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养老机构如何让老人平安度过封闭期?

春树养老 2022-05-19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Author 王大华


自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全国各地都采取了封闭管理措施以从物理上切断病毒的传染路径。


由于封闭时间的延长,人们陆续出现一些心理和情绪失调。相比于年轻人,封闭管理给老年人带来更多的不适应



-1-

封闭期老年人的心理问题


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有两大基石,一个是对环境有掌控感(进而感到价值和尊严),一个是保持人际联系(进而感到亲密和关爱)


而封闭期的延长直接造成这两方面力量的大幅削减,因此容易引发老年人出现心理和情绪的失调


在封闭期,他们可能出现的心理失调有:


活动自由的限制引发烦躁、易怒情绪,以及偏行己见行为;
社会联系数量和频率的锐减而引发孤独和寂寞;
疫情的严峻和管理措施的严格引发对自己和家人生命安全的焦虑和担忧;
封闭后外界提供的医疗资源可能受限,因此可能引发无助、低落或绝望情绪。

值得注意的是,老年人的情绪和心理失调常常并不直接以情绪或行为表现出来,而是呈现躯体化特征,例如出现睡眠问题,胃口或二便失律,头痛头晕、胸闷、血压异常等。


在机构中,比较容易出现情绪失调的老人可能是以下几种:


平时亲友探访频繁的老人;
生活自理型(与失能失智型相比)的老人;
对智能和网络设备操作不熟练,不愿学习新知识,或者缺少兴趣爱好的老人;
封闭期出现其他健康问题或疾病恶化的老人;
对疫情信息过度关注,或者有家人居住在疫区的老人。



-2-
对机构服务的建议
1、保障照料质量

尽可能保障有序有质量的照料与护理服务。例如饮食安排上,可以适当做一些膳食调整,减少每份食品的分量,增加可选择的花样,以增进老人的食欲。
又如,由于户外活动的减少,每日可以定时2-3次提醒老人室内通风和日照时间,同时注意增减衣服
另外,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邀请老人帮忙照看一些花花草草,这样既增加了室内环境的生机感,也为老人创造了一个为机构和公共环境服务的机会,有助于价值感的实现

2、组织线上线下活动
充分利用机构的环境优势,开展线上线下活动。机构封闭起来管理,虽然切断了平时的探访,也削减了户外活动的范围和机会。但是封闭起来的机构内部相对是比较安全的场所
有院落的机构可以适当允许老人户外走动,组织集体的身体锻炼(例如八段锦或广场舞),需要做好时间和人数的安排,以及要求老人带好口罩手套等防护用品。
没有院落的机构,可以组织老人在公共活动区做一些健身操等活动,前提是有序组织,分时间分批进行
除了室内外公共区的适当开放之外,还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线上活动。例如,通过微信群建立合唱组或朗诵组,邀请老人学习歌曲或诗歌散文,还可以教大家用小视频制作自己的MV;
又如,可以给老人一些手工制作的任务,他们可以在自己室内完成并在群里发布作品照片,还可以帮助他们做一些作品集锦进行分享。
除了这些娱乐和兴趣类的线上活动之外,还可以组织互助性小组,例如组织老人在机构内做志愿者,为机构内老人提供电话形式的日常问候、病人探访、事项提醒(通风日照等),还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提供购物、取物等支持。
当然,还可以充分调动老人的知识和专长,建立专业性学习小组,例如书法、绘画、编织、手机软件操作、甚至外语、历史、心理学等等,让老人带领有学习兴趣的同伴们一起享受学习带来的愉悦和意义感。
有条件的机构,还可以考虑将老人在封闭期参与活动的频率进行奖励性积分,设计奖励等级和相应的奖品(甚至可以将奖品兑换成一定数量的现金捐赠给公益基金支持“前线”)。

