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览!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发布
为巩固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教育系统积极作为,采取科技赋能、健康帮扶、消费扶贫等方式,进行精准帮扶。日前,第四届省属高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发布,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宁波大学
海蟹安家黄河盐碱地
黄河流域有大量盐碱地,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宁波大学海洋学院院长王春琳及其团队,对河南兰考、延津等盐碱地水体进行随机检测,发现水的盐度、pH值适合东海青蟹生存。王春琳带领学院水产动物养殖团队从实验室的盐碱地模拟养殖试验开始,对淡化技术、苗种大小选择、苗种保活运输、水体离子调控等所有环节进行了研究。团队在兰考、延津两地共投放6000尾蟹苗,实行以青蟹为亮点的混养模式,短短4年时间,逐一攻克了青蟹在盐碱地“能不能存活”“能不能养殖”“能不能出效益”的科研难题,开辟了海水青蟹在内陆盐碱地养殖的先河,为当地村民蹚出了一条家门口的致富路。
南京林业大学
“科技竹”挑起“金扁担”
南京林业大学竹类研究所是我国成立最早、专门从事竹类植物生物学多样性、生态培育和有效利用研究的机构。2005年以来,针对贵州省桐梓县竹资源培育过程中竹林生产力低、经济竹种单一、优良种苗匮乏等问题,竹类所科研团队围绕竹子种质资源收集与推广、竹子生长发育机制和竹林培育等课题开展长期深入研究,攻破了制约我国主要经济竹种竹苗规模化生产、竹林高效生态培育的技术瓶颈,协助桐梓县打造100万亩方竹产业基地,将方竹产业确立为桐梓县“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实现了“产业丰、竹农富、乡村美”的多重目标,用“科技竹”挑起了桐梓县脱贫致富、乡村振兴的“金扁担”。
北京农学院
平台资源提升帮扶成色
北京农学院立足应用型农业高校建设定位,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总抓手,整合运用一线技术推广、人才支援、智库机构、基层党建、扶智培训、消费采购等六大平台,精心安排帮扶项目。2018年以来,学校共推广新技术、新品种、新成果近百个,示范种植面积超过1万亩,发展新产业或促进产业升级10个以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0个以上,使超过1000户低收入农户受益;集中培训京郊低收入村“两委”成员、驻村“第一书记”、首都对口支援地扶贫干部、致富带头人共计1万余人;通过消费扶贫,采购160余万元产品,带动近700名脱贫人口增收。
内蒙古大学
草原健康体检助牧区振兴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考察内蒙古大学重要讲话精神,对接国家和自治区高质量发展需要,服务自治区走好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完成好“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建设,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祁智教授团队开展“草原健康体检和提升工程”,对构成天然草原核心要素的土、草、畜矿质元素进行普查,填补国内空白,完善全球相关数据体系,作出草原生态修复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对原31个国贫县、26个区贫旗县提出具体的土壤和家畜营养提升方案,助力牧区振兴。
中国医科大学
“组团式”医疗帮扶塔城
2016年以来,中国医科大学创新“以校包院+以院包科”模式,对新疆塔城地区人民医院开展了一系列帮扶工作。学校共派出6批117名援疆专家、79名柔性帮扶专家,成立7个专家工作室和两个专家团队工作室,共帮带34个专业的270人次本地学员,培养业务骨干68名。举办各类继续教育学习班83期,使万余人获益。指导开展新业务、新技术212项。成立以塔城地区人民医院为主导的医联体,搭建远程会诊平台。制定巡诊计划,共派出24个专业的专家152人次,接诊患者400余名。深入县(市)医院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教学查房、培训讲座、手术示教和义诊等活动百余次,受益群众2万余人次。
云南大学
让边远农村喝上放心水
饮用水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富挑战性的问题之一。在中西部边远农村和一些矿区,特定微污染物通过饮用水进入人体并在体内积累,导致机体代谢途径受阻,甚至造成特殊的地方病,危害人体健康。目前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水资源现状是:自然条件差,二次供水管和设备污染,水源水富营养化程度高、氨氮高,一些边远农村地区多处供水点水质不合格,重金属汞和微生物指标不达标。云南大学在云南省少数民族偏远山区使用“光催化—无机多孔清水剂联用新技术”,对微污染饮用水水体进行处理,有效保障了群众的饮用水安全,缓解了水资源短缺问题。
石河子大学
健康帮扶工作取得新成效
