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高考要出成绩了,那道引发争议的高考化学题,有答案了吗?

导语


还有不到一周,高考就要出成绩了。焦灼、紧张、惴惴不安……考生和家长的关注点都转移到成绩和报考上。也许一分之遥,就可能决定一个考生未来的人生方向。因此,就不难理解前不久全国试卷那道具有争议的化学题引起的轩然大波。


也许,随着时间的慢慢消匿,选A选B或许不再那么重要了。可是一道化学题背后带给教育的思考却是深刻而长远的。



一道高考化学题引发的争议

+


2018年全国高考理综考完后,考全国卷的考生们在网上炸开了锅,单选题第八题有两个答案,A可以,B也可以,但是只能选一个,究竟选哪一个才能得分?

 

这道题是这样的:



全国卷1理综公布的标准答案是A,但争议很大,有的考生说:“这道题是化学题,化学中对酶的界定没有那么严格,按化学题来做的话,就选A。”


但是选了B的考生就不答应了:“一个理论错的就是错的,还要分生物和化学吗?”

 

选项A 是错的,毫无疑问,因为果糖是一种双糖,所以表述是错误的。选项B中将酶定义为一种蛋白质,但高中生物课本中的表述是“酶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因此,很多考生认为B选项将”酶“定义为蛋白质,以偏概全,也是错误的。

 

争议之下,教育部迅速作出回应,表明选A或者B,都得分。但公告同时又再次强调,试卷本身并没有问题,只是不同群体从不同角度对B选项有不同理解。紧接着,广东、福建、河南、安徽、江西、湖北、山东、河北、山西、湖南,十个省份的教育考试院相继发布公告,称选A选B都得分。


福建:

广东:

湖南:


至此,选B的考生得偿所愿,获得了满意的答复。但谁料想,选A的家长不乐意了,觉得此举对于选A的同学是非常不公平,有失高考的严谨性。一时间,舆论四起,骑虎难下,选A选B两大阵营各说各的理,分不出对错是非。

 

那么,这道题归根结底到底错在哪?如何不让此类错误再次发生在高考的试题上,这才是关键。

                

                         

  教育主管部门真是“灯下黑”?

+


公告中的说辞,矛盾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既然题没有错,为什么最终决定两项都给分呢?这与单选题的规则明显是不相称的。

 

如果说题没有错,且两项都给分的原因如公告中所说是因为“不同群体有不同理解”且“考虑到高中教学实际”,那也只能证明专家组出题之初考虑不周全,这种具有争议的题目是不应该出现在高考试题中的,因而依然可以归属为错题。

 

对于该“争议题”的事故可能引发的对部分学生的不公平以及阅卷工作的困难,公告中并没有表示出应有的反思。

 

面对于教育部门的公告态度,有批评者认为这是逃脱责任的表现。



一点资讯号作者@虹野认为:“固然,可能是因为害怕因为‘出错’会遭到惩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事情总是需要人承担责任的,这样一纸公告是在告诉公众高考出错题目可以‘集体无责’吗?我们的教育是在培养没有责任心的人吗?是在教导公众如何躲避责任吗?”


虹野还提到在日常教学中,教师迟到五分钟无论什么原因都属于教学事故,教育部门出现如此大的错误却将责任推到“学生思想不统一”,这是明显的“灯下黑”——只管别人的错误,不管自己的错误。



几百万考生的质疑:

出错可以原谅吗?

+


有十年互联网教育从业经验徐华认为,并不是一定要出得化学就是化学、生物就是生物来严格区分高考试题。 


“我希望高考题能够激发学生们更多的思考,甚至是跨学科的知识的解读,让我们的孩子更早学会举一反三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这对学生们的未来成长和发展会更有价值。


从事生物研究的青年学者刘毅(化名)认为


“如果对每一年的高考题目深入分析的话,可能或多或少会存在着一点问题,因为科学在发展,有些事情远远超出现有教师的理解与教材的内容。”


因此,高考题有争议不要紧,重点在于维护高考的公平。


“今年高考中出现的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算是处理得不错的,维护了科学知识的完整性与正确性,保证了评分的公平公正。”


就此,刘毅还进一步提到,多学科融合是当前的一种趋势,虽然各个学科分开上的课程育人体系短期内可能不会变。


但今年高考中的“双黄答案”事件以及上海、浙江这几年的改革事件可能给未来高考命题提供了一个思考方向:可加强命题技术,在不同学科中设置灵活的综合创新题目。

 

王开东认为:


“命题老师被关起来,不能查找任何资料,只能绞尽脑汁编题目。


但他们是几个脑袋编题目,却又几百万考生来考题目,一不小心就会发现问题,只有的问题无关紧要,不像今年那么棘手而已。”


 

  连标准都不够可靠,

  怎么教出严谨的学生?