3、提升服务软环境
加强营造积极和尊重的服务软环境。由于此次疫情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感染风险不同,老年人仅仅因为年龄就成为高危人群。工作人员和家人不可避免地对老人的防护更加重视,容易对老人的活动有更严格的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家人和工作人员本身对老年人持有过多的负面刻板印象,那么老人可能反而因为感受到来自他人的过度要求而出现更多不良情绪。
一般而言,老年人可能遭受的偏见(即负面刻板印象)可能包括:能力不足、固执刻板、拒绝新事物、冷漠无情等。
大量研究表明,这些偏见会严重影响服务质量和效果,而老年人自己若也接受这些偏见的看法,那么会直接影响到自己的身心健康和寿命。
因此,在封闭管理期,机构管理者和工作人员(以及家人)更要特别注意对待老人的方式是否受到一些偏见的左右。例如:
对老人生活的过度安排,可能出于保护但也可能剥夺了老人自己的效能感和主动性;
对老人“不听话”的批评,可能出于爱护关心,但可能把经验丰富的“生命专家”贬低为未经世事的孩童;
年轻人宁可自己替老人做,也不愿花时间反复教老人新东西。这可能出于追求办事效率,但是忽视了老人的学习能力(虽然不如年轻时,但一直有)和通过学习与时代保持联系的成长型需求
避免负面刻板印象的影响,需要家人和工作人员:

首先肯定老人生命中的生机活力、以及管理自己的能力和主动性;


然后允许和提供机会让他们自己安排自己的环境或生活;


最后,更重要的是,随时鼓励和表达对他们的肯定,多表扬少“教训”。



4、心理疏导和安抚
最后,如前所述,机构老人可能由于某种原因出现了明显的情绪失调,这是可以理解的,适当允许宣泄也是有益的。
如果有些人的情绪失调在上述群体性支持的层面不能得到改善,就需要有针对性地做一些心理疏导和情绪安抚。下面介绍两种简单易操作的方法:
一个是呼吸调节技术。适用于情绪突然失控或持续高度紧张的时候,工作人员可以引导老人做呼吸放松训练(网络上有很多资源可以检索到),核心要领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本身,集中在一呼一吸的身体反应,同时将全身的肌肉通过先收紧再松开的步骤进行紧张感的缓解。这种训练可以每天定时做,对长期情绪调节有一定效果。
另一个是认知行为干预技术。利用认知行为治疗(CBT)的基本原则,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干预策略。认知行为疗法本身是聚焦在行为和情绪改善上的一种短程疗法。其技术的核心,就是通过让来访者搜集可见的证据来一点点修改有偏差的认知,进而改善情绪的体验
例如,机构工作人员可以帮助老人罗列疫情信息中的好消息和坏消息,当老人不光看到坏消息,还看到好消息,他们对战胜疫情的信心会提升,进而焦虑就会下降。
又比如,工作人员可以帮助老人记录每日的饮食规律和活动轨迹,同步记录当时的情绪感受,经过几天的记录,就会看到并不是每一天或每一刻都同样低落或愤怒,对比每日的记录可以发现哪些原因引发了低落或愤怒,这样就可以针对性的做一些活动的调整进而改善情绪。

5、丰富社会支持资源
此外,机构工作人员还应当搜集整理比较可靠可信的社会支持资源和手段,例如:
充分发动老人家庭支持,请亲朋好友参与对老人的情绪安抚;
又如,将可用于老年人的心理热线(例如,北师大心理学部的心理援助热线:4006506023)信息主动提供给老人,并在有需要时帮助老人拨打热线,寻求专业支持。
笔者母亲今年72岁,目前与笔者同住。第一阶段封闭期,尚能忍受“困宅”的日子;第二阶段开始后,如坐针毡,有天实在忍不住叨咕一句“要不是怕连累你们,我早就每天下楼了”,此后我便不再强行要求她不出门,只要求她戴好口罩,不要近距离接触人,回来首先洗手。
于是,每日多了新式菜肴和面点(母亲的活力回来了)。母亲说,她选择生命质量而不是寿命。这或许是很多老人的心声,对于年轻人和我们的社会服务系统而言,如何聆听这样的心声并提供恰当的支持性照料是最有挑战的功课

感谢为本文提供建议的所有朋友!
来源: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作者:王大华

-THE END-

延伸阅读

➤  八段锦被官宣了!很适合老年人练(附视频图文教学)
➤  疫情之下,老年人如何居家健身(动图详解)
➤  封闭管理之后:院长一个举措,让养老院老人定下心来!
  四早四强化!国务院通知要求养老机构等民政服务机构进一步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孙春兰副总理指出:疫情期间,统筹解决养老院困难和问题;开辟老年人儿童救治绿色通道
➤  疫情之下:许多行业因停工焦虑,养老行业则经历了另一种煎熬
➤  民间防疫智慧有多野?!
➤  寺院里的免费养老院,一场17年的社会实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