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 | 战战兢兢做教育,到底为了什么?香港大学前副校长直击现代教育弊病!
编者按
下一代必须是坚强的一代,
要生存,要适应,还要成功,
还要领导,他们要来改变这个世界,
他们需要负起责任。
战战兢兢的为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简单的答案就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为了学生的明天,
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习。
我们不断地在追索,到底学生的明天是怎么样的?
讲者:程介明 香港大学榮休教授,曾任香港大学副校长
我们到底要教育孩子们什么?
科技蓬勃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物联网、云计算、社会网络等等正在兴起,教育的渠道变了,人类的沟通方式也变了。因此,学校跟教师的角色一定会变。
我觉得科技的使用跟教学法是有关系的。假如用的是陈旧的教学法,科技很可能就会把旧的东西固化。科技,可以做好事,也可以做坏事;可以用原子能发电,也可以产生原子弹。
知识的获取将会是随时、随地、免费;酒店、饭店、银行、图书馆、教师都会消亡。但很多人认为机器将会代替教师,学校将会消亡,这点我不敢苟同。
因为他把一些东西混淆了,数据、信息、知识跟智慧不是一回事,科技能传递信息,不等于学生就能获得知识,更加不等于智慧。我们中国人就把考试、教育、学习、学业当做一回事了,其实是不一样的。我从来不觉得讲一讲就能改变学生的行为,教育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
社会变了,科技并不是最根本的变化
香港60年代末开始有电视,大家很惊慌,电视里面有好东西、坏东西,所以电视一定会把孩子弄变成坏孩子。一路发展下来,这只是有了新的科技而已,但是社会的根本变化不是科技变化。社会不再是我们熟悉的社会,而且是还在不断变化,而且越变越快。
我举个例子,我有个朋友1971年电机工程毕业,后进了政府的机电署,一直做得非常好,步步高升,到了55岁退休,现在安享晚年,从一而终。他是20世纪最典型的职业流程,工业社会最典型的职业流程,拿到了学历以后,一技傍身,一纸学历,一劳永逸,一帆风顺,从一而终,有一字的成语好像都能够适合。
现在不一样了,现在转工转行非常厉害,前一个星期在莫斯科听到一个澳大利亚的研究,推算一个普通的澳大利亚的青年,大概要经历15份工作,就是要换14次工作。2016年英国的推算是13份工作,美国劳工部推算是10.4份工作。
现在大学毕业生对口就业的情况越来越少,工程师一定是念工程的,但念工程的不一定成为工程师。就香港来说,除了医科之外,其他专业都失守了。
大概在15年以前,哥伦比亚大学传媒学生,有一门主修课程只有30%跟传媒有关系,当时教务委员会不通过,说只有30%与传媒有关的课怎么能叫主修课?当时院长说,假如我们的毕业生只懂得传媒的知识,谁会来聘用他?
失业待业现在已经是家常便饭。学历与收入、工资与年资、资历与上升,聘用与保障已经没有必然的联系。我开始觉得教育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已经无法应用。现在机构变小了、变扁了、变松了、脆弱了、不稳定了、不展开了。明细分工、科层结构、金字塔型的巨型结构越来越少了,中层管理基本上没有了。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机构会变小,是不是也是临时的呢?现在的生产,不是为了满足需要,是要制造欲望。现在讲少量多款,生产大量同样的产品没人要,就一定卖不出去。
世界变了,20世纪的人
怎么教21世纪的人?
