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哈佛2021届新生家庭背景数据发布:当别人的基石天生比你高三尺
近日,哈佛大学发布2021届新生家庭背景数据报告:在大约1700名学生中,有853名新生参与了调查,该调查显示,哈佛大学更偏爱白人和富二代。
01
有钱更容易进名校
从人种上来看,在2021级哈佛新生中,白人占52.1%,亚裔占23.8%,而非裔美国人和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加起来只有21.6%的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的种族和父母的收入有关。在各种种族中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家庭,白人有42%,西班牙裔和拉丁裔有24%,非洲裔有22%,亚裔有35%。相对于白人和亚裔受访者来说,黑人和拉丁裔中来自家庭年收入低于4万美元的家庭的比例相对也高一些。
(图源:vanity fair)
受访学生中大约17%(约六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家庭年收入50万美元以上的超级富豪家庭,而只有12%的学生来自年收入不到4万美元的家庭。
高昂的学费导致了优渥家庭的孩子更有可能就读美国名校。根据“ The Richest”的报道,美国哈佛大学是拥有最多有钱学生的大学。据哈佛大学称,2017-18学年一年的花费为65,609美元,包括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
02
近30%的新生家庭至少有
一位亲戚曾是哈佛大学校友
美国大学的申请需要从多方面考核学生,而成绩只是一个重要参考因素,除此之外还需要看学生在课外的成就(包括特长和课外实践)以及家庭背景等。
根据哈佛新生调查,父母中有一人或多人读过哈佛大学的学生,其父母收入水平平均高于家里没有哈佛校友的学生。
17.5%的受访者(超过六分之一)称他们的父母中有一人或两人曾就读于哈佛大学。
调查数据中显示,将近30%的新生家庭至少有一位亲戚曾是哈佛大学校友。
在非校友子女的学生中,只有9%的人来自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的家庭,而在校友子女的学生中有46%的家庭收入都达到了这个水平。
根据 Business Insider 的报道,45%的校友子女更容易被大学录取。
超级富豪家庭比例还是高达46%,远超去年的26.6%。这也恰好说明了一个较大的概率——父母的学历越高,经济能力越强,所能够获得的教育资源就越好,也有更大的概率会成为精英。
由此可见,精英的成功从来不只是让自己受益,他会让自己的整个家庭都像他所选择的方向发展,这个家里的孩子就会自然的模仿与学习,沿袭他所用的思维方式和处事方法。
03
更多录取者来自私立高中
数据显示,父母是哈佛校友的数据中,更多的来自于私立高中。在这届新生中,私立高中的学生学习时间远超公立学生。
家里有哈佛校友的学生中毕业于私立学校的比例高于公立学校。
60.3%的受访者高中就读于非特许公立学校,35.7%的受访者就读于私立学校,3.2%的受访者就读于特许公立学校。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只有不到1%的人是在家里上学的。
在接受调查的校友学生中,58.7%的人毕业于私立学校,而40%的人来自于公立学校。
04
既是富二代,又是学霸
受访者的平均绩点为3.94分,未加权4.0分。
66%的学生表示,他们就读的中学会对班级成员进行排名。其中73%的学生在班级排名前2%。59%的人父母中至少有一个曾经就读于哈佛大学并且成绩排名前2%。
17%的受访学生表示,他们有向高中以外的私人招生顾问寻求大学申请的建议。其中32%受访者说他们的家庭年收入超过50万美元,而只有11%的人说他们的家庭年收入不到4万美元。
大多数接受调查的新生(53.5%)被哈佛提前录取,39.3%的第一代学生和69%的校友学生被提前录取。
05
学霸自律不爱玩
在这届新生中,有高达56.4%与80.5%的新生很少或不使用Twitter或Facebook等社交网络。
通常大家对富二代贴的标签是“败家子”“纨绔子弟”,哈佛大学的新生调查数据可以为他们正名了。调查显示,富二代们之所以能成为佼佼者,大部分还是因为自己的努力,不贪玩,自我驱动能力强的。
该数据中,有83.9%的新生压力来自于自我期望,父母或家庭压力仅仅只占到7.7%。
可以看出,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愿意尊重子女的选择,学生们也在为了dream school而努力,给自己施压。
北美中小学教育“怪象”
报告在中国媒体、网络引发一片惊呼,却在北美社交网络上波澜不兴——因为这早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据中国经营报报道,长期以来,北美中小学教育实行公立为主、私立为辅的政策,公立中小学实行学区制、义务教育和就近入学,学生无需缴纳学费、书本费,也基本无权择校;私立中小学实行自主招生,学生入校需经过校方筛选,并缴纳不菲的学费和赞助费。
由于公校主要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又需承担义务教育责任,因此不得不量入为出,尽量通过减少师资、压缩班级和缩减教育内容来节约成本,这造成北美公立中小学普遍存在国人难以理解的“怪现象”——
