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独家 | 文化传承、审辩、创新……21世纪的学生必须具备这几大素养!

2018-04-02 中国网教育频道

编者按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

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

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

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这是近十几年来,

核心素养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的重要原因。

它甚至成为许多国家或地区制定教育政策、

开展教育改革的基础。

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不同的国家,

不同的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论。

近日,北师大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

小编带您一起去看看!



我们还要多久才能制造出

世界领先的生产线?


在一家中国企业的现代化生产车间里,曾发生过管理者与参观者的这样一段对话。


管理者:我们引进了世界最好的生产线,生产全世界人见人爱的产品,占领全球60%的市场……


参观者:这些生产线我们自己能生产吗?我们还要多久才能制造出世界领先的生产线?


这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举出的一个例子,引人深思。


还有这样一组数据:诺贝尔的自然科学奖最能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创新能力。日本人到2016年10月,共有22个科学家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


而中国到目前为止只有一个。中国的人口是日本的十倍,日本获得自然科学诺贝尔奖是中国的20多倍,这是一个巨大的差距。


而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填补这样的差距?

 

不可否认,改革开放40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老百姓摆脱了贫困,这其中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为提供有保障的国民基本素质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是,刘坚院长指出:“在从生活富裕走向国力强盛的未来几十年,仅仅满足于读写算的国民素养教育是完全不能支撑这一发展进程的。”


除了读写算,我们还需要什么?


核心素养!


21世纪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但是我们的教育能适应这种变革吗?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我们的教育模式能适应吗?

 

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以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21世纪的工作与生活?生活在21世纪的孩子,该具备怎样的素质?


这成为了核心素养所要回答的问题。


放眼望去,各国纷纷为此制定教育政策、开展教育改革。


我国教育界对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关注也日益升温,逐步实现从理念向实践的转化。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是着力推进的关键领域之一。


2016年,受著名心理学家、北师大资深教授林崇德先生领衔研制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引起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刚刚颁布的高中课程标准,将“核心素养”作为重要的育人目标,并要求在高中教材修订和教学实践中落实。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始终关注基础教育国际发展趋势并积极参与相关研究。


什么是5C模型?


在2016年《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国际进展报告的基础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再次发力。2017年,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美国21世纪学习联盟(Partnership for 21 st Century Learning,以下简称P21)、中国21世纪人才标准联盟(CP21)联合发起,拟通过国际合作进一步深化关于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为此研究院完成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研究报告》。


这份报告进一步追问“打下中国根基、兼具国际视野”的人应该具有哪些素养,提出了“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并搭建框架、阐述内涵。


5C模型包括:


文化理解与传承

(Culture Competency)、

审辩思维(Critical Thinking)、

创新(Creativity)、

沟通(Communication)、

合作(Collaboration)共5个方面。



 为何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

是统领地位?


关于创新、关于审辩思维、关于合作,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缺了最核心的一个素养,就是关于做人,所谓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缺失。                                       

                                                                ——刘坚

21世纪核心素养5C模型中的4C,即审辩思维、创新、沟通、团队合作四方面素养已为国际社会普遍共识。


但报告中关于文化理解与传承的阐述,却还是国际上首次提出,并且将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统领位置。


这是为何?


关于核心素养,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专家学者,都有不同的理论。


2015-2016年,受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orld Innovation Summit for Education,WISE)委托,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完成了《面向未来: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全球经验》国际进展报告。


报告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经济体和5个国际组织公布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作为分析对象,发现最受重视的公民七大素养分别是:沟通与合作、创造性与问题解决、信息素养、自我认识与自我调控、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与终身学习、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


但是,这些似乎都缺少了一些指向人心的东西。


院长刘坚说:“关于创新、关于审辩思维、关于合作,都很重要,但是似乎缺了最核心的一个素养,就是关于做人,所谓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这是一个结构性的缺失。”


因而,此分报告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并将其置于核心素养的统领位置。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涵养学生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养成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是一个中国人具有中国根基、打下中国烙印的体现。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为其他各方面素养提供价值指引。


重视学生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培养,对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教育都具有指导意义。


