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冯恩洪:读书不能支撑起基本人生,这样的教育能够托起强国教育吗?

2018-01-17 中国网教育频道

编者按

我们很多时候

把学生当作了手段,

而不把学生当作我们的目的。

我们应该以学生为本,

培养学生能动学习、协同学习、深度学习的能力。

准确把握问题的植入与引领、

大力推动组织合作,

创造中国教育奇迹。



讲者 | 冯恩洪  知名教育专家

曾任上海建平中学校长


本文根据冯恩洪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中国教育明德论坛演讲《走进课堂革命,聚焦教学设计——十九大后深化教育改革的思考》整理



西南联大3807名毕业生当中,

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8位两弹元勋,174位两院院士,

100多位文学大师。


前不久,是西南联合大学建校80周年纪念日。西南联大3807名毕业生当中,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元勋,174位两院院士,100多位文学大师。西南联大学子8000,为什么毕业生才3807人呢?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的时候,西南联大学子投笔从戎,美国对日宣战、珍珠港事件之后,中国军队极需英语翻译,西南联大400学子走上战场。


1944年,日军占领缅甸,滇缅公路后方唯一补给线被切断,包括当时西南联大梅校长的儿子和女儿,1100名学工程、学外语的学生走上滇缅战争,这是什么?这是责任,这是担当。今天会议的主题是“教育领军人物的责任和担当”,我想80年前的西南联大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


西南联大师生合影


他读的书

不能让他支撑起基本人生,

这样的教育能够托起强国教育吗?



11月份我参加了两次精准扶贫,第一次在贵州,是双方父母都已经离去、家里只有8岁和5岁的两个孩子的四口之家。


男主人公是出生在1974年,读过小学初中,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为什么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他,现在却变成国家级精准扶贫对象呢?


他读的书不能让他支撑起基本人生,这样的教育能够托起强国教育吗?我在四川遇到了同样的一幕,让我思考了一个问题:如果精准扶贫的六千万人口,很大比例是受过义务教育的,那么教育的价值观,该不该重新认识?


课堂革命,革谁的命,

对象是谁?


2个20年,病入膏肓的美国

诞生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涌现了197位军事型的亿万富翁,

我们在哪里?


北大出版社出版的《教育社会学》当中提到一个观点,教育有两个目的,第一是眼前目的,第二是长远目的。眼前目的帮助学生升入高一级的优质学校,长远目的帮助学生获得社会职业,并取得职业成就。重视眼前目的而忽略长远目的,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1979年,当中国改革开放揭开新的一页时,中国教育代表团出访美国,回来以后写了三万字关于美国教育的考察报告,主题是“美国教育已经病入膏肓,20年以后美国在教育和科技上将不再是中国的对手”。


多么希望这是一个现实,但1979年到现在,不是一个20年,是2个20年,病入膏肓的美国诞生了4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涌现了197位军事型的亿万富翁,我们在哪里?


我们的课堂革命

如果放到国际视野下,

有三个问题需要整体的反思


我们的课堂革命如果放到国际视野下,有三个问题需要整体的反思。


第一,我们过分强调了纪律和管制的作用,忽视了自由和权利的价值;第二,过分强调了整齐和划一,忽视了个性张扬的力量;第三,过分强调了知识的积累,忽视了创新能力的作用。


今年9月陈宝生同志在《人民日报》撰写的长文:“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课堂革命和课堂改良,是根本不同的。课堂革命,革谁的命,对象是谁,这是值得基础教育界思考的。



9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型教学关系。


教书和用书教是两个根本性的颠覆,一个是书本中心,一个是学生发展为本。十九大报告上,总书记提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的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学习从6岁到18岁,基本都是个体学习,能不能走近协同学习?


要掀起课堂革命,投身课堂革命,是不是要处理好纪律管制和自由权力的关系?是不是要处理好整齐划一和个性张扬的关系?该不该处理好知识积累和创新能力?我们还要再认识。



因此,我们需要结束被动学习,走进能动学习。结束个体学习,走进协同学习;结束表层学习,走进深度学习。课堂上,学生的思考力在发展,学生的判断力在发展,学生的表达力在发展,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提升思维能力、选择能力、表达能力,这叫能动学习。


学习从6岁到18岁,基本都是个体学习,能不能走近协同学习?新加坡2015年人均GDP超过美国人均GDP14000美金,新加坡认为学会合作是走向21世纪的立国之本。政治家眼中的立国之本,在教育界该不该变成教学之术呢?新加坡需要学会合作,我们就不需要走近协同学习吗?


