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过度教育”剥夺孩子童年!幼儿园“小学化”为何屡禁不止?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焦虑,还是学前教育自身出现了问题?

 

“幼儿园大半个班都报了幼小衔接班。”一位家长如是说。


7月中旬,北京市各小学的录取通知陆续发布。在一处小学登记的现场,“学前班”成了家长们讨论的话题。一位奶奶骄傲的告诉媒体:“我孙子大班就出来上课,上了快一年了,现在已经学会了100以内加减法,每天能用拼音写日记。”

 

让孩子在进入小学前提前接触小学知识已经成为了家长圈的普遍共识。很多幼儿园都出现了大班“空巢”现象。“大班的班级基本都空掉,因为孩子快要去上小学,家长把他们送到园外去学习幼小衔接课程。”一位幼儿园创办者向媒体道出了幼儿园“小学化”的现状。

 

然而,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开展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让幼儿园“小学化”成为了幼儿园教育的“禁区”。


《通知》表示,要严禁幼儿园教授小学课程内容。对于提前教授汉语拼音、识字、计算、英语等小学课程内容的,要坚决予以禁止。社会培训机构也不得以学前班、幼儿衔接等名义提前教授小学内容。


此通知一出便在家长圈里炸开了锅…… 


有家长支持:


家长一:我觉得这不错啊,孩子就是应该玩的。


家长二:这一点同意,幼儿园就应该有幼儿园的样子,而不应该是小学预备班。


家长三:想法是真的好,但是不能只整改幼儿园,既然是衔接,肯定不单单是一方的责任,学校一年级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教育观。


 


有家长表示担忧

 家长一:输在起跑线上了咋办?


家长二:小学零起点?拜托去看看幼升小的各种面试题吧。


家长三:一年级老师根本不会跟你讲太多零起点的东西,感觉孩子一上小学就掉入了“你会就会,不会就完蛋”的坑。


家长四:最后还不是催生课外辅导,教育改革需要系统性,不能把幼儿园、小学、初中割裂开来。



 

01

幼儿园“小学化”为何屡禁不止?

 

其实,对于幼儿园“小学化”的讨论由来已久。

 

2012年,教育部出台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目的是让学前教育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严禁超前和强化训练。

 

2012年和2013年北京市教委下发文件严禁幼儿园小学化。

 

2015年,北京再次严查幼儿园“小学化”……

 

然而,在执行过程中,幼儿园“小学化”的现状并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幼儿园小学化现象屡禁不止?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家长焦虑还是学前教育自身出现了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张图片

 

图片来源:家长帮

 

这是一些人总结的幼升小“普娃”、“牛娃”、“超牛娃”的量度标准。而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标准是“5-6岁的孩子会10以内的加减运算。”在上图家长的度量标准中,“普娃”都要会“20以内的加减法”。大大超出了《指南》中的标准要求。

 

作为父母,很多家长都有紧迫感,生怕孩子跟不上,输在起跑线上。有的家长相信笨鸟先飞,于是让孩子提前学些;还有的家长则是跟风,看到别的孩子学习,自己也要跟上。

 

有媒体称,作为成年人的家长们,绝大部分是不懂儿童教育的规律的。智慧从自己的角度去认为6岁孩子应该懂得更多,或者从“天才就要喂饱”或“笨鸟就该先飞”的观念出发,在幼儿园阶段给孩子灌输更多的东西。


“不能输在起跑线上”成为了导致幼儿园“小学化”的关键因素。在这一观点的驱动下,家长不得不带着孩子拼尽全力地向前奔跑。

 

“如果都是零起点,那我们不怕孩子学不会。现在是大部分都在学,逼得我们不得不提前学。在这样的同学群体对比下,孩子就会显得很差。”小西妈妈在周围孩子纷纷“抢跑”的压力下,不得不放弃一贯秉承的快乐教育。

 

