和充分性原则。很大程度上来讲,“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综合改革评级体系集中体现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价值。准确把握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主张,也就准确把握了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基本方向。
2019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的省份不再制定考试大纲”,这意味着考试大纲在全国范围内分步取消,教育部考试中心制定的“高考评价体系”将成为高考命题和学生应考的重要指南,这对引导教学和高考综合改革具有纲领性的意义。通过对上述高考评价体系特别是“核心能力”和“学科素养”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本轮高考命题改革的主要指导方针和内容规定充分体现了创新和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包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科学思维、实证精神、逻辑推理、信息识别与加工等核心要素。值得指出的是,高考评价体系突出了对学生“思维认知能力(思维品质)”的要求和考核,“思维认知能力”是指学习者在面对生活实践和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进行学科认知加工的、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是学习者在秉持科学态度,运用严谨的理性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发现新问题、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获得新结论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思维能力,是激发个体好奇心、想象力,塑造创新人格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基础。主要包括:形象思维能力、抽象思维能力、归纳概括能力、演绎推理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
2019年6月8日、9日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北京教育考试院发布了2019年高考命题分析的官宣通稿,通稿指出,批判性思维作为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有效手段,在2019年的高考命题全国卷和地方卷中普遍呈现,形成亮点,对于未来高考命题改革的思维导向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2019年高考命题在创新和批判性思维上迈出了具有革命性的一步。2020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撰写、在《中国考试》2020年第八期上发表的系列文章,系统分析了2020年高考试题的命制思路和要求,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已经全面贯彻到了九大学科中,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是考查学生在面对各种复杂问题时运用已有知识进行审慎思考、分析推理的有效工具和方法,在未来的高考中将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加强。
突出对学生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等高阶思维能力的考查要求是此轮新高考综合改革的核心理念,它必将深刻影响中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和高考命题与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成了重要的考试评价标准。对于广大一线教师而言,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是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这就要求各高中加强师资培训,使一线教师确立批判性思维的教育理念和原则,掌握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知识和方法,通过开发新的课程以及将批判性思维融入主干核心课程,提升教师批判性思维教学的能力。对于广大考生来讲,传统的非黑即白、寻求唯一确定解、以获取知识为目标的学习方法将无法适应新的高考,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自身的逻辑推理、证据收集、信息加工、分析论证等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有效地应对新时期的高考综合改革。
以创新与批判性思维为核心的高阶思维能力考查成为本轮高考内容和命题改革的主旋律之一,应该引起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以及社会的充分重视,这与培养具有创造性的高水平人才的国家人才战略紧密相关。2019年的高考试题中,对创新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已经初步体现;而在2020年的高考试题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全面落实。由此可以看出,对批判性思维的考查已经成为高考命题中最鲜明和突出的特点,这进一步表明高考评价体系下的高考命题改革迈向了一个更为科学、更加有效的命题实践,必将有力推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纵深发展,积极引导创新型和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往期推荐






2021高考英语命题原则出炉,特级教师给出最后70天备考策略


教育部公布2021高考命题原则后如何预测9科考点及高效备考!


高考那些事|高三拼搏的意义,已经被这篇文章写透了(深度好文)


@高三生,英语二轮这样复习,效率提升100%!


会教的老师与不会教的老师的32个区别


《请你加油!》,写给高三生的超励志好文!


20篇高中英语话题作文(中文翻译+录音),建议收藏学习


高三心态崩了,学不进去怎么办?学习这条路上,只有你自己!


[名师讲座] 2021高考英语书面表达命题趋势及备考策略


[语法指津]高中英语特殊句式整理


智商的差距, 用复盘来填平!赶超学霸的终极方法


致高三学子:挺住!我们顶峰见


月考结束后,儿子和母亲的经典对话,值得所有父母深思!


致高三家长:4月别瞎忙,5月不紧张,6月莫彷徨!


上大学有什么用?这是最好的答案!


2021广东一模官方分数线!其他省份可参考~二模考试时间确定


END



本文来源于网络。以上图、文、音视频,贵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内容为作者观点,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我们联系微信ID:ZSHUNJ。




因腾讯后台改版,需将公众号设置为星标才能查看最新推送内容1、点击文章标题下的 “高中英语教学交流网2、点击公众号首页右上角的“..."3、点击”设为星标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