作为老师,学生提不出问题的时候,应善于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生分享问题;在同一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时候,老师要有能力深化问题,这是一个老师在合作课堂里的三种能力。


当孩子开始有发现问题的能力,

民族的创新力,就开始提升了


上好一节课需要想通大道理,上好一节课需要做好小事情。一节课怎么上是由三个要素组成的:问题、合适、合作。上一节好课的三个维度是教材、学情、时代。我们重视了一个维度,教材和内容的维度,从而忽略了学情维度和时代维度,这是普遍缺失的维度。



我在贵阳,听一节初三《傅雷家书》,听课的时候我问了一个问题:农耕经济时代教傅雷家书,工业经济时代教傅雷家书,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傅雷家书,一样还是不一样?我的回答是有同有异。同,内容同;异,时代对学《傅雷家书》的人要求不同。


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出现“跨界”这个词?为什么STEAM课程火于一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教《傅雷家书》,要抓住合适的问题诱发合作需要,组织合作进程,享受合作成果,才能养成合作的习惯。农耕经济时代可以讲,今天带着问题看书能解决的不能讲,合作能解决的也别讲。聚焦教学设计,能够极大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提高教学质量,在这点上,我们不应该掉以轻心。


当三个维度决定着一节课的时候,

我们该怎么做?

当三个维度决定着一节课怎么上的时候,我们的操作系统应该怎么做?一个新的东西应该怎么实施?要解决几个问题?


教育手段在中国就是四个:熏陶、课程、训练和评价。任何一个新的变革,都要考虑如何通过这四个教育通道实施下去。因此,我们在课堂里该不该植入三个要素呢?



第一个要素,植入问题。一个老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因此,老师要把问题引导出来。第二,面对诸多问题,老师要引导学生发现有价值的问题。第三,抓住核心有价值的问题,老师组织学生合作探究,从有疑走向无疑。有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民族创新变革能力就会显著提升。


人的发展是在最近发展区中实现的,不同的学校教学的知识点是相同的,这叫国标;不同的学校教学的合适点是因校而异的,这是校标。我们都注意了国标,却忽略了合适点。


因此一个课堂能不能植入问题?

能不能植入合适?

能不能靠组织合作呢?

这三个要素注入就会创造教育的奇迹。


我去年收到一条短信很有趣:你叫冯恩洪,我叫冯恩山,三个字的名字,两字相同概率是很低的;你出生在天津,我也是天津人;你是搞教育的,我是管教育的,你的教育搞得风生水起,我的教育办得焦头烂额。


面对兄弟的困境,有道德良知的兄长不会置之不理。我收到这条短信后,马上回复“请问您是?”这个问题直接决定了我在他心目当中有没有道德良知,把其他事情都往后排。


我接到短信后第46小时空降天津滨海机场,我要求把新高三594名学生的单科成绩,一门数学一门英语,从第一名到第594名,分数自高而低排列。第二,我要求他把学生均分成五段,每20%是一段。第三步,我要求他给我算出每一段的平均分。四个半小时以后,教导处完成了从来没有的分析,但是这个分析大有益处。



第一段,学校前20%高三的数学平均分是118分;第五段,最后20%平均分是41分。118分的最近发展区是135分,41分的最近发展区是70分,因此第五段和第一段的学生最近发展区不是同一个。


根据我们好课堂的管理,41分的同学上升到70分,用4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他的重头在夯实初中数学的基础,但是两年过去了,怎么进校40分,两年以后只变成41分?


这就是给有差异的学生无差别的教育,只有知识点却不控制合适点的结果。第五段学生是能够实现发展的,只是由于管理的错误被耽误了。



还有什么事比改变课堂

更能造福人生?


