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伴读|孩子的问题,“病根”出在父母身上

2017-08-06 中国网教育频道

✦点击上方即可收听朗读者熊忠雄的朗读音频✦


21天伴读记 第18天


父母们每天都说一句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


一位小学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小陆在班里学习中等,是一个不太起眼的学生,最近老师发现他有小偷小摸的习惯。为了更好地教育小陆,老师请来了她的父母。


当这对父母听说小陆偷东西时,没有太大的反应;而当老师提到小陆的学习成绩这段时间有所下降时,父母一下子急了,说:“小偷小摸的毛病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会改正,但是学习不好可是影响一辈子的大事!”


“我们有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副主任、研究员孙云晓幽默地说,“虽然全国的父母从来没有在一起开过会,但是全国的父母每天却说着非常相似的话:要好好学习,只要学习好,其他的什么都不用管。”



孩子教育已经成为现代家庭生活中的首要任务。据报道,2003年北京市人均教育支出达到了上千元,比1997年增长了1.9倍,平均每年增19.6%。


但是父母的教育似只局限在对孩子学习成绩的追求上。孙云晓介绍,很多父母甚至为了保证孩子成绩好而放弃了孩子的身体健康,一项刚刚完成的全国城市青少年儿童生活习惯调查显示,35.5%的父母认为孩子的学习是最重要的,有时间才可以做运动,还有11.3%的父母认为“为了学习,孩子少睡点没关系”。


“父母的高期望,给孩子带来的往往是无望。”我碰到了不少这样的家庭悲剧。很多母亲打电话诉说孩子学习下降了、不愿努力了,或是逃学、迟到了,原来在小学时多么优秀,现在不听话了等等。


最后往往说:“我连死的心都有了,孩子是我的全部,我的一切都是为了他。”这个“全部”、“一切”就是问题所在。


父母除了孩子以外还有事业、生活、社会责任等。正是由于他们把孩子当作生活的全部,才会执着一念,这太绝对了。人生变成了只有一条道儿,很容易把自己逼上绝路。


教育孩子只看重学习,会使孩子身心成长出现问题,同样是家庭教育中家长们还存在一种的误区——不约束、不责罚孩子。要知道没有批评的教育,是不负责任的教育。



“鼓励孩子是对的,批评孩子同样也是对的。"孙云晓对记者说。有专家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不善于表扬和鼓励孩子,这使很多孩子缺乏自信,于是有不少教育专家呼呼,要告诉孩子你真棒!


但是,现在又出现了另一种极端:孩子说不得了。


小培老师介绍了这样一件事:一名女生没有完成作业,她的班主任简单地批评了几句,没想到中午这名女生就从学校“出走”了,下午班主任和学校领导着家长四处找。


“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市里的孩子在家里很少挨批评,只要一点不顺心就受不了,他们太脆弱了。”小培老师说。


据了解,很多家长不仅自己在家里很少批评孩子,孩子在学校里受到批评也不答应。小培老师介绍,家长们经常因为孩子在学校里挨了批评找到学校,而且这些家长根本不问孩子到底有什么问题,只是和老师理论为什么欺负孩子。



越是这样,孩子们越是听不得批评。其实这样并不利于孩子的成长,老师们不再敢“尽心尽力”地教育孩子了。


家长要学会向孩子说“不”,孙云晓指出,没有挫折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孩子没有经历挫折“会变得脆弱异常”,因此,要让孩子的生活中有禁区,他们犯了错误要受到罚,要让孩子懂得有些规则是无法动摇的,有些过失是要自己承担后果的。


没有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没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很多家长在望子成龙的同时又恨铁不成钢。其实,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就是父母的不当数育造成的。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问题出在孩子身上,但“病根”很可能就出在父母身上。


请输入标题     bcdef

-作者-

卢勤,高级编辑,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首席教育专家、原总编辑,著名的“知心姐姐”。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朗读者-

熊忠雄,清华大学附属小学语文老师、班主任、教研员。


编辑制作:乔敏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本文原标题为《家庭教育误区一:只抓学习》,选自卢勤的《写给世纪父母》,译林出版社2013年版。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伴读|放孩子出去,到外面的世界走一走

伴读|留点面子,孩子最怕失去尊严

伴读|学会选择,才能把握自己的命运

伴读|沟通奥妙:沉默有时胜过千言万语

伴读|父母要教给女孩保护自己的能力


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参与话题讨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