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家药企减员,拜耳从管理层入手
药企精简人员,“矛头”调向管理层。
01
从管理层减员
制药团队减去近一半高管
据多家媒体报道,拜耳的制药领导团队高管人数将由14人减少至8人,相当于减少近一半人数。
这并非拜耳首次传出人员缩减的消息,也不是第一次从管理层入手。
3月7日,拜耳公司的一名发言人表示,计划关闭其内部咨询部门,这将导致该部门200名员工中的大多数人失业。拜耳表示,其目标是从2026年起削减20亿欧元(21.7亿美元)的成本,这相当于2024年预期运营利润的五分之一左右。
今年年初,拜耳在全球范围内推出“Dynamic Shared Ownership”(DSO)新运营模式,目的是减少层层分级、部门间相对独立、运营效率低下的问题。拜耳CEO比尔·安德森宣布,将在今年11月进行大规模的重组,主要包括取消几个管理层级,并简化工作流程,具体细节将于3月5日宣布。
3月5日,安德森表示,将暂且搁置消费者健康或作物科学部门的拆分计划,未来24至36个月内,其将会把精力和重点放在建立强大的制药管线,解决诉讼、减少债务和改革运营模式上。
目前来看,拜耳的业务拆分可能暂且放下,但其人员精简却在持续。与此同时,拜耳透露将在制药业务部成立“全球商业化部门”,涵盖其前战略业务部门肿瘤学和全球营销等部门业务,均将并入该部门。这或许是拜耳改革运营模式、专注其重要业务的方式之一。
在收购孟山都之前,制药业务是拜耳的主要业务。但随着业绩的支柱产品利伐沙班、阿柏西普等相继面临专利悬崖,拜复乐、拜唐苹等药品陆续进入集采,其制药业务出现乏力。
拜耳集团共有三个事业部,即:处方药、健康消费品、作物科学。2023年财报显示,拜耳集团销售额为476.37亿欧元,同比下降1.2%(按固定汇率计算)。其中,作物科学事业部销售额下降3.7%,为232.7亿欧元;处方药事业部销售额同比持平,为180.81亿欧元;健康消费品事业部销售额增长6.3%,达60.27亿欧元。
农作物科学是拜耳的重要板块,但在其2016年以660亿美元收购孟山都后,各种隐患接踵而至——2018年,拜耳在孟山都的农达草甘膦致癌案件中败诉,需要向原告支付2.89亿美元的赔款,此后一直深陷于相关诉讼与索赔之中;2020年6月,拜耳发表声明,将以109亿美元的赔款了结约12.5万起相关诉讼;至今,拜耳仍被卷在相关诉讼中。
02
寻求新发展
业务剥离、人员精简...
专注核心业务发展成为当前制药业发展的趋势之一。越来越多的药企将边缘业务剥离,专注于研究和生产高利润药物,这在不少跨国药企身上得到验证。
例如,2023年8月23日,强生正式完成分拆Johnson&Johnson和Kenvue的换股要约;2022年9月,强生即决定将消费者健康部门分离为一个独立的公司(Kenvue)。在业务结构上进行调整,更便于强生专注高风险、高回报的业务,即制药和医疗设备。
2023年,诺华正式分拆山德士。事实上,从2018年开始,诺华就在“剥离”和“瘦身”两方面动作不断——退出消费健康和医疗器械领域、拆分爱尔康、出售罗氏股权等。
2023年10月27日,赛诺菲宣布“Play to Win”战略全面更新,包括启动战略成本计划,将大部分节省的资金重新分配给创新和增长动力;增加研发投入,充分发挥其管道潜力,推动长期增长并提高股东价值;计划最早在2024年第4季度通过创建总部位于法国的上市公司来分离消费者保健业务等。
据赛柏蓝不完全统计,截至3月23日,宣布减员的企业已经有38家。减员原因多样,一方面是合作/研发终止、管线/架构调整;另一方面是破产。
药企裁员,管理层往往也难以置身事外。
据多家媒体消息,近日,德国化学品和医药CDMO巨头Evonik宣布,将在全球裁员2000人,且大部分是管理层职位,最终只保留约六成的员工。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年来业绩表现不佳,其将开启重组、削减成本、调整组织架构等一系列调整计划。
转型之下,药企或选择通过减员、关厂、出售股权来缩减开支,或通过剥离子公司来寻求专注主业的发展。
附:
END
作者交流:One1-3058
内容沟通:13810174402
医药代表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 银发经济市场机遇交流群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