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对“高考状元”的集中宣传,会让教育陷入到“掐尖”的焦虑之中吗?

编者按


近日,教育部发布禁令:严禁各地宣传“高考状元”“高考升学率”。


一时之间,争议又起,有网友戏称“我凭本事考的状元还不让宣传了?”,还有人质疑“为什么不能宣传。这样正面的榜样不让宣传,你们让孩子天天看蔡徐坤?”


理解支持的声音也有:“让教育回归常态,让高考状元、升学率不再成为某些人牟利的工具。”

 

对于是否应该禁止宣传“高考状元”的争辩和热议,某种程度上说明大张旗鼓地宣传和炒作现象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甚至其严重和泛滥程度需要教育部做出“严肃处理”的雷霆手段才能稍稍平息。


01

在公众面前“表演”的状元们


确实,“状元之热”每年高考后、入学前都会重演一遍。曾经的高考状元还只是戴着大红花四处游街,如今各种蹭状元热点的方式简直让人啼笑皆非。

 

在一段时间内,各地的高考状元就像是当地的小明星,但是出场费又比真正的影视明星便宜不少,没准儿几千块钱“奖学金”就能搞定,所以各个商家甚至旅游景点,尤其是和学习、文化产品沾边儿的,都摩拳擦掌想蹭蹭热点。


此前曾大赚眼球的某省高考状元走红毯活动,就是当地文庙和某书画院赞助举办的。



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兴起,又出现了高考状元成网红的现象。据报道,2017年,有不少状元现身直播平台。虽然不少“状元”是抱着交流学习心得、接触现实社会的初衷而触网,但直播平台却将其作为一门生意来做,一时间消费“状元”成风。


02

成为高考状元是什么样的体验?


用“状元”这样一个在我国具有悠久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早已在民众中约定俗成的概念,来指称在教育和考试中拔尖的人才,本身并无不妥,但将其商业化、政绩化或网红化,则是对“状元”的人格蔑视。

 

当“状元”成为一个标签和宣传利器之后,作为核心的状元本人,谁真正关心他们的成长和体验呢?

 

知乎上有个问答“成为高考状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回答者除了少数人认为状元的名号给自己带来了自信以外,大部分的状元们都承认“一个人在大学的种种成就往往和其高考成绩关系不大,毕竟高考有运气的因素在,但大学里的种种考验会将运气的作用趋近于无穷小。”,面对这种外界强加的光环颇为平静和理性。




甚至,部分因为运气和超常发挥而“幸运”地成为状元的人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被这种不匹配的荣誉所折磨,有的失去了友谊,有的从此过得束手手脚,觉得自己失去了“失败”的权利,“状元”的头衔成为枷锁一般的存在。

 

2014年江苏省理科高考状元吴呈杰作为近日引发争议的《奥数天才坠落之后》的作者,曾经这么评价自己的状元身份:“ 日子是真刀实枪的,骗不了人。如果要感谢‘状元’给我带来什么的话,就是它在很早之前就让我品尝到年少得志的滋味,同时让我知道,得志的滋味也不过如此。”


03

对状元的过度攫取是在“吸鸦片”


状元身份对本人来说,某种程度上是枷锁,对于学校、地方乃至整个教育事业来说,过度宣传和利用也犹如饮鸩止渴。

 

就各地中学而言,“宣传高考状元和公布高考升学率”,最直接的就反映在招生层面,而“招生好”就代表“教育资源优质”,“教育资源优质”就会产生争取教育资源的怪局,这基本上也是“天价学区房”的逻辑。而在“争取难”的问题上,自然就会出现“腐败勾兑”,也就是人们常讲得“花钱找人进”。

 

某种意义上,某些学校、地方或教育机构对高考状元的迷恋和宣传,就像是在“吸鸦片”。这样的“宣传鸦片”在一时或许能够给宣传者带来好处与快慰,最终却会害人害己。



确实,在短时间内,“高考状元”的宣传,能立竿见影地提升本校、本地、本机构的知名度。在社会上,公众也确实认可“高考状元”这块金字招牌,此类宣传带来的短期利益无疑十分丰厚。