家长“望子成龙”的动机可以理解,但过高的期望施加在孩子的身上往往欲速而不达。教育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要在成人的耐心培育下渐渐成长,过高的期望不仅会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压力,还阻碍了幼儿的身心发展。

 


同时,家长“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心态也给幼儿园施加了压力。如果幼儿园不教授能让孩子考上好的小学的知识,他们便让孩子转学到可以满足自身要求的学校。在这样的压力下,幼儿园为了保证生源,选择开设一些小学课程。

 

吉林省长春市张女士的女儿到了上幼儿园的年龄,然而,在对很多幼儿园进行考察后,张女士陷入了纠结之中。

 

“我们这儿每周都有外教授课,很多大班的孩子都能用英语和老师对话了。”一家幼儿园的老师一边带着张女士参观,一边介绍着他们幼儿园的特色。

 

在另一家幼儿园中,张女士了解到,在这个幼儿园学习的宝宝识字量都非常多,很多小朋友都能读简单的故事书,而孩子们每天都有学习生字的课。一位老师骄傲地告诉张女士:“在我们这儿上幼儿园的宝宝,上了小学之后学习不费劲。”

 

为了能够吸引生源,幼儿园忽略了孩子自身成长规律,而是一味地迎合家长的“焦虑心态”。

 

再加上,一些教育资源优质的学校在一年级入学的时候仍然设有入学考试,考试内容多为小学课程,其中考试的内容为语文、数学和英语,这三学科必须达到及格的标准,否则就无法进入小学。

 

家长的焦虑、幼儿园生源的需求、小学入学考试的压力……社会上的种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让幼儿园“小学化”愈演愈烈,屡禁不止。最终苦的是孩子。

 


02

“超速”的学前教育消耗的是孩子的童年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


让一对同卵双胞胎练习爬楼梯,其中一个在他出生后的第48周开始练习,每天练习10分钟;另一个在出生后的第53周开始接受同样的训练。到了54周,一个孩子练了7周,另一个只练了两周。那么,这两个小孩哪个爬楼梯的水平高一些呢?实验结果出人意料,只练了两周的孩子爬楼梯的速度更快。

 

作家郑渊洁也说过,假设将人比喻成汽车,人的磨合期就是童年。在童年,不能满负荷运转,要适度磨合。如此,孩子到了成年,才能快马加鞭,后劲十足。

 

然而,当前处于“超速”学前教育中的孩童就像是没有渡过磨合期的新车,车速太快,损耗也将越来越快。

 

孩子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规律,超出孩子能力范围的知识,容易给孩子带来挫败感,容易造成孩子的厌学情绪。

 

《中国教育报》曾采访过一名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小刚(化名)。在上小学前,小刚上了一年的学前班。一、二年级时,小刚觉得老师教授的内容自己都学过,提不起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但是依然能够取得很好的成绩。但到了三、四年级,随着学习难度的加大,小刚上课注意力依然不集中,学习态度不端正,渐渐的成绩开始下滑,学习也越来越吃力。

 

有意思地是,小刚的好朋友小明(化名)没有上过学前班,一二年级成绩不如小刚,但到了三四年级,小明的学习越来越轻松。

 

这样一个案例,恰好契合了郑渊洁先生有关“新车”的比喻。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盖晓松教授等人的研究也表明,在教育实践中对于认知能力、知识学习、书面语言的早期开发,固然有其益处,但竞争式的过度开发,占据了儿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会使得儿童在其他领域方面的发展需求受到挤压。有相当多的成人过分重视孩子的认知发展、书面知识,也导致了孩子身体锻炼不足。

 


与此同时,孩子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应付繁重的学业,不仅剥夺了孩子探索世界的机会,更限制了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多彩的童年变得单调和单一。

 

如今,教育部再次提出要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倾向,这次的政策能够发挥多大的功效,能够帮助孩子更好的渡过“磨合期”吗?

 

03

儿童时代的“磨合期”应该如何渡过?

