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家长过度保护,会使孩子变得无能

2017-08-07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朗读者熊忠雄的朗读音频✦


21天伴读记 第19天


小培老师现在在北京中关村附近一所学校当班主任,觉得现在带班越来越雄了。


一次,小培看到教室地上有一支铅笔,就捡起来问是哪位同学的,结果没有一个同学认领。孩子们并不是不想要这支铅笔,而是他们确实不知道那是不是自己的。


小培老师说,现在几乎所有的学生每天都是由父母帮助收拾书包,因此,根多孩子根本不清楚自己都有什么“装备”。


现在家长们为了让孩子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事事包办。家长的这种关照不仅使孩子在生括上变得无能。而且也使他们的思想变得无能。



郭颖小学毕业后就被送到美国,刚到美国时地发现,中国孩子和美国孩子最大的不同就是美国的孩子很有主见而中国的孩子事事都要与老师、同学商量。


“这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有很大关系。”郭颖举了一个例子,在美国一个孩子生病了,家长带他上医院前,先要征求他的意见:有两种治病的办法让孩子选择,中医不打针,但慢;西医——打针,但快。


其实,美国家长的做法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选择,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自己学会做决定,同时承担做决定的后果,比如打针的“疼”和不打针的“慢”。


在这样的过程中,美国的孩子变得越来越有主见,他们在做决定的同时也清楚地知道这个决定带来的后果将是什么。但是中国的家长常常事事都为孩子想到了,孩子慢慢地丧失了独立思考判断的能力,即使做了判断也很难为结果负责。


北京某高校做后勤工作的方老师告诉记者,那些被罩都要等着家长来换的学生。在学校里通常得不到别人的尊重,他们无法在一个集体中体现出自己的价值,“这样的孩子即使大学毕业了,也只能是‘废才’。”


家长的爱使孩子变得冷漠、无情。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未必知道怎么去爱孩子。


去年年底一个刮大风的日子,在轻轨站,一个10岁左右的男孩在记者身边转悠。记者和他搭话,他告诉记者,他每天在这里等妈妈一起回城北的家。


大约十几分钟后,这个男孩儿的妈妈来了,手里拿着一盒外卖的“吉野家”鸡肉饭,男孩拿起就吃,快吃完的时候他似乎想起了什么,把饭盒向妈妈面前让了让。妈妈却说:“瞎让什么,我要吃还不会自己买?”


儿子吃完饭就向站台跑去。临跑前没有忘把自己的书包扔给已经背了两个包的妈妈。



犯罪心理学专家李玫瑾曾经说过,父母对孩子过分的爱不,仅不能让孩子学会爱,反而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就是家庭的中心,进而变得自私甚至冷酷、残暴。孙云晓老师说:“教育的核心是心育。”对于家庭来说,对孩子的“心”进行教育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在家教中,我们应注意在家庭中不能包办代替,减少孩子的依赖性。当孩子断然做出某个决定或承诺时,告诉他,要对自己的做法及可能产生的后果负责。


这样可以避免事后不必要的埋怨和牢骚。卡尔威特有个教育细节:如果在星期天孩子执意要9点以后起床,那么在午饭前不能给他吃任何东西。因为吃早点的时间已经过了,如果想吃早点,就必须在8点钟以前起床。



我们应该向孩子指出,哪些事情不可以做。家长要弄清孩子为什么不同意某个行为准则,然后耐心疏导,以理服人。如有必要,可以坐下来与孩子一起讨论这些准则。


当您的孩子抱怨您处理某件事情不当或有误时,您应该放下架子认真反思和敢于对孩子说声“对不起”,这不但不会失去尊严,反而会增加您同孩子的感情。


家长要注意在生活中尊重孩子,不羞辱孩子,不求全责备,多鼓励孩子。家长还应注意不偷听孩子电话,不拆孩子的信,不偷看孩子的日记,允许孩子有自己的隐私。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

卢勤,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朗读者-

熊忠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教研员。


小编推荐

伴读|孩子的问题,“病根”出在父母身上

伴读|向孩子道歉,并没有那么难

伴读|放孩子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

伴读|留点面子,孩子最怕失去尊严


编辑制作:乔敏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原标题为《家庭教育误区二:溺爱、包办》,选自卢勤的《写给世纪父母》,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