安居、乐业、稳定、保障,这大概是我们20世纪的人的期望,现在的年轻人要突破、挣脱、释放、自由,这是不一样的事业观、成功感和幸福观。世界变了,20世纪的人怎么教21世纪的人?我没有一个很好的答案,这不是在散播悲观的情绪,但我觉得一定要回答这个问题。
现在的变化是根本的,是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时代的变化相当于从农业社会进入到工业社会。农业社会人绑在自然界和土地上,工业社会人解放出来,进入了行业,进入了机构,现在行业跟机构都松散了,人好像变成更加自由了,但人却更加没有保障。因此我们的下一代就一定要比我们更加坚强,因为他们没有了机构的保护,也没有了自然界的滋润。
因此,我们说以人为本,是具有时代的意义的。一个国家怎么会强呢?就是人民强,人才跟人是不完全一样的概念。怎样释放年轻人的潜能,充实他们的学习能力,增强他们知识以外的素养。我们说的不光是科技,还有全社会的变化,但这是我们假设这个社会是平稳发展,是和平的。
现在世界乱了,气候、人为的意外,不断发现新的、旧的传染病,难以预测的经济危机,很多社会不安因素、战争、难民、贪污、丑闻、恐怖袭击、造假。我们都没想到民主过程会有这样不意的结果(例如特朗普、脱欧)。
我们试想这样的现状是不是几年里就会变好了?几年里就没有恐怖袭击了?几年以后就不会再有战争了?好像不是这样,这是乱世,有人说甚至是末世。这些问题在未来二十年、三十年里面看不出会有回转的可能,而我们现在教的学生他们将生活在这样的世界里。
当然目前在中国我们没有这样的感觉,中国现在也许是全世界最稳定的地方。但全球化以后,它总会或者因为出国工作,或者是其他因素遇到这些问题。我们的下一代必须是坚强的一代,要生存,要适应,还要成功,还要领导,还要他来改变这个世界,需要他们负起责任。
我们需要的是教育改革,而不是改善
我们的教育有没有为我们下一代做这种准备呢?有没有准备让下一代来改变现在这种乱世呢?因此很多人就反思这些,在技术、能力、知识以外的内容。
最近我替一个美国组织做了一个研究,韩国、日本、台湾、香港、新加坡,他们在最近这15年里面都有非常彻底的教育改革。所谓改革,不是把教育现在做的做好一些,做多一些,这个叫改善,不叫改革。现在我们需要的是不一样的教育,社会不一样了,而我们的教育基本上还是工业社会最高顶峰时候产生的。
美国有个很出名的概念叫“21世纪能力”,到了新加坡就觉得能力这个说法不适合亚洲,因为在美国的能力,就是指能够训练出来,并能够在工作上表现出来。新加坡跟美国不一样,美国是把在工作上面表现出来的东西作为指标和框架,新加坡是把人作为框架,首先要是自信的人,自觉的学习者,主动的贡献者,有心的公民,然后再看这个人需要有怎么样的能力。
日本最近这二十年经常用这个框架反复在加强,叫“热爱生活”,自杀、欺凌、宅男都是不爱生命的。台湾是用“素养”这个字,我参加过他们的讨论,用素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跟能力完全不一样,他觉得美国人讲的能力是要在工作里面表现出来的才算,但是我们中国人的教育是要培养内涵,内涵是内在的素质,这符合中华文化。
香港最近有倡议(教育2.1),提出教育的目标应该是人的素质,分为四个层次,一个是学养;第二个是修养,工作中对人的时候表现出来;第三个是品质,一个人是不是勇敢,是否敢于承担,是不是怕风险,坚不坚持原则等等;最后还有价值,价值是最重要的,没有价值观,没有对错、好坏、美丑,不算是教育。即使有了前面三项,还可以说是坏蛋。
学养主要是在课程里面,正规的课程,修养跟品质不是每堂课教得好就能有的,是需要经历和磨炼,没有经历就不知道责任感,礼貌,尊重他人等等。价值的养成,主要是家庭的熏陶、学校的风气、教师的身教、学校校长班主任如何处理问题,都会对学生造成影响。不过,需要说明,现在孩子的成长,媒体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习
我觉得教育的核心业务是学习,我们对学习没有认识,又怎么去研究教育政策呢?
