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同中国面临高考的学生一样,常青藤的学生,真的优秀吗?

2017-04-28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




这些名校的精英们经历着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等等……他们可能为了应付听懂课程,只看一本书的开头结尾和书评;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并非是出于热情和真心,不过是为了各种成绩指标。


这些训练其实同中国要面临高考的学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只用做卷子。


最近,2017年美国名校录取报告一经出炉,朋友圈瞬间被刷屏——《华裔女孩被8所常青藤大学疯抢》《全中国每年仅200个常青藤名校录取,凭什么你就是其中之一》等文章引发关注,有不少媒体梳理,哪些学校出来的学生被常青藤学校录取了。更让人深思的是:为什么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世界名校会拒绝我们的高考学霸等。

 

其实家长心目中一直有这样一个铁律,社会上也认同这条不成文的规则:专科比不上本科,三本不如二本,二本不如一本,一本普通院校不如985/211院校,而985/211则比不上发达国家的名校,而站在金字塔顶端的,则是常青藤大学。

 

这仿佛是一场打怪升级,一路厮杀到最后,站在金字塔顶端,就意味着胜利,意味着优秀,意味着未来顺风顺水,人生走上巅峰!

 

不过,打怪升级到常青藤名校,就真的意味着优秀么?

 

别开玩笑了!


顶着光环的精英们,

不能称为优秀吗?


所谓常青藤院校,即由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布朗大学、康奈尔大学、宾州大学和达特茅斯学院组成的学校联盟。这些以哈佛为首的院校,汇集着据说全球顶尖的精英,堪称人类的智慧大脑,以自由、开放、学术严谨、人才辈出闻名于世。

 

同时,这些学校也是出了名的低录取率。尽管在很多人眼中,美国的教学环境相对轻松,但是考上清华难,还是申请上哈佛耶鲁难,这个回答不言而喻。

 

常青藤联盟每所学校的入学标准都非常严格,甚至可谓苛刻。《文汇报》的记者就曾报道,耶鲁大学在全美最难进的大学里以不到7%的录取率排名第二。

 

耶鲁大学本科生院招生主任耶利米·昆兰主任曾对媒体说,耶鲁大学录取学生并不仅仅依靠成绩,还要看学生的能力与潜能,各种学术与非学术的兴趣,特殊技能与天资、经验、抱负和背景等因素都会纳入考察范围。

 

不同于国内的应试教育下的招生只能通过考卷进行,哈佛耶鲁这些名校们会从多方面考察学生。说句通俗的话,需要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

 

这样“合理”且“科学”地筛选出来的精英们,这些头顶光环的年轻人们,难道还不能称为优秀吗?

 

其实,我们扒一扒历史就会知道,这些学校,最初压根与优秀无关。


常青藤,

是美国上层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如果对这些学校稍微有些了解,就会清楚,常青藤联盟的前身是大学体育联盟,这与现如今学术光环加身的形象相去甚远。

 

几个大学一起打打球,搞个联盟不是挺好的么?这也确实没错。美国的休闲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在学校间也颇为流行。

 


20世纪50年代的时候,美国高校已经不少了,于是就按照地域分区分片,这些片区里的学校就组成了若干小的联盟。《常青藤名校知多少》一文中就介绍说:西部10所大学如俄亥俄和威斯康星等,组成大10校联盟;加州和俄勒冈州等10个大学,组成太平洋10校联盟。而至于美国东岸的哈佛、耶鲁等校,便组成了自己的联盟。

 

因为哈佛、耶鲁这些学校大多历史比较悠久,其中七所学校都是在殖民地期间建立,即使是最年轻的康奈尔大学也早在1865年就建立了,加上很多学校的楼上都爬满常青藤,故而简称为常青藤校联盟。而后由于这8所大学都以学业著称于世,常青藤联盟就转为名校联盟的简称了。

 

你以为这些联盟就是为了体育赛事组建起来的么?

