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滴!“刷脸”成功! 新技术进课堂,“狼来了”还是“唯技术至上”?

疑问

30秒扫描学生1次 趴桌会扣分

班级学生考勤 几秒钟内完成

……

用人脸识别“记录分析”学生表情

对课堂上学生的行为进行统计分析

……

刷脸“黑科技”进课堂,你了解多少?



 

通过现场摄像头对教室内学生“刷脸”匹配,完成考勤,还会对学生阅读、书写、听讲、起立、举手和趴桌子6种行为,以及高兴、反感、难过、害怕、惊讶、愤怒和中性7种表情,以30秒一次进行扫描,从而实现时时统计。



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


近日,浙江省杭州第十一中学将一款名为“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的科技应用于课堂教学。


这套系统会对学生的6种行为赋予不同的分值,可以看到哪些同学在专注听课,哪些同学在开小差,再结合他们高兴、伤心、愤怒、反感等面部表情,可以分析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

 

此举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支持与反对声各半。

 

往前看二三十年,学校对教室的监控不但日趋加强,而且技术上呈现加速趋势。



最初是上图这样的。前门后门的玻璃,乃至教室与楼道之间的窗子,都成为窥视学生的窗口。


常常是老师猛然推开教室的门,

“×××。你给我出来!”

“老师,我没……”

“什么没……,我都看你老半天了。”

老师理直气壮,学生生无可恋。


后来,这个监控措施有了升级版。



某中学实行“教师全程随班办公”模式。通过“一拖二”的办公室与教室的特殊改造,学校每个教室后部设有班主任办公室,班主任通过办公室窗户能够零距离随时观察每位学生,在办公室随时掌握班级动态,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第一时间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或规律,及时有针对性地介入解决问题。



再后来呢?就从“人防”升级为“技防”,很多学校以教室作中高考考场之用为名,增加了摄像头。老师不去教室,学生的一举一动也能看得清清楚楚了。学生被监控,老师也被监控。



仅仅老师看到似乎还不够,还要让家长看到。美其名曰利用信息技术,加强家校沟通。于是家长交了钱,下载个软件,输入密码登录,就可以看到自己家孩子上课的情况,当然同时也可以看到别人家的孩子。



家长看到教室中每分每秒的情况还不够,接着每个社会上想看的人都能看到了。这些人仅仅是想回顾一下美好的校园时光,还是别有所图呢?就不好揣测了。反正是把学生和老师的一举一动都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展览了。


“趴窗户趴门,除了老师没有别人”



同学们对老师趴窗户趴门监控这种行为,流传着一句顺口溜,“趴窗户趴门,没有好人,除了老师没别人。”还有一句叫作“防火防盗防老师”。从这些顺口溜中不难看出学生对老师这种行为的反感。

 

网友怎么说?


@一只胖酥肉


检测准吗?对于教学有用吗?总觉得被偷窥好不好……个人觉得,并不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高中教师

在各种机器的作用下,终于把人变成“机器人”了!变成被机器围观的人了。


@Fanwenjie


明明课程无趣学生也要装出很感兴趣的样子。



@从未被记起的小嗨一族

那以后毕业出来的学生会不会很能“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线语文教师于晓冰说:“因为我知道学生反感老师这种行为。所以我当班主任的时候,就绝对不会干趴窗户趴门监视学生这样的事,要么不去教室,要么就正大光明地走进去。”

 

虽然现场抓包严厉训斥看似可以在较短时间内解决学生不专心听讲的问题,但是长期来看,这种训斥并不真的起作用,甚至有时候因为情绪的对立,会适得其反。毕竟被抓的情况是少数,于是学生会越来越折腾。



真正能起作用的还是平心静气地和学生谈,引导他对学习产生兴趣,培养他们的内驱力,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同理,把班主任办公室设在教室后面,透过玻璃随时零距离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虽然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学习兴趣、听课状态、自学习惯等,但这一目的必然无法达成。


这是一种典型的有罪推定,从一开始就认定如果没有监督,学生就不会认真听课。就像奴隶主认定不用鞭子抽打,奴隶就不会好好干活一样。这严重地破坏了师生之间最基本的信任关系,必然引起学生的强烈反感。

 


