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清华女神老师出任普林斯顿终身教授,她小时候也爱玩……
大
新
闻
近日,清华女神教授颜宁将在今年秋季学期起将受聘普林斯顿,担任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的消息成为学术圈、教育圈的热点新闻。
据说这将成为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被美国Top 3高校从大陆高校挖角过去担任讲席教授的中国人。
讲习教授和普通教授有什么区别,又有多牛呢?
以美国为例,讲席教授是位于正教授之上的一个头衔,获此头衔的学者都是在各自领域特别杰出且成就非凡的教授。
在现代大学制度的发源地德国,一个讲席就意味着一个研究领域,而讲席教授其实就是这个研究领域的整体负责人,其学术和科研实力及特色自不待言。可见,所谓的讲习教授,就是教授中的战斗机!
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
37岁攻克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
颜宁是当今最受瞩目的科学家,媒体一炒起来,都说“美女教授”。光明日报对她的介绍是这样的:“世界顶尖结构生物学家、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颜宁近日受聘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她的简历更是霸气无比:生于1977年11月,200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生物系。2004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获博士学位,之后又进站做了博士后。2007年,年仅30岁的颜宁被清华大学特聘为医学院教授,是当时最年轻的博导,一时全国瞩目。
在清华十年,颜宁领衔的研究团队每年在Nature、Science、Cell三大顶级杂志发表的论文,比全国99%的高校全校都要多。
而此次普林斯顿给颜宁的职位也是分量很重:普林斯顿给颜宁的,是“雪莉·蒂尔曼终身讲席教授”。
雪莉·蒂尔曼(Shirley M. Tilghman)是世界著名分子生物学家,普林斯顿大学建校200多年来的首位女校长(2001-2012在位)。用她名字命名的终身教席,份量也是可想知。
颜宁霸气履历表
●1996年进入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
●2000-2007年在普林斯顿大学分子生物学系攻读博士和博士后学位
●30岁不到受聘成为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最年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201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12年获“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青年科学家奖”和“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
●37岁率领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团队用6个月的时间攻克膜蛋白研究领域50年不解,最受瞩目、国际竞争也最激烈的科学难题。
●2014年12月入选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
●2015年获国际蛋白质学会“青年科学家奖”和“赛克勒国际生物物理奖”;
●2016年6月因观察到了蛋白质在原子层面如何工作,并对细胞膜上嵌入蛋白质的结构展开了深入研究,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中国科学之星”(Science stars of China);
●2016年12月基于“肌肉兴奋-收缩偶联的分子机理探索”项目入选2016年度教育部“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
●2017年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
“怕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
故步自封而不自知”
“这不是一个容易的决定,因为过去10年我在清华大学获得了极好的支持,有优秀的学生、给我动力和压力的优秀又友好的同事们、给我全力支持的学校和学院管理部门等等。在这些无与伦比的软硬件条件支持下,我取得的科研成果甚至超过了自己回清华之初的预期。
但同时,我生怕自己在一个环境里待久了,可能故步自封而不自知;换一种环境,是为了给自己一些新的压力、刺激自己获得灵感,希望能够在科学上取得新的突破。
另一方面,清华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都是我的母校,能够在这两所让我骄傲的母校任教是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我很开心10年前清华大学向我伸出了橄榄枝,2年前普林斯顿大学也同样向我伸出了橄榄枝,让我得以梦想成真。”
颜宁教授对于自己这次的“跳槽”选择有非常清晰的认知。
中科院上海分院副院长、中科院院士张旭也认为,几年换一个地方是顶尖人才成长的必然规律,“一般5-10年换一个地方,有利于人才不断成长。” 张旭自己就是一个例子,他曾经是个医生,来到中科院神经所之后,新旧知识背景的交叉帮助他打开了更广阔的科研天地。
颜宁教授2016年参加过一期《开讲啦》,她在这期节目里讲述她小时候的学习生活,讲述她作为一个科学家眼中的世界,让我们对她有了更具体的认识。
小时候爱玩
好奇心驱使下成为科学家
其实我骨子里一直是一个比较活泼的人。
我在小学的时候其实就是很爱玩,然后从来没有回家写过作业,都是在校园里就写完了。然后到家以后稍微听听广播,我爸妈不让我看电视,他们怕我的视力不好,因为我现在眼睛还是有点问题。但是一直听广播,听完广播我就坐在床上看外面的星空。
看着星空的时候,当时就一直想知道,宇宙外面是个什么样子,宇宙是无穷的,什么叫作无穷?宇宙到底有没有边?其实现在想想也挺神的,我这么小的时候就想到了这么多高深的问题,到现在我还是不知道。初中我知道了一个概念,叫作细胞,于是我又开始好奇,细胞是什么样子?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个人,你们都看过《西游记》,对不对?《西游记》你最喜欢谁?当然现在很多岳母好像喜欢的是猪八戒,对吧。但是我们喜欢的,大多数人我相信还是美猴王。美猴王的特异功能七十二变,我不知道你们想变成什么。
但是我那个时候在看的时候就在想,他七十二变,他可以无限地缩小,他如果小到像一个分子大小,他如果进入我们的细胞,他会看到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以我在准备今天这个演讲的时候我想了想,可能在我初中就有了这个萌芽,我很想知道细胞内部到了分子世界这么一个尺度,你会看到什么样子?