健康扶贫是国家脱贫攻坚的重要工作方略之一。作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疗卫生系统医疗、教学、科研中心,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深刻认识到南疆在兵团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其脱贫攻坚任务的艰巨性,全力推进支援南北疆医疗帮扶工作。2014年以来,该院与受援医院建立互访机制,坚持每年一至两次工作互访,深入探讨帮扶工作重点;对参与健康帮扶的医务人员,在职称晋升、补助等方面予以倾斜;免费接收受援医院医务、管理人员进修培训,变“输血”为“造血”,助力受援医院培养人才;将本院主办的部分学术交流及培训活动,放在受援地区医院举办,方便受援单位医务人员更新知识、开拓思路。
贵州大学
科技赋能黔茶飘香
茶产业是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点产业。贵州大学充分发挥植物保护世界一流建设学科的科技优势,积极组建茶产业团队,有效补齐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绿色防控难、生产成本高、科技水平低、技术人才短缺、病虫害防治能力弱等短板,为黔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2021年3月,团队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7人荣获“贵州省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上,涌现出围着茶农转、带着茶农干、做给茶农看、帮着茶农赚的“院士”团队,“博士村长”项目获得第六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
湖南工业大学
特色学科对接特色产业
“苗绣”是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政府为该县十八洞村确定的五大发展产业之一。但当地绣娘的思想境界、绣制技术,绣品的创意程度、营销模式,都存在很大的进步空间。面对这一发展瓶颈,湖南工业大学充分发挥包装教育特色和设计学科优势,组建“绣色十八洞”项目团队,确定了苗绣产品开发设计方案和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建设方案,通过“互联网+”手段,保护、传承、发展“非遗”,通过整合资源、联合企业等方式,让苗绣成功走出大山、走出国门、走进市场,让更多的贫困家庭在传承民族传统技艺的同时实现脱贫致富。
青海大学
发挥高原特色农牧业优势
青海大学紧紧围绕高校职能优势和青海省贫困地区实际,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创新扶贫模式,积极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扶贫产业,助力青海省产业扶贫。学校充分发挥十大青海省农牧业科技创新平台、三江源及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5个特色产业基地等平台优势,聚焦科技兴农,发展特色产业,助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通过建立扶贫产业科技示范基地、实施特色产业生产关键技术集成示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等方式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成果覆盖100余个重点帮扶村,使1000余户脱贫户受益。经过多年努力,青海大学将青海八眉猪、藏香猪、羊肚菌等高原特色农产品打造成了致富的“金疙瘩”。
湖南农业大学
科技创新服务黑茶产业
茶叶是湖南省安化县优势特色产业,也是当地农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的主导产业。传统黑茶产品粗放单一,产业规模小,行业效益较低,在上世纪90年代初的市场巨变中受到严重冲击,产销量下降,发展举步维艰。2006年起,湖南农业大学刘仲华院士团队开始持续推进安化黑茶提质增效与产业提升工程科技帮扶项目。该项目通过一系列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使安化黑茶产业由传统、落后的状态转型升级为现代产业,实现了安化黑茶产业的全面振兴,打造了产业脱贫的“安化模式”,安化县因此成为中国生态产茶第一县、黑茶产量第一县、科技创新第一县、茶叶税收第一县。
宁夏大学
打“组合拳”帮扶宁南山区
宁夏南部山区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国家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核心区。宁夏能不能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关键看宁南山区。作为宁夏地区唯一一所综合性大学,宁夏大学始终视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为己任,长期以来以增加“造血”功能为抓手,不断发挥高校优势,整合资源、创造条件,全力助推宁南山区整体脱贫致富。经过多年努力,学校已总结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扶贫经验,通过打好教育帮扶、科技帮扶、智力帮扶、消费帮扶的“组合拳”,重点帮扶固原市原州区于2020年3月退出贫困县序列,2020年11月又协助教育部办公厅,帮助西吉县顺利脱贫出列。
河南农业大学
