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 | 教育部要有大行动了!不仅要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编 者 按
2016年,全国有相当一部分孩子没有完整接受完义务教育,部分农村地区“读书无用论”思想甚嚣尘上。
在接受良好教育愿望的驱动下,不仅随父母进城务工的入学子女增多,只为子女能上个好学校而迁入城镇的家庭也在增加,在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户籍制度改革之后,这种流动的幅度就更加大,“城镇挤”的矛盾也就相应突出。
怎么解决这样的矛盾?
5月23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有关情况。
别看这个文件名儿长,颁布它的目的没别的,就是要“促进公平”、“提升质量”,就是要让人们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
全文共4475字,预计6分钟读完
升级版: “均衡发展”
走向“优质均衡发展”
早在上个世纪末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之后,2011年中国就在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全面普及,在最短的时间内举办了世界规模最大的义务教育,引起举世瞩目。但是,区域、城乡、人群之间接受义务教育的水平依然有着不小的差距,进而2020年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就成了我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目标。
于是,在2012年,教育部就印发了《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并建立了相应的评估制度,推进了认证工作。在此基础上,今年,教育部又颁布了升级版的《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
此次升级版的《办法》关键在“优质均衡发展”。
一方面,不断提高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水平,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在校舍、设备、教师等基本教育资源上实现更加优质配置,提高到更高标准,并将校际差距进一步缩小。
另一方面,将工作重心摆在全面提高质量上,更多地关注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建设,关注学校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最终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评估结果直接问责。《办法》专门对评估结果使用作出规定,要求将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结果,对出现滑坡、达不到要求的进行问责和撤消称号。
升级版的《办法》中的评估体系的建设以“促进公平、提高质量”为核心,设计了“资源配置、政府保障程度、教育质量、社会认可度”四个方面内容。
资源配置7条指标
资源配置校际均衡比之前要求更高。在《办法》中,有关资源配置共设置7条指标,规定校际间差异系数小学和初中分别小于或等于0.50和0.45,比基本均衡小学和初中的差异系数分别小于或等于0.65和0.55的要求更高。
(一)每百名学生拥有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2人以上、5.3人以上;
(二)每百名学生拥有县级以上骨干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1人以上;
(三)每百名学生拥有体育、艺术(美术、音乐)专任教师数:小学、初中均达到0.9人以上;
(四)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小学、初中分别达到4.5平方米以上、5.8平方米以上;
(五)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小学、初中分别达到7.5平方米以上、10.2平方米以上;
(六)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000元以上、2500元以上;
(七)每百名学生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3间以上、2.4间以上。
9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
质量内涵指标更加凸显。《办法》专门设置了9条教育质量评估指标,包括教育普及程度、学校管理水平、学生学业质量、综合素质发展水平等方面,拓展和深化了基本均衡督导评估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体现了更加重视质量内涵的价值取向。
(一)全县初中三年巩固率达到95%以上;
(二)全县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三)所有学校制定章程,实现学校管理与教学信息化;
(四)全县所有学校按照不低于学校年度公用经费预算总额的5%安排教师培训经费;
(五)教师能熟练运用信息化手段组织教学,设施设备利用率达到较高水平;
(六)所有学校德育工作、校园文化建设水平达到良好以上;
(七)课程开齐开足,教学秩序规范,综合实践活动有效开展;
(八)无过重课业负担;
(九)在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相关科目学生学业水平达到Ⅲ级以上,且校际差异率低于0.15。
六个“一票否决”
升级版文件中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更加重视,增加了“社会认可度”这个评估维度。《办法》规定了六个“一票否决”指标,对于各地破解违规择校、重点编班、教师编制和安全事故等提出了严格要求和更高标准。
有以下情况之一的县不予认定:存在以考试方式招生;存在违规择校行为;存在重点学校或重点班;存在“有编不补”或长期聘用编外教师的情况;教育系统存在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和严重违纪违规事件;有弄虚作假行为。
各省市落地政策有哪些?