 

这其实是打着体育的幌子搞内部结盟。曾经有一篇文章叫《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就对此进行了深度分析。文章中表示,常青藤的本质,就是美国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

 

19世纪末,随着铁路把全国变成统一的经济体,白人盎格鲁·撒克逊新教徒(WASP)中的新贵不断涌现,他们需要一些精英大学来让自己的子弟互相认识和建立联系。这些大学录取要求会希腊语和拉丁文,这都是公立高中根本不教的内容,这样平民子弟就被自动排除在外。

 

这点也确实有数据证实,哈佛、耶鲁等都是私立学校,收费昂贵,普通家庭负担不起。而据耶鲁大学的一份统计显示,上世纪50年代,至少2/3耶鲁大学的学生能够支付全额学费。

 

这也就意味着这些学生大部分出身非富即贵。

唯一不同的是

中国的学生只用做卷子


但是,也有人提问,时不时地也会有寒门子弟上哈佛的新闻爆出啊!

 

这点也确实没错。寒门子弟中也有优秀的人才。这些精英白人们清楚,如果一味地圈地自玩儿,一方面会导致富不过三代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也会与社会舆论相逆。于是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些常青藤高校们纷纷放宽限度,开始接受普通家庭的学生。

 

但是,重要的一点在于,这些精英们自身掌握着话语权,他们可以定义什么是优秀,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创造出一套体系和理念来选择符合他们利益的“优秀”人才。


《特权:圣保罗精英教育的幕后》一书作者对一所精英学校进行观察,发现那些所谓优秀的学生,那些深夜依旧在图书馆学习的精英们,只是在假装努力和优秀。

 

这些名校的精英们经历着无数次大大小小的“磨炼”,甚至是“魔炼”:学校俱乐部、乐团、大小团体(音乐,体育等等)、AP课程、SAT考试、晚间活动、周末安排、夏季课程、体育训练等等。


他们可能为了应付听懂课程,只看一本书的开头结尾和书评;参加各种社团活动也并非是出于热情和真心,不过是为了各种成绩指标。

 

这些训练其实同中国要面临高考的学生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中国的学生只用做卷子。


华裔学生为何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特权》作者指出,“优秀”是白人精英定义的,就是为了白人学生更容易表现得优秀。

 


这一点在《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一本文中也得到了作证。在1910年代,一些大学开始率先取消希腊文拉丁文考试,给公立高中的毕业生机会。然而这样一来,一个立即的结果就是犹太学生比例突然增加。


于是,这些常春藤的名校们又赶紧修改录取标准,增加了推荐信、校友面试、体育和“领导力”等要求。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必须要成为一个社团的领导,才意味着优秀,成为贡献突出的组员就不行;为什么必须在大提琴上获得奖项才意味着优秀,而会传统的民族乐器就不行;为什么会希腊语和拉丁语就意味着优秀,而会日语或者中文就不行……

 

这其实是无形中设置了门槛,普通家庭的孩子远没有机会从小就开始训练大提琴,也远没有能力自付腰包飞往赞比亚赈灾,也没有机会接触到学界大牛并成功获得推荐信……

 

更为重要的是,即使你足够优秀,获得了名校大牛的推荐信,是各个社团的领导者,还参加各种公益事业致力于扶危济困,也会因为种种原因而被常青藤大学拒之门外。

 

2006年新华社就曾报道,获得第88 届普利策独家新闻报道奖的记者丹尼尔·戈尔登撰书称,美国常青藤名校堪称特权的堡垒,把大量招生名额给了有特殊背景的人。

 

戈尔登在《入学的价格:美国统治阶级如何挤进名校,而谁又被挡在了大门外》一书中称,美国名校把不低于60%的招生名额给了那些有特殊背景的人。这种特殊背景从家长是政界人士、商界富豪或校友到学生本人是“体育特长生”等不一而足。从这种招生政策中获益的白人远比有色人种多。

 

而近10年后,情况并没有好转。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报就曾报道,美国64 个亚裔组织以及多位华裔社会活动家联合向美国司法部和教育部发起行政申诉,控诉哈佛大学和其他常青藤学校在招生时歧视亚裔学生,使用种族配额制度限制亚裔学生。 

 

除此之外,包括华裔、印度裔、韩裔和巴基斯坦裔在内的亚裔组织表示,亚裔学生在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中,平均高出白人学生上百分甚至几百分才能获得同等录取机会。

 

这意味着同等的考试面试,亚裔学生必须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获得与白人学生同等站在起跑线上的机会。


一味地神话名校

无益于教育公平的真正实现


而真正进了这些大学,又会如何呢?