+


风波过后,如何避免此类错误再出现在高考试题上,是值得去探讨的。



教育部需勇敢直面错误

 

教育部在公告中说道,是因为“不同群体偶从不同角度对此题的理解不同”,因此选A选B均给分,却没有对自身出题不严谨而做出具体的道歉,这样含糊其辞的回应或许是引发争议的原因之一。

 

5月份,北大校长林建华曾因为念错“鸿鹄”的读音让公众大跌眼镜,一时舆论沸腾。公众显然无法接受一个读白字的北大校长,也对校长与学者身份的分离颇感焦虑。事情发展到后来,虽然林建华校长的致歉信挽回了一部分舆论,但是他那句“焦虑与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则被认为面对错误的心态仍然不够坦诚。

 

针对此次高考错题事件,21世纪研究院的熊丙奇教授认为,教育考试部门的需要有承认错误的勇气,这才能避免在如此重大的考试中再出现类似错误。

 

他说,从避免引发更大争议角度、考虑大多数考生的利益出发,这一处理可以理解,因为承认出错,那这一题目就应该作废。但是,提高命题质量,杜绝命题疏漏,则是考试命题方必须努力追求的。这需要直面问题,而非回避问题。只有承认命题出错,而不是加以掩盖,才能增强质量意识,切实提高命题质量。

 



理好教育逻辑,教材编写要严谨

 

根据王开东的分析,引起争议还因为考题与考试大纲要求不符。



教育部考试大纲明确指出,理综卷中生物选择题是第1-6题,化学是7-13题,物理是14-21题。考试说明中还明文写到:各学科试题只涉及本学科内容,不跨学科综合。


如此看来,第8题作为化学题第2题,肯定是按照化学知识来做,怎么能运用生物学科知识做呢?这明显与考试大纲不符吗?


另外,为何化学与生物知识会相互矛盾呢?仔细追究,还是化学教材出来问题,“酶是一类具有高选择催化性能的蛋白质”教材中写的清清楚楚,只是这句话不够严谨。



因此,王开东认为,教科书的编写应该更科学一点,如果连标准都不够可靠,那怎么能教出严谨的学生呢?

 

其次,应该把教育逻辑理顺。既然教育大纲提到不搞学科融合入,那为什么放在一起考,而且取名叫理综。而理综者,理科综合也。既然是理综,为什么又不跨学科,不搞学科融合?

 

我们学生之所以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跟我们严格的箱格分科教学有很大的关系。


各个学科水是水,油是油,是脱离的,很难融合,产生跨界的合力。所以打破理化生,政史地的分解,把这些学科融合在一起,对于培养复合型人才也是善莫大焉。

 

教育者徐华也说道:


“全球化和国际化的今天,社会发展速度很快,人的工作和生活的场景也在不断变化革新,作为一个在职场中的教育从业人员,我可以感受到,单一学科知识特别突出的人,在职场中更适合从事专业的研究工作。对于要求适应性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工作而言,往往更需要那些能够对多种学科知识进行融合,从相关学科甚至是不相关学科的理论中触发他灵感或想法的人。


 新高考改革不再考“死知识” 

考生要学会多元思考

+



2017年开始实行新高考改革,2018年考试大纲对于考试题型也做了相应调整。


未来将更加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多元思考的能力,学生不在“两耳不稳窗外事”,而是更向往“诗和远方”。


高考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试题内容的变化更不会发生在“一夜之间”,这些新变化会逐渐出现在今后一两年的全国卷或地方卷中。

 


数学题:加强理性思维考查,体现创新性


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缜密思维、严格推理的能力。同时,通过多种渠道渗透数学文化,对提升学生学科素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对数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均具有积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语文题:完善试卷设计,实现“关键能力”

全面考查


高考语文阅读反映了信息时代阅读的特点和要求,全方位考查了阅读的“关键能力”,有效提升了测量的信度和效度,将会促进基础教育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思维品质的全面培养,从而在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英语题: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考查,促进学科素养养成


高考英语通过深度发掘语篇材料思想内涵,突出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查,促进学生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人文底蕴的养成。


如阅读理解部分选取野生动物保护、植物科学研究、生态系统平衡维护等话题文章设计试题,引导学生在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观点态度的基础上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体悟和谐发展之道。



文综题:体现学科素养导向,引导教学深入探索


文科综合注重创新试题设计、挖掘时代主题、构建问题情境。


地理试题注重反映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的价值取向,将地理学思想方法自然、贴切的融入素材。


思想政治学科精心选择能够更好地承载学科知识、反映学科特色的素材,贴近学生生活、贴近时代,更好地发挥考试对教学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历史学科更加注重考查历史思维过程与方法,如学生对历史事实和历史叙述这两种不同史学概念的理解和辨别程度。

 


理综题:科学设计试卷结构,凸显探究精神


化学试题增加了化学反应图形和性能关联图形的体裁,让学生在获得化学信息的基础上,回归到基本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知识中去。


物理学科通过将动量和近代物理作为必考内容进行考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更多有力工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实际现象,理解更深层次问题。


生物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对生物学问题进行探究,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和实施计划、得出结论、科学表达等;同时,要求学生具备实验设计、实验结果预测的能力。



参考文章


王开东. 《一道高考错题背后的谜团》

麻辣未闻. 《高考题为何两个标准答案?老师:原因在于考死知识》


实习编辑 | 吴雨航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名人堂 | 一场道德与教育的思辨!皇甫军伟:没有敬畏的人,什么都不信

关注 | 考前后是学生自杀高峰?关于青少年自杀那些你不知道的真相

关注 | 一个名校长的反思和忏悔:抢生源是教育最丑的事!

深度 | 赣州四中校长跳楼自杀,压倒校长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什么?

深度 | 崔永元:我们的教育,最大的失误在公民教育!

深度 | 北大教授斗胆谈了天大问题:“素质教育”其实是个伪命题!

高考·现场 | “零零后”高考全纪实,这些时刻让我们既紧张又泪流满面……

高考·深度 | 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高考,而在我们自己身上

纪实 | 90后让一让,“00后”的时代来啦......

关注 | 一份教师的辞职信火遍网络……家长和教师友谊的小船真的说翻就翻?

家教 | 高考父母图鉴:在你看不到的角落, 有你看不到的疲惫

关注 | 高中后升学越来越难?农村孩子最大的痛,是教育获得的城乡差异!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