从“人防”上升到“技防”,似乎将对立的双方从物理空间上区隔开来,但这并没有改变监控与被监控的本质,并不会减轻对人际互信关系的破坏力。



“如果是我孩子的班级中安装了摄像头,我绝不会去看。即使看了,我也不会因为看到孩子上课不认真听讲,回到家里就批评他,告诉他我通过摄像头中看到他违反课堂纪律了。反之,即使他听课很专心,我也不会表扬他,告诉他我通过摄像头看到他的良好表现了。”于晓冰说。



因为这样的对话,从孩子的感受来说,重点不是家长看到他表现得好与坏,而是他觉得无时无刻不被家长监控着。这时就很可能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为了让家长开心,少遭到批评,就装成好孩子,另一种就是强烈的逆反心态,非要和家长对着干。

 

即使不是以上两种情况,看起来一切都风平浪静,但依然会对孩子心理产生强大的压力,会让他觉得不能得到家长的信任,不利于他成长为独立自主的个人。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独立自主的公民,而不是受制于人的奴隶。要想让孩子成为独立自主的人,或者说有自控力的人,就要减少“他控力”,给他“自控”的机会,允许他犯错,允许他在主动纠错过程中不断成长。

 

而类似于用微表情分析这样的做法,在相当程度上不但破坏师生之间的信任,也剥夺学生“自控”的机会和权利。


 

当微表情记录告诉老师,某学生没有专心听课,这个老师是不是唯一要做的就是要提醒他专心听课呢?不专心听课只是表象,而导致这一表象的背后的原因可能多种多样:我对你的课不感兴趣;你所讲的内容我早都会了;我今天身体不大舒服;没什么特别原因,我就是偶然想放松一下,等等。

 


高压带不来学习的高效率,反而是宽松和谐融洽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学习效率。高压也带不来学生的自主成长,高压只会将学生培养成“戏精”,当面一套,背后一套。



这样不断升级教室监控的做法,实在是一种技术上的迷信,一种追求分数的冲动,而不是基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一旦脱离了对教育本质的深入理解和把握,一切技术的应用非但不能育人,反而会对育人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系统采集的是ABC而非喜乐悲



人们追求数据化,追求对每个人的深入研究,从而获得精准反馈,能够发现差异的原因和可能改进的对象、改变的途径。虽然可能对学生、老师会有一些隐私方面的影响,但出于教学效率、教育效果提升的追求,这些都需要更主要地看待其正面的意义和作用,而隐私方面的“风险”,则可以设法在实现上去控制,并取得理解。——@ Z Armstrong


如果学校征得了学生和家长的同意才收集的这些数据,学校的做法还算可以接受;否则,学校就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天日可人


虽然我也觉得这种做法有点过分了,感觉好像班主任一直在后门玻璃窗一直盯着一样。不过,应该也可以在发生校园霸凌或者暴力事件的时候,发挥点作用吧?这种东西,也是习惯了就好。本来就是来学习的,监控不监控,初中高中实际上培养的就是一个学习习惯的阶段。——@月暖晚风馨

 

作为总有熊家长信孩子不信老师的老师,超级赞成,你害怕说明你心虚,正常上课的话,安什么你都不会受影响。——@三姑娘


……



“数据的采集和运用,我们从来没有考虑过针对个体,只是对整个班级的行为管理大数据分析”。采集学生行为状态信息,再结合表情分析,是否侵犯个人隐私?杭州第十一中学副校长张冠超表示,在系统设计伊始,便考虑到了隐私问题。


张冠超说,系统采用的摄像头背后都是一个小型处理器,操作原理为通过对学生面部的判断,之后形成一个与之相对应的代码。系统采集的对象为代码,而非学生的面部影像,否则数据量太大,服务器也吃不消。“比如坐直了的代码为A,趴下了是C,每次扫描采集完信息后,发往服务器的只是一个个代码,并就此进行运算。”

 

对于不能刻板地把学生高兴定义为好的行为,把皱眉、趴桌等定义为不好的行为,张冠超表示认可。他觉得,张开嘴不一定是在笑,皱着眉头也不一定就是愤怒,所以系统在运行时没有把学生表情运算进去,目前作为负分的行为只有趴桌子。且最终的结果都是通过大数据对比,看一堂课中学生们的积极成分多还是负面的多,并不会将具体的某一个行为作为决定性的因素。

 

