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戴家干:高考制度的改革,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7-12-18 中国网教育频道

编者按

新一轮高考改革正在进行,

浙江、上海的高考改革试点正在逐步扩大,

未来高考改革将通向何方?

 

第六届中国教育家年会的开幕式中,

我们很荣幸请到了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戴家干先生

为我们解读新一轮高考改革进程

与人才培养之间的关系,

希望能带来一些启发。



讲者: 戴家干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

教育部考试中心原主任


本文整理自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12月11日举办的“一带一路——教育的新机遇”2017中国教育家年会戴家干所作主题报告《新高考改革与未来人才战略》。


过去上大学难,

现在是上不了大学难


我国是实行统一考试历史最为悠久的国家之一,有1300多年的历史。从隋唐到光绪下奏折废除科举;50年代解放初期各个大学自主招生;1952年院系调整之后,从部分省,部分区域联考,到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全国大学实行国家统一招生考试。1966年文革开始废除高考,文革期间1972年提出十六字方针大学招生方案。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高考制度是随着社会变革而变革的,考运反映国运,包括我们这次高考的新一轮改革。

 

考试制度的改革将影响社会进步和发展,是社会改革发展的一个侧面。新一轮高考制度改革,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适应社会变革发展,更好地、更有规律地、更科学地选拔培养人才。

 

前几天,中央四套每天晚上八点,用四天时间播送了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拨乱反正,提出恢复高考的国家记忆。1977年提出“恢复高考”,说句实实在在的话,是很不容易的。建国以来,1977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招生工作会可以说是开得次数最多的,一年开了两次,开的时间也是最长的,开了四十多天。


重要问题是对“两个凡是”的认识,小平同志提出恢复高考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禁锢。因此,高考制度的改革任何时候都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次新一轮高考改革是在原有的高考制度基础上的补充、完善、继承、发展、改革,坚持国家统一考试这个制度不变。2007年考试中心和《中国青年报》做了一个“恢复高考30年”的一个大型调研,94.7%的人赞成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92%的人对现有的高考制度提出需要改革。

 

40年来,我们国家的大学(含高职、高专)从原先的598所增长到了现如今的3000多所;在校学生从85.6万增加到2600多万;报考人数从1977年的560万到现在的900多万;录取率从不足4%发展到现在的80%以上,今年江苏录取率更是达到了92.1%。现在不像过去,过去上大学难,现在是上不了大学难。

 

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阶段。2020年发展纲要对高等教育的要求是毛入学率达到40%,而今年的毛入学率已经达到43%,我们已经提前达到了这个目标,到2020年我们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能够达到50%以上,进入高等教育普及阶段。


▲戴家干在2017中国教育家年会现场作主题报告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普及

面临诸多挑战


高等教育正在从大众走向普及,同时,我们也面临很多机遇和挑战。现在孩子们上大学容易,不毕业难,这就是我们目前高等院校的现状。世界所有的名牌大学,淘汰率大体都在两位数左右。我们的高等教育面临着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

 

大学生就业情况,也成为一个问题。1990年到2010年,一个大学生可以在两个岗位之间进行挑选,但是到现在的情况已经变成了多个大学生共同竞争一个岗位,而且这种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大学面临改革转型,要从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转型、以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转型、以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模式转型。

 

40年来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位列世界第二,同年我们国家超过美国成为制造业大国。这说明了我们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了工业化时代,我们用了60多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300多年的历史,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制度可以超越,经济总量可以超越,但有些过程我们是要了解、研究、学习、借鉴,如果不了解我们就不知道这些体制、机制、制度、规定、法律是如何制定的。特别是现代教育的产生过程,到底现代教育要干什么,就这一点来说,我们还是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认识有些差距。

 

工业革命为什么能产生于英国?因为英国是现代教育最早的发源地,工业社会将少数人受教育衍化成学校,让大多数人在学校受教育。学校成为传授知识、学习技能的场所,为社会培养大批的人才。


360多年前一些有识之士创立的“新市民学院”对传统的教育提出了挑战。他们提出,教育要让人认识自己、发展自己、超越自己,为国家、为世界、为人类做出贡献的理念。这就是哈佛大学前身的座右铭。这正是我们需要借鉴的。要相信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在弯道超车,超过他们成为教育强国。



▲2017中国教育家年会现场,戴家干正在发表题为《新高考改革与未来人才战略》的演讲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

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认为教育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强调国家意识和国家价值。集中体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一带一路。我们要谋全局,要在这个大局下来考虑,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都要在国家意识下进行。

 

任何国家都有国家意识、国家价值,美国人的国家意识在特朗普嘴里已经表达得十分明确,就是美国第一,美国优先。美国的孩子们对这两点特别认同,所以走到哪儿都要肩负世界的责任感。


第二,强调教育优先,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最终目标是打造软实力,建立新型的人力资源强国。


第三,教育是面向未来。实现未来教育、未来学校。


第四,教育质量提高是实现两个梦的结合。教育质量提升体现在中国梦和个人梦这两个梦的结合上,没有这两个梦的结合是不完整的。


第五,教师要有爱心、真心、诚心,拉着孩子们的手传播爱,教师要做中国梦之队的助梦人。教师是什么?教师就是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发展自己。

 

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建设人力资源的强国,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


但如果没有个人梦想,没有个人的美好生活,是无法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的基本矛盾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发展不均衡和不充分的矛盾。所以光有中国梦,没有个人梦也是不行的,新时代教育很大程度上就是要解决这样的问题。



▲与会者聚精会神地聆听演讲

基础教育面临观念的转型


第一,一定是以人为本。人才是一棵大树,树尖上是人才,树底,树两侧也是人才。我们以前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在大众化时代既要关注精英教育,更要树立以人为本,人人成才,人尽其才的理念。

 

第二,课程改革。这次新一轮的高考课程改革,从116个必修学分下降到88个学分,增加到56个必修学分。这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第三,教师。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要如何适应新时代,如何做?需要学会思考。

 

第四,校园文化。文化不仅仅是校风、教风、学风,更主要的是一个学校的特色,一流的学校没有标准,但是一流的学校必须有特色,没有特色学校成不了一流的学校。


讲者 | 戴家干

编辑 | 江玉婷

排版 |  周继凤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周满生:在互联网+全民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独家 | 中国网发布2017年中国教育年度数字!

独家 | 褚宏启:教育改革要用减法和除法,只有有所不为才能大有所为!

独家 | 教育的主题正发生变化,近千名教育人共话国际教育的中国品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