绿桑染大地 银茧铺富路
2018年7月,河南农业大学驻河南省台前县工作组甫一入驻,便深入开展调研,邀请专家服务团针对当地实际,进行产业的顶层设计、科学谋划。蚕桑产业具有当年栽植、当年即可养蚕、当年便能产生较高效益的特点,很适合当地发展。在工作组与学校教师毕会涛的帮助下,该县吴坝镇晋城村重点打造起蚕桑扶贫产业示范园,一期种植蚕桑500余亩,栽种果桑100亩,建设起两个标准化小蚕共育棚、50个桑蚕养殖大棚、一座800立方米冷库、两个加工车间,形成了集桑葚采摘、仓储、加工,桑蚕养殖、蚕茧加工,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全链扶贫产业。毕会涛团队还重点围绕蚕桑养殖产业组织开展室内培训和现场指导,累计受益群众达400人次以上。
天津医科大学
公益服务助力肿瘤防治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建院160周年。作为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输出医院,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以提升肿瘤诊疗水平和精准帮扶困难民众为基点,在全国范围内因地制宜开展“健康红色中国行”系列公益活动。活动共分为五部分:一是赓续红色精神血脉、弘扬百年大医精诚;二是精准帮扶协同发展、健康扶贫优势互补;三是完善异地就诊流程、共享肿瘤诊疗技术;四是聚焦肿瘤防治进展、传播科学护理方法;五是高举党团引领旗帜、践行初心惠民使命。活动集结了医疗队奔赴红色革命老区、医联体共建医院、健康帮扶医院、远程医疗共建医院开展系列精准帮扶。
安徽农业大学
打造“标杆”帮扶团队
安徽农业大学发挥人才科技优势,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以建设“标杆”帮扶团队为要求,以创新开展“全产业链”帮扶为服务模式,组建了73支产业联盟专家帮扶团队,活跃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第一线。安徽农业大学明光市畜禽产业联盟专家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2016年起,该校与安徽省明光市政府合作,根据当地产业发展需求,在遴选校市专家成员的同时,不拘一格吸纳人才,5年来先后与安徽德美农信科技有限公司、安徽省畜牧兽医学会等专家团队合作,组建起一支拥有20余名专家的产业技术服务与研发团队,为明光市畜禽全产业链发展提供人才与科技支撑。
郑州大学
健康帮扶巩固脱贫成果
河南省卢氏县贫困发生率曾居全省之首,因病因残致贫比超过50%。2020年底,该县如期全面完成了高质量脱贫退出和贫困县摘帽工作。如何做好医疗卫生保障,防止大病返贫,建立重大疾病和慢性疾病救助体系,推进医疗健康帮扶惠及万千家庭,成为新的命题。郑州大学现有医学院系11个、附属医院10家、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36个,其中临床医学入选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学校充分发挥一流大学医学学科优势,积极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近年来持续针对校地结对帮扶对象卢氏县开展医疗帮扶项目,进一步促进新医改分级诊疗,减少群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有效助力卢氏县医疗事业发展和脱贫成果巩固。
广西大学
牵住致富的“牛鼻子”
近年来,广西的肉牛养殖在全自治区尤其是大石山区贫困地区方兴未艾。河池市都安县开创了“贷牛还牛”产业新模式,走出了一条脱贫致富新路子。但随着肉牛产业的迅速发展,环境污染、管理粗放、牛粮短缺、养殖技术落后、技术服务跟产业发展不匹配等问题逐渐显现,制约了收益的稳定性和养殖户的积极性。为破解难题,2019年以来,广西大学组织科技特派员和农技推广专家,科学做好产业规划,全面推广转化专利技术,持续开展跟踪服务,以都安县安居村为示范点,建设肉牛现代生态养殖场,打造“贷牛代养”产业新模式,研究探索广西大石山区肉牛养殖盈利运营模式,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南大学
智力支撑米更香
光吉村位于海南省临高县南宝镇,是革命老区村、“十三五”深度贫困村,也是海南大学定点帮扶的村庄之一。学校派驻光吉村首任第一书记曲军远和热带作物学院院长罗杰,水稻专家罗越华、聂立孝,在充分调研市场供需后,决定利用该村独特的富硒土地和热带气候条件,通过引进政府扶贫资金、依托海南大学技术支撑、发挥党支部引领作用、利用合作社平台、吸纳贫困户就业等方式发展光吉香米产业。经过3年精准帮扶,光吉村在2019年实现了整村脱贫,人均纯收入由2018年的5278元增长到2020年的14600元,村集体收入约8万元。如今,村里贫困户的钱袋子变鼓了、动力变足了、思想也变富了。
燕山大学
绿色有机显效益
2015年起,燕山大学开始帮扶河北省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银窝沟乡来太沟村。驻村工作队深挖当地优势资源,大力发展扶贫产业,于2016年3月帮助该村启动泰来果蔬专业合作社绿色有机示范区,通过合作社形式将全村58户贫困户紧密联系起来。示范区引进绿色有机老味道冷棚番茄种植技术,带动村民调整种植产业结构,发展绿色有机致富产业。数据显示,合作社实现了51户202人设施冷棚全覆盖,保障了建档立卡贫困户每年分股金、10户土地流转得租金、长期在大棚从事劳务的4人拿薪金的收入模式。5年来,该项目经济效益稳步提升,社会效益显著,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好评。