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包括多个层面的含义,既包括对不同文化内涵、共性与差异的认识和理解,更包括能够认同并愿意传承和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道德伦理、行为习惯等。


强调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的意义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等一系列问题的追问与思考是个体身份认同的基础,是每个人融入社会、产生归属感和幸福感的保障;同时,文化理解与传承素养可以引导中国学生在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时候,保有一颗中国心。


第二,践行优秀文化中所蕴含的价值观念,能够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看待和理解不同的文化,这样的人在社会生活和职业发展等方面会更具有竞争力,在进行跨文化交流和国际合作中也更有优势。


第三,任何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对于个体形成良好的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理解与传承中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凝聚人心、共筑精神家园的基石。

 

因而,院长刘坚表示:“在4C的基础上,增加一个要素——文化理解与传承,这件事,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件事从中国人提出来,但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关于本民族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在地球村的概念里,都是一个重要维度。”


由理论到实践该怎么走?


除此之外,该报告一大亮点在于,提供了各各素养关键要素的提炼和行为表现的描述,为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由教育理念走向教育实践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为开展核心素养测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 审辩思维

 

重要性

世界银行报告指出,对高层次能力的培养,比如审辩问题、问题解决等,对未来社会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为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各大跨国公司日益关注具有审辩思维能力的雇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信息社会、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21世纪社会所需生活技能和一般从业技能都包括审辩思维。


内涵与表现 

一个具有审辩思维素养的个体,面对不同的情景,不但能够不懈质疑,理性分析,不断反思,得出合理结论或生成有效解决方案,而且能慎重考虑他人的观点且尊重他人挑战自己观点的权利。

 

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质疑批判、分析论证、综合生成和反思评估四个要素。

 

● 创新


重要性

人类社会正从工业化时代全面进入信息时代、知识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信息时代,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的价值观念将成为关键性的战略资源,成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力。面对信息时代和知识社会的挑战,世界各国纷纷把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内涵与表现

创新是提升个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谓创新,便是指一个具有“创新”素养的个体,能够利用相关信息、资源,产生新颖且有价值的观点、方案、产品等成果。


包括创新人格,比如有较强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具有开放心态,愿意接纳新事物等,创新思维,比如发散性思考等,创新实践,比如,围绕目标或问题,能搜集不同来源的信息或资源等……


● 沟通


重要性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的现代社会,无论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还是个人社会生活、职业生活还是家庭生活的成功都依赖于个体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能力越来越成为衡量现代人才的一个重要标准。只有面向未来,从21世纪社会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要求的高度理解沟通能力,才能真正认识到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沟通能力的重要性。


表现

该素养包括,同理心、倾听理解和有效表达。


● 合作

 

重要性


在21世纪的社会里,社会分工更加精细,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将变得更加专业化,没有任何一位或少数专家能够单独应对绝大部分问题,人们必须通过合作的方式,应对未知的挑战,解决那些未曾预料但却需优先解决的问题或事项。这要求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备较强的合作意识。


表现

具体表现为愿景认同、责任分担、协商共赢。



五大素养各有侧重。


文化理解与传承对所有行为都具有导向作用;审辩思维与创新更多地表现为认知能力,审辩思维强调符合逻辑、多角度思考,创新强调突破边界、打破常规;沟通与团队合作侧重反映个体的社会技能,沟通强调尊重、理解、共情,合作强调在实现共同目标的前提下作必要的坚持与妥协。


五大素养又相互关联。


文化理解与传承是核心;创新离不开审辩思维,沟通是合作的基础;良好的审辩能力能够提升沟通与合作的效率,有效的沟通与合作有助于实现更高质量的创新。


五大素养从不同角度反映了21世纪人才必备的核心素养,它们之间既各有侧重,又相互紧密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报告为进一步推进核心素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为全球推进核心素养教育贡献了中国智慧。


编辑:周继凤

责任编辑: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独家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名人堂 | 对话王文湛:权威解读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综合素质的内涵

专题 | 清华大学谢维和:核心素养和提高学生成绩有关联性

深度 | 李镇西:学好语文就靠这三把“钥匙”

关注 | 湖南15岁少女挥刀杀害教师父亲:我们能教好学生,为什么教不好自己的孩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