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2017-06-05 孙云晓 中国网教育频道


学生的表情写满了成长的密码。

#21天伴读记# 第5天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本期朗读音频


好多父母跟我说:“孙老师,我们听了很多专家的报告,看了很多书,可是在我孩子身上一试就不管用了。”


其实任何一个专家的观点,包括任何一本书上介绍的方法,都不能简单地拿来就用,你一定要和自己孩子的实际状况结合起来,因为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孩子的特点是不一样的,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特的世界,所以我们不能用什么哈佛女孩、耶鲁男孩、北大男孩、清华女孩这样一种统一的标准来教育你自己的孩子。


但是现在我们犯的错误恰恰就在这里,现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之所以困难重重,就是因为我们用了一种模式化的方法去要求千差万别的孩子。



汇丰银行2014年发布的一项环球调查《教育的价值》显示,在中国,几乎所有(97%)受访父母都希望子女进入大学深造,并且约四分之三(74%)的父母希望子女继续攻读研究生课程。


这当然可以理解,高学历便于孩子高素质的形成,有利于他的就业和幸福生活。还有54%的父母要求自己的孩子将来能拿到博士学位。


这些数据是什么意思呢?这对大多数的父母来说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


即使在中国高校不断扩招的今天,父母们如此高的期望也无法全部实现。当然,一些大城市录取率高一些,但整个中国的比例还是很低的,读博士的比例就更低了。


半数以上的父母都要求孩子将来拿到博士学位,这个目标是难以实现的。



湖南大学王淑晓在2013年对父母的教育意愿做过系统调研,调查数据显示,32.77%的孩子非常期望自己能考上重点学校,49.36%的孩子对就读重点学校抱着顺其自然的心态。


而64.6%的父母非常期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重点学校,比例明显高于孩子的自我期望。


父母的期望值大约是孩子自我期望值的两倍。怎么办呢?


这样的要求就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因为他没有办法实现你的期望。而孩子多么希望满足父母的愿望,孩子觉得:我让父母高兴就是满足他们的愿望。


但是您的要求太高了,他拼了命也做不到,那他只有失败,这种失败产生的副作用是很大很大的。



教育孩子的前提是了解孩子,一定要了解孩子成长的特点。


韦钰教授指出,中国的父母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其实,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探索与学习,是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开始的。”韦钰说,“过去30年的科学研究发现,婴儿并非一张白纸,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其实和科学家很像,都是通过观察、模仿、探究、实验等方式。可以说,孩子是天生的科学家。”


大量的科学研究证明,婴儿从出生开始就对颜色产生了反应,能辨认物体和物理世界的特性,不到一岁就能理解语言、辨认物体、识别面部,甚至有比较数量多少的能力,有些能力可能是生而具有的潜能,“这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事”。



韦钰提醒父母,绝对不要忽视自己作为教养者的不可替代性,要尽可能亲自教养孩子,要认识到婴幼儿是通过与教养者的互动去习得语言、发展各种感觉、进行科学和社会认知的。


并且,孩子对教养者的依赖感情,是人一生中拥有的两个最强烈的感情之一,会影响孩子一生对你的感情。


即使父母因工作或疾病等原因不能亲自教养孩子,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陪伴孩子,或及时给直接教养者以有效的指导。


不要把孩子交给不爱他的人,交给没有经过培训的人,更不要让孩子孤独自处,或让电视、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来陪伴他们。



 

有一种陪伴,叫不孤读。

寻找朗读者

只要您爱,我们就提供平台。


 


如果您喜欢朗读,

愿意为大分享有价值的文章,

关注(大事件 | 伴读第二季来了!)

也许您就是我们的下一个朗读者哦!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加小编微信

更多福利等着您!



【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

孙云晓,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理事长,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曾被国务院表彰为有突出贡献的教育科学研究专家。


-朗读者-

冯超,著名播音艺术家,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山西新闻》、《全省新闻联播》主播。

请输入标题     abcdefg


小编推荐

伴读|假期是个性化发展的天堂

伴读|电子产品不是洪水猛兽,父母要区别对待

伴读|尊重儿童就要宽容童言无忌

伴读|“富不过三代”不是真正的发展规律

大事件 | 伴读第二季来了!!

伴读 | 三毛:一生的爱

伴读 | 刘俊奇:第一次背娘

伴读 | 梁实秋:中年

伴读 | 王立群:一座小城 一所大学

伴读 | 梁实秋:教育你的父母

伴读 |  玩也是一种学习

伴读 | 一杯咖啡,一本书,成长路上不孤读

音频制作:实习生 罗敏

文字编辑:王晓霞

排版:刘昌

设计:实习生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摘自孙云晓教授的《五元家教法》,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转载须经中国网教育频道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