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一代中师生撑起中小学教育的半边天空!如今他们过得好吗?
编者按
中师毕业的老师,
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半个天空!
上个月,笔者参加了一个同学聚会。大家都有一段共同的学习经历,现在多从事一种共同的职业——中小学教师。而促成大家终生从事教师职业的就是那一段学习经历——读“中师”。
20多年前,大家初中毕业,考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毕业后,大多数人回到了家乡的中小学校当教师,转眼已过二十多年。
岁月在脸上留痕,心已苍老许多。
曾经是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如今,大家都已年届不惑,有同学的孩子已结婚,多数人的孩子已上大学,上高中,大家的话题就是工作、工资,孩子、家庭。
大家很少想过,自己那一段学习经历,曾是一件国家大事!
大约从1983年开始,为了缓解农村小学师资严重不足的压力,国家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从初中毕业生中招收学生就读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毕业后到城乡小学任教的招生政策。这一政策执行至1999年。
谢新茂老师曾经是一位中等师范学校的老师,从1983年开始,就一直在一所中师学校任教,一直到2002年最后一届中师毕业生离校后,才调到另一所学校。他亲身经历了中师教育政策的实施及废止的全过程。
他曾在文章中说:
在十六七年的时间内,全国近400万学习成绩优异的初中毕业生,涌进了中等师范学校并不算高的门槛,然后犹如一把把蒲公英的种子,被撒在祖国或肥沃或贫瘠的土地上。他们中的绝大部分,从毕业开始,就一直坚守在偏僻、荒凉的乡村中小学,成了中国当代教育最坚固的基石。
他们以出类拔萃的优异素质选择上中师,除了为了解决一张饭票,也为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
首批初中上中师的学生在1986年毕业,自此之后,每一届毕业生中的大多数被分配到了广大的农村中小学教书,成了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
中国教育的发展,尤其是乡村教育的发展,他们功不可没。说他们是中国乡村教育的基石,一点也不为过。
其实,对他们自身来说,除了从事中小学教育,以他们过硬的素质,仍可以有更广阔的发挥空间。
他们在经过师范专业的养成教育和教师岗位的历练之后,一个个在业务能力上出类拔萃。在这样的矛盾和焦虑中,他们艰难前行,为国家中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才华,把自己变成一支蜡烛,照亮着一批又一批学生的内心。
这批人加入到基础教育行列,确实是中国基础教育的大幸。1999年后,全国陆续取消了中师教育,中小学师资面临着青黄不接的局面。许多愿意从事中小学教育工作的年轻人,与这批中师生比又有较大的差距,令人头疼。
而对他们个人的前途来说,他们甘愿成为垫在金字塔最底层的铺路石。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要向他们之中仍然在从事中小学教育事业的人,致以崇高的敬礼!
谢老师的这篇文章,笔者曾经多次阅读,多次选用,每一次阅读,都有不可名状的感动。谢老师从中师生老师的角度,给这个群体最大的宽慰与理解。
同样,还有一位中师学校老师,周碧华老师,在他的文章《中师生,中国腾飞的“垫脚石”》,讲述自己那一段执教湖南桃源师范的经历,通过担任一届中师生班主任的感知,谈了对中师生最真实的认识和评价:
因为,他们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当年大学录取率还十分低下的时代,考取中师的意义不亚于当今考取研究生;在当年城乡差别十分明显的情况下,考取中师的农村孩子意味着从此跳出了“农门”。
我至今认为,录取初中毕业生中成绩最好的学生读中师,是一种国家战略,是为了一代一代的中国孩子接受到更好的教育。
18岁,刚成年的年龄,中师生便被分配到各乡村小学,有的甚至到了偏远山村,一人一校,几十元的微薄工资,有时还不能按月发放。
中师生毕业季,传来了初中同学考上重点大学的消息,而三年前这些同学都甚至不如自己成绩好,这样的命运反差,曾深深地剌激过每一个中师毕业生——他们毕竟只有18岁,正是做梦的年龄,但梦提前终结,他们只能弯下腰去,做一块垫脚石。
毕业4年后,又传来初中同学某某大学毕业分配到某大城市某大机关的消息,而自己,正在教室里当孩子王……
从考取中师到毕业分配后若干年,中师生历经数个心理煎熬期。
如今,中国已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许多80后已成为国家重点项目的科研主力,他们当然感恩于大学教授的教导,可是否记得当年的小学老师?
正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让你们接受了良好的基础教育;你们是否知道,你们当年的小学老师,本该也是科学家、音乐家、教授呀!
我在中师工作八学年一学期,我深深知道,全国的中师生特别是上世纪80-90年代的中师生,都有着相同的特殊心路历程:他们优秀,却走了一条平凡而清贫的道路。
因此,我们应向一代中师生致敬,没有他们的奉献与牺牲,就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没有扎实的基础教育,又怎有人才辈出?没有人才,祖国又怎能腾飞?
两位师长,在他们文章的最后,都表达了同一个态度:敬礼,一代中师生!
作为一名曾经的中师生,读了二位师长的文章,感到无名的惭愧,只是时代给了我们一次机会,被我们侥幸地抓住,曾经无限的荣光已不在,经岁月洗礼,大家的心态还不错。
我们是河南东部一所师范的91级学生,入学时全班有48名学生。三年中,有两名学生留级,一名学生被开除,毕业时,有49名学生。
毕业后,1名同学考入师范学院,成为真正的大学生,然后进入高校教书。2名同学转行到行政机关,成为公务员,现在成为部门领导,3名同学回乡教书后考上研究生,留在城市,进入高校教书或行政机关。其余的40多名同学,全都回到自己的家乡学校,多年来,一直工作在中小学校。
除去那几名同学,用自己的方式,离开了中小学校,离开了中国教育广阔的第一战场。其余40多名同学,二十多年来,一直拥有同一个身份:中小学校教师。
现实依然是鲜活的,工作在中小学校,特别是乡村中小学校,大家没有能成名成家,发财致富,位高权重的机会,但是,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不断地奋斗,来修炼自己的人生。
有认真从教者,安贫乐道,每月拿着不高的工资,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教好书,育好子,或得以认可被重用,成为校长,教育名师,或恬淡虚无过生活,知足人生,多得学生爱戴。
但是,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当年的中师学校的一届届毕业生,是当下中小学讲台上的主力。不论工作成绩或大或小,中师毕业的老师,撑起了当下中小学教育的半个天空!
来源 | 小桔灯
实习编辑 | 吕梦桐
责任编辑 | 周继凤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独家 | 储朝晖:招考分离是高考改革必须走的台阶,否则落后不可避免
独家|杭州二中原校长叶翠微:新高考是“立交桥设计”,不能仅靠博弈玩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