 

对于此次教育部发布的《通知》,大部分的人把关注点放在了“幼儿园不得教授拼音、汉字、外语,只准教10以下加减法”,也一刀切地将这一点同“所有学习知识的行为都是小学化”“幼儿园就是玩”划上了等号。这样的认识加重了多数家长的焦虑。

 

很显然,这种认识是不对的。有文章认为,幼小衔接是有必要的,为进入小学做准备也是学前教育的重要功能。但是幼小衔接不是提前学习小学知识,而是为幼儿园进入小学阶段做身心全面发展准备,包括身体和运动、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和方式等等。

 

而幼儿园应该教什么,如何教,如何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和教育规律,如何为他们提供一个快乐健康的童年应该是《通知》发布的初衷,也应该是各位家长,幼儿园,社会执行《通知》的初衷。

 

西安某民办幼儿园袁老师说,“掌握度很重要,不要强迫孩子去学,要在游戏总吸收。政策都是有利有弊的,我认为幼儿园孩子学习简单的拼音、计算、英语知识是比较好的。因为现在竞争很激烈,家长都不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于孩子年龄小不能消化所学知识,我们老师都会根据孩子的掌握情况和课程的难易程度酌情教授,游戏+学习的方式,学中玩玩中学,大多数孩子都能学会。

 

袁老师的观点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端正办学理念,采用正确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有文章认为,虽然做好进入小学的准备是幼儿园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但必须严格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安排相应的入学准备,而不是单纯地向幼儿传授小学阶段的具体的教科书知识。



另外,在幼小衔接上,不应该是幼儿园的单向对接,而是应该实现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从这一点上来看,单纯的对幼儿园进行规范和治理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因为小学的标准不降低,幼儿园就无法放弃小学课程的学习。

 

因此,有文章认为,小学招生部门应该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同时,小学应该加强与幼儿园的衔接,实施“零起点“教育,即将刚入学儿童视为未接受知识教育的学生,严格地从最基本的认知环节开始教育学生。

 

正如上文所说,家长、幼儿园、小学等种种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完善了幼小衔接的双向对接,端正了幼儿园的教育目标和态度,家长“抢跑”的焦虑心态也可以随之减轻。

 



教育应该回归到人本身上来,家长、学校、社会应该更加尊重孩子的自身发展规律。教育部发布的《通知》虽然起到了影响和震慑作用,但仅靠一份通知应该无法达到理想的目标。解决幼儿园小学化问题,家长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都应该思考的是如何看待孩子和教育。


参考文章


丁洋.《禁止幼儿园“小学化”,能做到吗?》

北京日报.《幼儿园大班“空巢”?“八成孩子去了学前班”》

杨三喜.《治理“提前学”为成长撑起更大空间》

王石川.《早教没有导航 童年失去方向》

《教育部禁止幼儿园“小学化”引热议 专家:根源在小学》

刘璐. 《我国当代幼儿园教育“小学化”问题研究》

贾楠.《浅析幼儿园“小学化”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半月谈.《教育部出手了!幼儿园“小学化”将被整治,网友们却吵翻了,你怎么看?》


实习编辑 | 张昀竹

责任编辑 | 王晓霞

中国网教育频道出品


此文为中国网教育频道综编稿件。标题为编者注。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小编推荐

独家 | 儿童的后阅读时代,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美好!

深度 | 北大教授郑也夫:中国足球不能入围世界杯的原因在教育方式上?

关注 | 十年已过,有多少“免费师范生”愿意回家做老师?(深度好文)

深度 | 不难为教师,不打扰教育,就是对教育最大的贡献

关注 |《我不是药神》如此现实!关于爱的细节,我们如何讲给孩子听?

追思 | “中国百校之父”田家炳辞世:曾“变卖家产”捐赠超200所学校!

关注 | 家长微信群流行的当下,教师家访真的过时了吗?

关注 | 时隔六年!衡水中学各学科老师暑假温馨提示,再次刷爆教育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