山西大学
消费帮扶促增收
2015年,山西大学开始在山西省静乐县开展驻村帮扶、教育扶贫和“十所大学对口帮扶深度贫困县”等工作,在帮扶工作实践中最早提出“消费扶贫”理念并积极探索实施。几年来,学校先后组织实施了“爱心支教添活力”“科技协作促产业”“贫困助学暖民心”“医疗服务解民困”“教育培训提素质”和“文化下乡鼓士气”等助力静乐县脱贫攻坚的帮扶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学校被山西省忻州市干部驻村帮扶工作领导小组授予“2017年度干部驻村优秀单位”称号。2017年7月,时任中组部部务委员李小新带领国务院脱贫攻坚工作督查组到静乐县调研时,对山西大学驻村帮扶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哈尔滨医科大学
志愿服务送健康
2017年至2019年,黑龙江省农村贫困户由14.3万户下降到6178户,但全省因病因残致贫的比例却由74.59%上升到98.72%。只有啃下因病因残致贫这块硬骨头,才能真正实现全省百姓脱贫和乡村全面振兴。哈尔滨医科大学通过总结既往扶贫经验并经过充分调研,于2019年1月正式启动“助力健康龙江精准脱贫攻坚职工志愿服务活动”。两年来,活动覆盖黑龙江省全部28个贫困县的43个贫困村,为百姓送医、送药、送健康,在实践中创新性提出医疗扶贫的“哈医大模式”。新模式以工会为主体,以整合优质医疗资源为基础,以职工志愿服务为形式,以义诊、培训和科普为途径,建立起精准帮扶的长效机制。
河北大学
“智慧帮扶”暖赤城
河北省张家口市赤城县位于河北省西北部,与北京山水相依,与冬奥会场隔山相望。河北大学自2016年起对口赤城县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先后选派41名党员干部到赤城县龙关镇5个贫困村驻村帮扶,助力赤城县贫困村在2019年底全部脱贫出列,2020年2月贫困县摘帽。其间,学校根据赤城县资源禀赋、目标定位和冬奥机遇,充分发挥智力优势、专业优势及人才优势,通过驻村工作队和学校在杠杆两头齐发力,针对新的时代环境创新高校服务方式,助力“互联网+扶贫”的生态文化产业模式发展,尝试“新媒体+扶贫”的乡村振兴新道路,关注乡村教育,用纪实影像描绘脱贫攻坚历程、展现乡村风貌,全方位开启智慧帮扶。
赣南师范大学
以“橙”为“媒”助脱贫
赣南被誉为“世界橙乡”,是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脐橙产业优势产区。然而,品种结构不合理、标准化种植水平较低、品牌维护能力较弱、产业综合效益偏低等问题制约着赣南脐橙的可持续发展。赣南师范大学国家脐橙工程中心瞄准主产业,深化产学研,在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自主选育脐橙新品种、攻克黄龙病等危险性病虫害防治与检测技术世界性难题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填补了我国脐橙研究领域的空白。同时,中心果树科技人员扎根赣南脐橙发展的每一片土地,为果农传授新知识、新技术,为贫困户解难题、送服务,为各地因地制宜高质量发展脐橙产业积极建言献策,把论文写在了赣南苏区的大地上。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无人机打造生态牧场
放牧养殖是高原藏区的第一大产业,牦牛养殖经济规模超过千亿元。但受自然条件制约,高原藏区形成了“山下生活居住、山上放牧生产”的习俗,居住区与山顶牧场相距数十公里,生产生活条件极为艰苦。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松潘县民族高半山地区畜牧业帮扶为重点,充分发挥航空专业和职业教育扶贫优势,确立了做大做强生态放牧产业的扶贫工作思路,为生态散养肉牛提供GPS/北斗定位、生命健康监控、无人机放牧等一整套解决方案和技术指导,让放牧养殖的“苦力活”变成“技术活”,为“三州”地区农牧民带来极大便利和经济收益。
西藏大学
教育发力助脱贫
为全面做好创先争优强基础惠民生驻村工作,西藏大学先后选派10批、400余名驻村工作队员,赴西藏那曲、山南两地多次开展驻村工作。2011年,学校组建首批强基惠民驻村工作队进驻山南市扎囊县沙布夏村,通过进村入户、走访调研、结对认亲,近距离深入了解该村村民接受义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基本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并利用派驻单位和队员自身专业优势,结合驻村点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切断贫困在代际间的传递。目前,学校每年向那曲市班戈县佳琼镇提供6万元办公经费,用于促进全镇各项事业发展,尤其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
小葡萄谱写新篇章
2016年4月,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开始负责包保帮扶吉林省长岭县落实村脱贫攻坚工作。5年来,学校充分发挥专业优势,通过发展产业项目促进脱贫致富,实现落实村综合实力明显提升。2020年4月该村贫困户全部脱贫后,学校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做好有效衔接,从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转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学校注重产业的长期培育,补上技术、设施、营销短板,促进产业提档升级。经校党委研究决定,继续助推“长岭县落实村葡萄采摘园”项目,提升产业带动增收效果,带动脱贫户稳定增收、逐步致富,时机成熟后,打造为落实村支柱产业。