 

但是,一旦我们将目光放得长远一些,就会发现,这样的宣传贻害久远。一方面,对“高考状元”的追捧,会让师资、优生源、经费等教育资源进一步向占有优势的学校、地方和机构盲目集中,进一步加剧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对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和教育领域的社会公平都十分不利。

 

另一方面,对“高考状元”的集中宣传,也会促成普遍性的“状元攀比”,从而让更多的学校、地方、教育机构陷入到“掐尖”的焦虑之中。这种焦虑造成的结果,自然会扭曲教育工作育德育人的的本质,强化“唯分数论”。


甚至,从学生和家长层面而言,在这样的一种宣传氛围下,变得越来越没有教育的安全感,与之相称的只能是“各种成功学”和“无序的进阶逻辑”。


04

完全禁止宣传状元是“一刀切”?


然而面对教育部的禁令也有异议说:面对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关键不在于宣传不宣传,而在于宣传什么。为了防止过度炒作而一概拒绝宣传,很佛系也很懒汉,看似斩草除根实则因噎废食。


更好的做法是以成熟、理性的心态待之,不恶意炒作也不刻意回避,在默默点赞的同时,把高考升学率和状元作为一面镜子,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者发现差距,见贤思齐。




科技日报的一篇文章《高考状元: 恶意炒作不需要 默默点赞可以有》就提出建议,“正确总结和分享高考状元的学习经验,对还在高考之路跋涉者有益无害。这一点,上过学、考过试的人都会感同身受。


相应地,高考升学率固然也非唯一的标准,但仍是衡量一所学校教学水平、教师素质乃至学风的重要依据。以恰当的方式对高考升学率进行通报,可以为教育部门和学校提供改进工作、互相学习的参考。


所以,不能在拒绝炒作的名义下,全盘取消对高考状元和高考升学率的宣传报道,否则就会陷入掩耳盗铃的窘境,而且将否定教育本身的意义和价值。”

 

但存在的问题如何解?——不宣传高考状元,但可以“没有”高考状元。

 

据报道,去年江苏省就采取了不公布高考成绩排名,高考成绩只提供给考生本人的做法;


从2008年开始,山东省就不再把高考成绩提供给各地的教育部门或学校,高考成绩只向考生本人开放;


在广东省,自从2012年就祭出“狠招”,高考成绩位列全省前十名的,就会被查分系统技术屏蔽,考生自己也查不到。

 

从招生环节来看,虽然不向中学和社会公布高考成绩排名,但主管部门随时可以查阅,而且高考录取批次线、学校投档线,以及各科类“逐分段统计表”仍向社会公开,所以不会影响录取的公平公正。


如何有效抑制高考状元的宣传甚至炒作,是摆在教育人面前的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治炒作状元 可“内外兼攻”》,庞岚 法制晚报。

《严禁宣传高考状元为何是“民间刚需”?》,姬鹏。

《成为高考状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知乎问答。

《宣传高考状元促攀比 加剧教育资源不平衡》,中青报。

《高考状元: 恶意炒作不需要 默默点赞可以有》眉间尺 科技日报。

编辑 | 祝颖丽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关注 | 当学校和老师开始“自我保护”模式,最终将会伤害谁?

重磅 | 教育部:严禁宣传高考状元,一旦发现严肃处理

深度 | 李镇西:“学生打破老师的头”真相究竟如何?——兼谈滋生类似恶性事件的社会土壤

深度 | 教育是怎样沦为服务行业的?

关注 | 失去“教育惩戒权”的教师:不敢管、不能管、不想管

独家 | 王文湛:身份证上的四处错误,折射出语文教育的重要性!

关注 | 鸿鹄、质疑,与一段往事

独家 | 给人工智能降降温!“人工智能+教育”喧嚣下,教育到底为了什么?

关注 | 哥们,你们班留了几斤作业啊?中小学课业量激增成教育新常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