北京:“五个更加”
北京市将认真学习领会《办法》精神,进一步完善本市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体系,健全督导评估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工作,推进义务教育向更高水平、更有质量的方向迈进,努力实现“五个更加”:要更加公平、要更加均衡、要更加优质、要更加创新、要更加开放。
上海:办好“家门口的好学校”
作为全国首个整体通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认定”的省份,上海十三五”期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符合条件的适龄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9.9%,实现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建设、设备配置、信息化建设、教师配置与收入、生均经费等标准基本统一,学区化集团化办学的格局基本形成,“家门口的好学校”明显增加,城乡之间、学校之间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水平进一步提升。
接下来,上海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向着更高水平的方向迈进。上海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中,将进一步系统加强教育督导的顶层设计和运行机制。
浙江:“抓均衡、促公平”
近年来,浙江省始终坚持以“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为宗旨,以“抓均衡、促公平”为核心,以强化教育督导为手段,不断加大投入、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强化管理,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而在未来,浙江将结合本省实际,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着力构建协同推进机制。鼓励通过教育基本现代化评估的县(市、区)争创全国第一批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市、区),树立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榜样。
二是重点帮扶,不断缩小地区之间差距。继续实施省内教育对口支援工程,鼓励大中城市、发达地区通过提供援助资金、建校舍、添设备、派教师、帮扶贫困学生等形式,对薄弱地区实施对口帮扶。继续实施基础教育重点县薄弱学校提升计划,以省政府教改领导小组名义下达薄弱学校、薄弱环节清单和整改要求,督促县级政府逐项研究对策,限期加以整改。
三是定期监测,动态把握教育发展进程。建立浙江省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年度发布制度。利用高校资源成立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每年对所有县(市、区)和部分规模经济开发区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监测并发布监测结果,克服教育督导评估“一评永逸”的弊端。
四川成都: 校际均衡监测
四川省成都市部署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起步早,经验丰富,其中,强化督导评估,完善监测机制是较为突出的经验。从2008年起,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了义务教育校际均衡监测工作,以此为基础,不断完善教育督导评估制度,相继建立并完善了动态监测机制、结果反馈机制、报告发布机制、责任监督机制。
监测体系囊括了国家基本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核心指标,并结合本地实际有所增加,从经费投入,硬件设施、教师队伍、管理和质量多方面,动态测量区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发展差距,以及择校、随迁子女入学、大班额等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监测及时发现薄弱学校、薄弱环节。监测结果向市委市政府、区县政府反馈,一方面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教育决策,另一方面,督促区县政府和学校整改。监测结果每年还要以报告形式出版发行并公平发布,接受社会监督。监测结果还成为市、县各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的重要依据。
通过持续开展科学监测和精准督导,有效推进了全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前,校际差距不断缩小。优质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中心城区义务教育优质学校占比达到78.5%。就近入学进入新常态。全市义务教育“非正常跨区域入学”比例连续五年下降。
未来,成都市将认真学习落实《办法》:
一是明确任务目标。
二是深化督导改革。进一步完善督导评估机制。
三是加快教育标准化建设,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互动交流,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学校软、硬件水平,不断扩大义务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着力提升教育质量。
四是关注弱势群体。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政策,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子女公平、平等、就近入学。
陕西:“双高双普”
近年来,陕西省坚持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陕西省“双高双普”县—陕西省教育强县等三个层次梯次推进基本均衡和优质均衡。
2013-2016年,全省107个县区累计投入451.3亿元改善办学条件。同时,陕西向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两头延伸,开展了“双高双普”县(高水平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普及学前教育助推义务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拉升义务教育)督导评估和教育强县创建工作,全省基础教育整体水平大幅提高,为实施优质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奠定了坚实基础。
未来,陕西将树立优质均衡发展的新理念。在基础教育规划上优先安排义务教育发展,在教育经费落实上优先保障义务教育投入,在教育资源配置上优先满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把基本均衡发展、优质均衡发展作为督导评估县域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快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按照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要求、新部署,总结基本均衡县、“双高双普”县和教育强县创建工作的成功经验,适时整合调整工作抓手,尽快制定优质均衡发展的实施意见,启动县域优质均衡发展试点工作。
加强各级政府教育督导工作。将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与市县党政领导履行教育主体责任督导考核挂钩。
安徽:“三个纳入”
安徽是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首倡者和先行地区。
在工作中,一是以省级统筹为总揽。省委省政府强化规划、政策、机制和进度四个统筹,协调解决好资金拨付、土地指标和教师招录等难题。
二是以标准化为抓手。早在2007年就在全国率先颁布《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将标准化完成情况作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前置条件。
三是以师资配置为核心。通过补充、培训、定向培养和待遇倾斜等措施,重点加强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师资队伍建设。打破体制性障碍,积极推进教师无校籍管理改革,实行县管校用制度。
四是以行为规范为红线。严格招生管理,严控择校行为。坚持出重拳、动真格,严格查处违规办学的地区、学校和个人。
五是以强化督导为动力。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三个纳入”:纳入到省政府对各市政府年度工作目标的考核,纳入省委组织部、省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对县级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纳入到教育强县的评估认定,从而有效促进了政府履责到位。
“十三五”期间,安徽省将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以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抓手,重点做好以下方面工作:
(一)落实国家和省城乡统筹发展政策措施,解决“城市挤、农村弱”的问题。
(二)以学校现代化建设提升办学水平。依据教育部监测与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编制新一轮中小学建设标准,提升办学条件。建立中小学现代化进程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开展现代化学校建设。
(三)以教育评价改革促进学校内涵发展。依据安徽省省《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实施方案,开展中小学校管理水平评估。指导各地推进中小学学校章程建设,健全现代学校制度体系。启动基础教育质量综合评价工作。制定评价标准和实施方案,启用综合评价系统平台,探索引入社会第三方进行监测和评估。
(四)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
记者:曾瑞鑫
编排: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根据教育部新闻发布会报道,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