其实科学家大家不要想象得这种高高在上,然后谈必爱因斯坦、牛顿,不是这样子的。其实我们做的是非常有趣的研究,就是把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想当然”不断不断深入挖掘下去,或者说我们总是想找出它的分子基础,找出它的物质基础,这就是科学家的世界,而且这个世界其实很美妙。
科学家没有性别之分,
每个女孩都要遵从内心的选择
女科学家,本来我自己是比较抗拒这个话题的,但是在两年之前,我自己慢慢有意识地去谈这个话题了,为什么?
就是这么一个浅显易懂的世界,它其实没有任何门槛,只要你在本科接受了足够的训练,到了研究生阶段,或者到了后面这个研究阶段,它对于性别我个人认为是没有任何偏向性的。
去年,我去瑞典参加“瑞典结构生物学全国会议”,它是请全世界的一些科学家过去做这个主题报告,当时我是大开眼界——怎么回事?怎么所有的报告人里面竟然有一半都是女生。我自己也组织过很多的国际学术会议,其中有一个要求,很多国际学术会议有一个要求就是女性演讲者的比例不能低于20%。
中国在大学里面,特别是独立领导实验室的女性科学家的比例确实很少。但是我去瑞典的时候就发现他们竟然有50%。然后我就跟瑞典本国的科学家聊天,我说:“这真是太神奇了,你们竟然有这么多女性科学家。”
他们就说:“这不是很正常吗?”但是不仅仅是我国,包括你在美国,更别说日本,甚至欧洲其它的国家,女性科学家的比例都少得可怜。是女性科学家你的能力不行吗?大家想一想,中国科学类的第一个诺贝尔奖谁获得的?屠奶奶(屠哟哟,2015年获诺贝尔医学奖),对吧。你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在美国科学院的华裔院士中,女性的比例是要高于男性的。
我担任研究生招生委员会主席时,在我们面试的时候,发现女孩子们的表现好极了,她们不论是知识,不论是表达,包括风采,都是非常优秀。可是再往后面去做博士后了,甚至再往后面要开始像我一样从事独立的科研工作了,你会发现女科学家去哪儿了?是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我自己有一个学生,在我看来她非常优秀,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就突然间跟我说,她想要不读了。我说是我对你不够好,你在实验室压力太大吗?她说不是。她就是觉得正好有一个应聘的机会,她很担心以后自己找不到工作。
我就跟她一直说,你看你现在做得这么好,马上就可以出成果了。当时她听了以后,她就也想了想,说:“好吧,我觉得您说的是对的。”结果过了三天,又回来跟我说:“我跟家人讨论了一下,我还是觉得我应该去工作,而不是留在实验室继续攻读博士学位。”于是我又跟她探讨了一遍,然后她又被我说服了。这样四次之后,我最后说:“好吧,没问题,我支持你的任何选择。”
但是在第四次之后我要告诉大家的是,她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已经发表。当时她已经可以作为一个博士去毕业了。当时我自己心里其实挺不好受的。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我都在想,为什么?我自己分析了一下,是为什么呢?
因为大家在青葱岁月求学都是自由自在的,男生女生没有区别。但是如果你读了博,那么你立业的时候也恰好是你成家的时候,更别说女性她要怀孕,然后生孩子。那么这个过程,我自己思考了一下,有可能是对女孩子们的事业造成一个扰动的阶段。
所以大家应该很努力地去追寻、去追问自己的内心。对我而言,我最近有一些想法,我前不久在我的微博上也曾经写过。
我们人生在世,只要给你钱,消费的能力谁都有;那么作为一个动物或者说生物,我只要给你食物,消化的能力也基本上谁都有。可是区别每个个体的是什么,是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是你创造的能力大不同。
所以这就是我自己的一些感悟,可能我过十年我会不会变,我不敢说,至少在现在这个阶段我是这么想的,我给自己定义了我的一个存在的价值。
我是希望同学们能够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对于女孩子们,如果你选择去做全职妈妈,或者你选择去做文职人员都没有问题。
最重要的是,这是你经过思考,你独立的选择,你不是屈服于家庭的压力,屈服于社会的压力。我就是希望每个女孩子要勇敢,要遵从你的内心,认真去想一想你到底想要什么。所以好好地分析自己一下,了解你自己,勇敢地做你自己。
参考材料:
京城教育圈:《30岁成为清华最年轻博导,37岁攻克50年不解的科学难题,今秋她将执教普林斯顿大学》
一读EDU:《别了,颜宁教授!美国大学对女教师有专门支持》
北京校园:《举杯干了颜宁老师的这碗鸡汤》
编辑:祝颖丽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根据上述参考材料综编而成,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编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足球是教材?看清华附小如何让儿童站在体育课程正中央
关注 | 同中国面临高考的学生一样,常青藤的学生,真的优秀吗?
关注 | 教师也是普通人,他们为何放弃离学生最近的班主任岗?
关注 | 衡水中学开浙江分校,各路人马互怼,他们到底在吵什么?
深度 | 中国学生基础扎实、美国学生创造力强?这都是伪命题!
关注 | 学生自杀名单越来越长, 生命该如何承受“教育之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