 

《常青藤名校知多少》一文中指出,哈佛大学曾做过一个调查,智力、学历和家庭环境等方面都差不多的该校学生中,27%的学生完全没有学习和生活目标,60%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模糊,10%的学生有短期的学习和生活目标,只有3%的学生学习和生活目标长远而明确。

 

25年后,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上述这批哈佛学生又做了一个跟踪调查。那3%长期目标明确的学生,25年朝着目标不懈努力,几乎都成为美国社会各界的成功人士。那10%有短期目标的学生则不断实现愿望,成为美国各个领域中的专业人士,处于美国社会中上层。而剩下的人,则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


也就是说,即使是哈佛出来的学生,仅有13%能获得巨大成就。

 

那么,这些名校毕业的学生有多少真正改变了世界,投身进入了迫切需要他们的领域呢?

 

数据的显示是令人震惊的:2014年70%的哈佛学生把简历投到了华尔街的金融公司和麦卡锡等咨询公司,而在金融危机之前的2007年,更有50%的哈佛学生直接去了华尔街工作。对比之下,选择政府和政治相关工作的只有3.5%。

 

因而,《优秀的绵羊》的作者将这些从名校出来的精英称之为“优秀的绵羊”。这本书的作者曾在耶鲁大学任教多年,他惊奇地发现:这些头顶光环的孩子,沿着前人所谓成功的道路前行,没有自己的思考,不敢冒险,生怕不合群,过着所谓体面的复制人生。

 

面对常青藤大学的种种传说,我们并不应该迷信于此。不可否认,这些常青藤高校对于人才培养、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一味地神话名校,无益于教育的公平和教育目的的真正实现。

 

我们生孩子的速度比不上培养教师的速度,教育资源的分配的极度不平衡,催生且催化了开头文中提到的那场厮杀。


家长们试图通过学校这样一个途径,获得文化资本,以实现阶层复盘,本无可厚非。但是对于教育工作者,则不应只看到这场厮杀,而应该看到这背后的不平等。

 

最后想以哈佛大学资深本科招生办主任威廉·R.费茨蒙斯的一段话作为结语。

 

就算是那些曾经赢得无数奖项的最成功的学生,他们也会在某个时刻停住脚步思考这一切是否都值得。在他们三四十岁的时候,他们是社会公认的有成就的医生、律师、学者、商人,但他们往往让人感到,他们不过是一群在终生竞争的集中营里茫然的生还者。

 

其中有些人说,他们最终从事的职业是出于他人的希望,或者他们随波逐流并不假思索地加入了目前从事的职业。经常有人会说,他们没有去体会自己的青春,他们从没有生活在当下,他们总是在追逐一些未经深思熟虑的目标。他们总会思索,曾经的努力是否都值得?


参考文献:

万维钢 《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
威廉·德雷谢维奇《优秀的绵羊》
(美)西莫斯·可汗《特权:圣保罗精英教育的幕后》
沈宁《常青藤名校知多少》
褚国飞《美常青藤名校被指歧视亚裔学生》
袁博《“常青藤”名校青睐怎样的学生》
《自诩公平,美国常青藤名校是特权堡垒?》


编辑:实习生 周继凤

排版:祝颖丽

来源:中国网教育频道

小编推荐


关注 | 海淀拼娃实录,如果是你,敢让孩子不学“奥数”吗?

关注 | 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为何放弃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岗?

关注 | 衡水中学开浙江分校,各路人马互怼,他们到底在吵什么?

深度 | 我们是如何光明正大地把学生教傻而不自知的?

深度 | 中国教育的希望,在不追求荣誉和职称的一线教师身上

深度 | 中国学生基础扎实、美国学生创造力强?这都是伪命题!

管理 | 李希贵:校长转身,学校才会转型

关注 | 学生自杀名单越来越长, 生命该如何承受“教育之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