2010-2012这三年,受云南省教育厅聘请,担任云南省千校教育现代化工程首席专家。2011-2014年,重庆市教委主任提出要第三方评估义务教育率,25位专家带领50位专家,历时三年对100所薄弱学校进行帮助,这引起我的高度关注。


所以那天他们到镇上的农村中学评估时,我也跟他们一起走进课堂。那天是初二的语文课,人教版的教材《幸福在哪里》。老师问:各位同学,我们找到幸福在哪里了吗?


第三个女同学的发言让我眼泪夺眶而出,“我一岁的时候妈妈离家出走,七岁的时候父亲碾死在车轮之下,我和爷爷相依为命到13岁,没有想到我接到初中分班通知两个小时以后,爷爷撒手人寰,我是重庆‘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孤儿。按照常理,孤儿离幸福最远,我没有想到改革的课堂充满了欢声笑语,对我这个重庆孤儿来说,幸福离我并不遥远,幸福就在我身边,不,幸福就在课堂里。”


这是我在中华大地上12年听的4893节课中,唯一的一节一个学生的发言让能我眼泪夺眶而出的课。还有什么事比改变课堂更能造福人生?



好的课堂,要控制五个合适


这样的变革怎么实现?今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课堂周刊发表了我的一篇长文,题目《回到原点,问道方圆》,回到原点,回到教育的初衷,回到教育的最初出发点。问道方圆,方圆是天地,我向天地之间求教,一节课应该怎么上。在我们好课堂的操作当中,是控制五个合适。


第一、课前准备要合适。


我们的课前准备会提出三点要求:二次备课走进合适、集体智慧实现合适、精准实现85%的有效教学率保证合适。


1、二次备课


二次备课和一次备课是老师的导学或者老师的任务下达以后,学生预习反馈的结果。根据反馈,一次备课备教材,二次备课备教学设计,这是设计来自学生的真问题的最佳解决途径。


所以我们需要二次备课,在大数据平台上,只要老师用智能手机,只要学生有一张答题卡,根本不需要加重老师的负担。


2、集体智慧


集体智慧实现合适包括内容和方法的合适。我们的标准是“减半”,不是简单的简、办事的办,是加减的减、事半功倍的半。也就是说中国教师上岗标准是国际社会教师的职业标准的一半,国际社会教师标准需掌握两门以上语言,同时任教两种以上学科的时候,就有资格获得教师资格证。


用我们的 “减半”托起强国教育,我们底气是不足的。因此美国不强调合作,英国不强调合作,台湾不强调合作,香港不强调合作,我们的起点低,我们心比天高,我们要建设教育强国,我们一定要用集体智慧实现合适。


3、控制有效教学率,精准实现合适


北川中学地震重灾区的有效教学率当场检测为97.5%,不合适,应提升教学难度。另外一个高二班级,有效教学率为56%,不合适,应降低教学难度。85%听懂产生的是自信,15%模糊产生的是需求。



第二、教学内容的合适


给学生以伸出手来够不到,跳起来能抓得到的目标,不要教书而要用书教。


第三、教学方法的合适


当新加坡把学会合作定位强国之本的时候,中国至少不应该再把它理解为教学之素了。


第四,评价合适


我们目前使用的都是绝对评价,既要使用绝对评价更要使用发展性评价,让每一个有差异的学生都离开原起点就叫发展。


第五,是管理合适


基于分数的管理是终端管理,基于学生进入教学过程、情绪状态的管理是积极管理。我能够听懂,要是85%听懂,我还需要继续努力,有15%的模糊存在,这就是我们控制精准的重要原因。在课外,就能够有效地保证内容合适,方法合适。


对于义务教育来说,更有价值的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只有想通大道理,才能做好小事情,才能真正实现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走进中国好课堂,需要想通大道理,做好小事情。你们让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我们让课堂充满欢声和笑语,我们一起努力,托起中国教育的明天!




讲者 | 冯恩洪

编辑 | 吕梦桐

排版 | 邓闽娇

责任编辑 |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原创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由教师高铁抵门被罚停职联想到的,教师该成为道德模范么?

独家 | 战战兢兢做教育,到底为了什么?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直击现代教育弊病!

独家 | 信息技术时代来了,教师要失业?李志民:别高估也别低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独家 | 熊丙奇揭秘新高考改革到底改什么?你想了解的,都在这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