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志青春丨青春不以山海为远,青春当以责任扛肩



朗读者:孔奕童(浙江工业大学)

  本期  

用镜头记载大事小情,用声音传达所悟所思。百变的是音画,不变的是我们记录青春的初心。《志青春》栏目以朗读、视频的形式,讲述有温度、有情怀、有力量的志愿故事。志青春,愿常在。


作者:唐晓宇,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曾服务于宁夏回族自治区海原县关桥中学。


“青春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不仅可以用来介绍我的支教生活,还可以用来聊一聊我的求学之旅。


2019年8月,18岁刚成年的我,从始发站新疆阿克苏坐上了前往东南沿海城市厦门的列车。从西北戈壁到东南海滨,我的“青春”跨越了3956公里,为的是“读书”。而2023年7月,22岁本科毕业的我,兜兜转转又踏上了返回大西北的旅程。从南国海滨回到西北山垣,这一次我的“青春”跨越了2236公里,为的是“支教”。


对我而言,在“青春不以山海为远”这句话之后,一定要接着一句“青春当以责任扛肩”。


作为西部边陲小镇走出来的孩子,我了解西部基础教育环境,也想在享受过知识的洗礼与见证过城市的繁华后,再回到这片基层沃土,用自己的力量作出一份贡献。所以,我选择报名加入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


原本本科推免时,我以夏令营考核前三的成绩跨专业至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但我放弃了直接学术保研的机会。我还记得当时去找研究院院长签研支团报名表时,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选择支教后就要推迟一年入学,你想好了吗?”


那时的我,并不确定这一年的支教会是怎样,也只敢小声地回答“我想回到西部去锻炼一下,也算是‘自找苦吃’了。”而现在的我,服务在支教岗位接近一年的时间,再去回答这个问题一定会坚定地说:“假如目的地是一样的,路途漫长又曲折一点也无妨,在路上会遇到不一样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收获与成长。”



站好三尺讲台,从早读到晚自习的坚守,让我收获了一群“教学相长”的学生。做好校地双方的桥梁纽带,我们研支团志愿者让“南强名师云讲堂”栏目的线上直播与线下互动有机结合在一起,云端课堂也能出“新”更出“彩”。这一年的支教生活,让我在最真实的乡土中国里,感受到了社会大众“爱”的温度。


我们挤出周末的时间,用脚步丈量“西海固”这片土地,到困难学生的家中了解情况,对接社会爱心人士为孩子们发放“这条小鱼在乎”奖助学金。我和队员们一同让爱传递着,并且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


还记得有一次冬日深夜大雪,我和队友奔袭两里路,为突发疾病的住宿学生购买药物,孩子服药安稳睡下后我们才默默地离开。


距离支教结束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愈发感到能为孩子们做的事还是太少了。也许陪伴着他们在这一年里开开心心地学习、健健康康地成长,就是我最值得欣慰的事。



我愿把这一年的支教称之为属于我的“Gap Year”,因为我在这一年里寻找到了“我”的价值与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五四青年节寄语强调,“广大青年要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在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展现青春作为、彰显青春风采、贡献青春力量,奋力书写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青春篇章”。这是党的领袖对新时代青年发出的号召,也为我们的成长成才指明了方向。将“小我”融入“大我”,一滴水只有汇入江海才能激起万顷波涛。


青春的岁月里,能做一名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我内心无比骄傲,这是我最好的人生际遇。我也相信厦门大学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们会一直行动下去,一定能将闽宁协作教育帮扶的“山海接力”一棒又一棒地传递下去。



End

本栏目长期向青年志愿者朋友们征集稿件,关于青春、关于志愿、关于爱情、关于理想……你的喜乐和悲伤我们都愿意听。诗歌、散文、故事均可,字数1500字左右。稿件、音视频作品及作者简介、照片发送到邮箱zgqnzyz2020@126.com,期待参与!

出品:志青春工作室

来源:厦门大学第25届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唐晓宇供稿

编辑:王品皓(浙江工业大学)

海报:公艺云(郑州工商学院)

插图:千库网

责编:孙渤皓

校审:盖奕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中国青年志愿者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