张冠超还强调,系统不使用云计算,而用本地的服务器,也是考虑到信息不能够外泄。后期统计出的数据也分权限,如校领导和中层管理人员,可以看到的数据信息也不同。至于代码运算出来的结果,则仅供任课教师关于课堂效果的一个参考。举例来说,若A教师与B教师在上同样一节同一单元的课程,此时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提供的结果则更具参考价值。相比之下,如果B教师的分值较低,他便要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导致课堂气氛不够活跃等。

 

“系统运行时间仅为每天八节课,课间及体育课都不会采集,结果也不会计入日常考评”,有校方负责人称,以系统目前运行的情况来看,获取的数据仅为片段性,尚没有形成大数据来支撑对学生行为的判断。

 

张冠超表示,目前该系统仍需完善。计划截至2018年暑假,完成“智慧课堂行为管理系统”在校内所有教室的布局,实现刷脸考勤。同时辅助老师走班化制度下的管理。“如果说这个行为分析的确起到了这样一个教学的改善管理的作用的话,这个平台也还是会继续。”


是“狼来了”还是“唯技术至上”?


 

小编认为,面部识别系统已经广泛运用到身份认证、智能交通等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新技术的出现代表了技术与教育相结合的又一种新的探索。



对待新技术,不必有“狼来了”式的恐慌,也不宜“唯技术至上”,而需要引导规范,使技术服务教育。



在引进新技术进入课堂时,有几个问题需要加以关注。


首先是学生的隐私权保障问题。根据我国法律关于隐私权的规定来看,教室是集体场所,具有公共场所的性质,但是教室有别于医院、广场等一般公共场所,也不同于学校的操场和走廊等全开放空间,教室具有相对私密性,其开放性只属于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师和学生。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如何保障教师和学生的隐私权,如何安全使用和储存监控数据资料,都要进行规范。



其次是技术的应用问题。新技术设计初衷是时时分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改进教学。但是,如果把系统结果异化为评价教师教学的一种方式,那么在摄像头监控下的教学很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拘谨的教学、一种“作秀”式的教学。教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能力,可能会降低教学难度,减少学生“困惑”表情产生;甚至为了取悦学生,增加与教学内容无关的“段子”,博取“掌声”。


再有就是教育的规训与自由问题。教师的教学本应是一种高度自主化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应该是相互尊重和融洽的,教育环境也应该是自由和充满信任的。面部识别技术一旦走进学校、监控课堂,学生的身体、时间不仅被规训着,甚至连注意力、一举一动、喜怒哀乐也将被纳入监控范畴。长期生活学习在这种不信任环境所带来的逆反心理,也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影响。

 

随着科技的日渐发达,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新技术应用到教育领域,所以有必要回归到教育与技术的哲学关系层面去思考。技术作为一种最基本的文化形式,它的终极价值正在于人的自由。技术的最终目的价值一定要指向教育的本真,遵循教育的逻辑,以创造自由思考的教育环境为前提,以培养自由、全面和充分发展的人为根本旨归。

-参考文章-


水寒说语文.《不断升级教室监控,非但不智,而且简直愚蠢透顶》

光明微教育.《新技术进课堂,“狼来了”还是“唯技术至上”?》

实习编辑 | 张昀竹

排版编辑 | 刘    昌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作者及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关注 | 学业压力成学生自杀首因,禁用手机也可能引发惨案

关注 | 中师生,成了学历鄙视链的最底层:一代中师生的梦想和忧伤

关注 | 当学校和老师开始“自我保护”模式,最终将会伤害谁?

深度 | 教育是怎样沦为服务行业的?

关注 | 鸿鹄、质疑,与一段往事

家教 | 廉价的母爱,正在废掉我们的下一代!

悦读 | 老师跪地二十分钟施救猝死男生:每个学生,都曾被老师深深地爱着

深度 | 李镇西:校长老师请告诉家长,家庭教育不是“家庭教学”!

家教 | 父母最悲哀的事:替孩子扛住一切,却让孩子扛住世界

家教丨专家揭秘:孩子的心理问题,源于12岁前父母的抚养方式

关注 | 沈阳性侵女学生事件发酵,怎样给孩子上好“性教育”这堂课?

关注 | 从外卖小哥诗词大赛夺冠到新教材的改革,语文不再仅仅是语文

关注 | 性教育片,印度又跑在我们前面!

深度 | 面对死亡,我们或许可以对孩子说 :未知死,焉知生?

深度 | 复旦教授: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打不通,如何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家教 | 不打不骂就让孩子服!全国家长惊呼:这才是真正的好方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