南昌大学
支援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建设
瑞金是“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瑞金人民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南昌大学自觉扛起脱贫攻坚政治责任,于2016年8月,全面启动对瑞金市和瑞金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对口支援工作,每年印发年度指导文件,每年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设立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由专人负责组织实施。5年来,学校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助力脱贫攻坚、强村富市,参与的二级单位、部门超过100个,参与师生达6000多人,对接帮扶瑞金的各类学校33所、贫困乡村7个,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00多万元,建立工作联席例会制度,双方对口支援有效互动数十次,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力支援了瑞金经济社会建设。
上海开放大学
打造“沪喀市民大学堂”
为深入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深化上海和新疆喀什两地教育领域交流合作、完善长效合作机制,上海开放大学于2016年在上海市教委指导下启动了“沪喀市民大学堂”项目,旨在满足喀什地区市民终身学习需求,为喀什地区提供强有力的教育扶持和技术援助,帮助喀什地区启动并推进终身教育相关工作。2016年8月,在沪喀教育卫生文化援疆工作座谈会上,沪喀双方共同开通了“沪喀市民大学堂”。该项目注重扶贫与扶智相结合,依托上海开放大学的平台和资源优势,主要从赠送学习资源、开展师资培训、结对教育支援三个方面开展对口教育支援工作。
重庆邮电大学
建设特色山地农业产业
重庆市城口县位于重庆市最北端,集“老、边、山、穷”于一体,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重庆邮电大学从2019年开始帮扶城口县当阳村,选派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头脑思维活、带动效果好的同志驻村担任第一书记,全面推进该村脱贫攻坚工作。学校针对全村的薄弱环节,紧紧抓住人才匮乏这个“牛鼻子”、产业发展这个“关键点”,精准发力、科学施策,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抓住关键少数,发挥“鲇鱼效应”,以本土人才的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提档升级,构建“致富带头人+村集体+农户”产业联合体,取得了显著成效,形成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效应。
延安大学
“组合拳”提升群众健康水平
延安大学在结对帮扶陕西省宜川县的“双百工程”工作中,依托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院士工作站、国家临床教学培训示范中心、“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等高端平台,精准对标宜川县存在的看病难、医疗效率低等突出问题,充分发挥学校在陕北地区的医学专业学科优势和医疗资源优势,确定了健康帮扶等16个帮扶项目。项目以一体化托管宜川县医院为主要抓手,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逐步构建“小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90%的病人在县域内就诊”的医疗卫生新格局,探索开辟了一条健康帮扶新路径,助力宜川县2019年顺利脱贫摘帽,推动了乡村振兴工作开好局、起好步。
塔里木大学
林果业成致富好帮手
新疆和田皮墨垦区属于“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区,当地贫困户产业发展困难,脱贫内生动力不足,返贫现象时有发生。塔里木大学林果业科技服务团队发挥高校专业教育和科技服务优势,自2004年以来,充分激活皮墨垦区团场、乡镇的“内生造血”能力。团队基于人才本土化、科技项目在地化、技能入户化的思考,积极实施“专家教授变顾问、成果变项目、科技变产业”的“扶贫+扶智(志)+扶产业”精准帮扶工作模式。截至目前,已有农民6万人次受益,精准脱贫120户,培养科技示范户85户,扶持企业及合作社5个,技术辐射面积400余万亩,贫困地区增收近3亿元。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更多教育信息
请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
下载中国教育发布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