因此我就去看看所谓的“学习科学”。它最核心的教育学科有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等等,这其实都是借来的,教育学没有一个本身的科学,但我觉得研究学习就应该是教育的核心学科。
我是研究政策的,我认为我的责任是把它转换为普通的校长、老师能用得上的东西。美国有上千个科学家在研究学习,但是他们的研究结论没有应用于课堂教学,因为美国没有教研的体系。相反我国的教研体系非常完整,但是教研如果没有科学基础作为支撑,很多宝贵的经验就不能持久推广。
学习科学,最基本一条:人脑是可塑的,是人的活动在塑造人脑。人脑的发展,实际上是在不断的活动里慢慢地在锻炼、塑造人脑。下面是我个人总结出来的几条简单的学习科学的原理。
第一、学习是认识世界的过程。学习是人类对外部世界赋予意义的过程,婴儿出生,听到各式各样的声音,看到各式各样的东西,没有意义。它在跟外界不断的交往当中慢慢地知道,这是人的声音,这是妈妈的声音,这是妈妈开心时候的声音,这是妈妈不高兴的声音,这就是他学习的过程。
第二、学习是一个建构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液体,学习也不是一个输送的过程。
这就意味着学生必须成为主动学习者,学习就像吃东西,不能代替学生吃,也不能把吃的给学生了,就当做他已经吃了。每个人脑不一样,各有差异,因人而异,所谓个人化、个别化,这是有根据的,不是理想,或者哲学。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第三、学习的关键,是经历。世纪明德有一句话是“最好的课堂在路上”,我们给他什么经历,他就有什么知识,不给他经历,他就没有这个知识。现在我们大多数的学生,他的经历就是坐着听、写、考,很多人经历了英文的阅读跟考试,但是没有经历过使用英文,所以他就不会用英文,经历不一样就不一样。
多元的经历很重要,目前学生的经历太少。我们现在两个大洲,一个大洲是现实的世界,是多元而灿烂的,另一个大洲是个人,个人也是多元而灿烂的,偏偏这两个当中有一条独木桥,就是教育。通过的途径就是几门科目,考试大纲、课程大纲。现在有很多地方,不仅是大学生,甚至连中学生都需要真正的社会经历,真正参加到社会。
第四、经历与应用是交叉、同时发生的。应用,以前西方的概念就是先理解了才能应用,没有理解的应用叫没有意义的重复。现在都知道,理解是在实践之中达到的,或者说,没有实践,就谈不上真正的理解。
以前以为,背诵,一律是“死记硬背”。其实很多学习,都是从熟练开始的——音乐的练习曲、体育的基本功、以至于背乘法表、背唐诗。
咱们的问题是,不光要学生背,还要考试。重复不仅是手段,甚至变成了目的,那才叫死记硬背。
我认为需要熟练,能做到不加假思索的熟练,就可以举一反三,有了举一反三的过程就能领会到其中的精髓,然后才谈得上创造创新。
美国有一个做多元智能的教育学家听说中国的美术非常厉害,1988年来中国,来了以后很失望,因为培训过程没有想象中的精彩,整天都是画梅、竹、兰、菊。其实,做不到熟练就没有所谓的肌肉性记忆,更谈不上去顺畅运作,没有运作就没有使用,没有理解。
现在全世界评估,基本上都是评估学生“懂得什么”,其实应该评估他“能做什么”,这是最大的变化。是通过使用考他们的理解。
第五、人类学习是群体学习,这是有科学根据的。尽量创造群体学习的机会,但我们的教育不太讲究群体合作,现在逐渐增加了,但考试还是考个别个人的。考试的时候群体合作就是作弊。
对于学习的认识,会引起一些变化。这里举一个例子。港大的图书馆,学生每人可以借180本书,教师400本。因为看电子书很方便,现在进港大图书馆的人越来越少了,看书的习惯可变了。
我们的图书馆原来是五层,有两层现在变成学习馆了。另外新校舍的设计,就包括一个大型的学习馆,可以容纳2000人。学习馆里没有书,就是学生围在一起讨论,能吃东西,能睡觉。里面有各式各样的家具,他们平时学习、作业都是集体进行。
香港有一个现代化的佛寺,叫慈山寺,里面有一句话对我很有触动:
一念动,一缘生。
没有一个理念的开始,
就不会发生。
讲者 | 程介明
编辑 | 江玉婷
排版 | 谷舒晨
责任编辑 | 周继凤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原创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整理自程介明在第十六届全国基础教育学习论坛暨2017中国教育论坛的演讲。
小编推荐
独家 | 信息技术时代来了,教师要失业?李志民:别高估也别低估技术对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