如在中国仅偶见于“老少边穷”学校的多年级“复式班”,在北美公立中小学中居然是普遍存在的“标配”,教科书不能带回家、学年结束后会回收供新生使用等;与之相反,私立中小学“财大气粗”,不论教学质量、内容、师资配备,都远非公立学校可比。
温哥华地区所在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智库“菲沙研究所”每年都会编制两期“省中小学排名”,排在前10位的中小学中公立学校最多时也不超过3所。
当别人的基石天生高你三尺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陶短房介绍,公立中小学和私立学校的差距是全方位的。
首先,生源不同。公校只能就近招生,且不能筛选和拒绝任何合格申请者(除非额满),私校则可自主跨区域招生,也有权设立考试门槛。
其次,师资不同。公校受政府财政制约,无力聘用优秀教师和增加教学资源,而私校财力充盈,在这些方面都无压力。
第三,教学内容不同。因为资源有限,公校的教学以“满足基本需要”为前提,很多内容只能浅尝辄止,“数学课不讲公式,音乐课不教五线谱”都是司空见惯的事,而私校很多课堂教学内容甚至比校外补习班的一些内容还深、还专业。
由于私校的费用门槛,能进私校者往往“非富即贵”,这就使得富裕家庭子弟在进入社会竞争前,基石就比其他同龄人高出三尺。
当然例外总是有的,一些公校也能跻身“好学校”行列,但它们往往坐落在富裕社区,因为富裕社区家庭比较愿意给所在社区学校捐款,使之拥有相对好一些的资源——而这又反过来抬高了所在社区房价,让这些公校也成为富裕家庭子弟的禁脔。
为平息公众对“阶层固化”的不满,政治家和社会学家们煞费苦心,为这种“基石不平等”设计了“听起来很美”的“台词”,如“素质教育”“快乐教育”“不把作业带回家”,等等,实际上所谓“素质”“快乐”,不过是“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不足”的遁词,而“不把作业带回家”一方面系教师不愿多干活,另一方面也避免教科书磨损。
实际上,因为学校基本课程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专业,私校学生有相对更多的课余时间和精力去上更多、更好、更丰富多彩的课后班,他们在诸如文艺、体育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往往也在公校学生之上。
尽管北美大学、尤其名校均不采取类似中国高考的“一考定终身”,而是通过多种门槛和面试进行“准入”,但门槛不外乎文化成绩、社会活动纪录、综合素质和“人脉”这四大类。
如前所述,由于资源配置、生源和“圈子”等因素,私立学校和富裕社区公校在教学质量方面本就“领先一步”,而这“领先的一步”又令上述学校的学生得以将更多精力、时间投入社会活动和“素质学习”。不仅如此,由于“非富即贵”家庭从能力、观念上都更有条件为自己孩子创造林林总总的学习、实践和“刷脸”机会,他们往往可以轻松地在每一条“准入门槛”前领先一步。
不仅如此,类似哈佛的许多北美名校是私立或校董会制,同样看重捐赠、人脉和“血缘”,在这些名校中出现类似北美私立中小学那样的“血缘闭环”和“近亲繁殖”,也就不足为奇了。
捍卫教育资源的公平性
对于北美普通家庭及其子弟而言,当别人基石天生高你三尺,你能做的无非以下几条。
——认命。这是大多数。很多人自认“天生矮一截”,索性放弃提升,听天由命。
——以退为进。不少有志气的普通人家子弟自知“先天不足”,索性选择先工作、待有一定积累后再去高校“回炉”。通过这条“曲线”成才的贫家子弟大有人在,但这同样不简单,因为不论就业、创业,“富贵人家”的子弟基石同样高你三尺。
——“卖血恶补”。许多东亚裔家庭往往走这条路,他们或省吃俭用节衣缩食,把子女送进费用不菲的私校,或“校内不足校外补”,不惜工本让孩子们上各种课后班。通过这条路“补票上车”,最终成大器者也不少,但这条路一来大人孩子都非常辛苦,二来“硬件”易补,“软件”难偿,长期以来北美亚裔家长往往被私校家长会讥讽“抠门”,亚裔学生在中学、大学会被冷嘲热讽“不愿参加课后活动”“读死书”,很大一部分原因即在于此:不论家长、孩子,为在学业上“不掉队”已耗尽心力、竭尽资源,实在无力兼顾其他。
——“抄近”。既然学习和常规“素质学习”拼不过有钱人家,那就专挑“多快好省”的文体项目“拼特招”。这一招非洲裔家庭用得特别得心应手,费用门槛不高、身体素质占比较大的篮球、美式足球等尤其饱受欢迎。
但即便这条看似最“大众化”的“捷径”也有许多心照不宣的“关卡”:林书豪这个哈佛高材生仅仅是有史以来第二位进入NBA的哈佛毕业生,这并非偶然,事实上北美以学术、专业著称的名校,很少有在篮球、美式足球等项目上见长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捍卫了“蓝血小圈子”的“纯洁性”。
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阶段,教育改革呼声高涨,如何改革、如何取舍,成为各阶层热烈争议的焦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何在教改中捍卫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性,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效率,如何坚持中国教育的基本社会属性,避免教育资源分配成为破坏社会阶层平等的助推器、推动社会阶层固化的帮凶,是需要通过借鉴他人经验、教训,认真总结、完善,积极、稳妥地推动落实的。
在探索、落实过程中,应特别注意避免出现类似北美“让某些家庭子弟基石高他人三尺”这种在中国历史上似曾相识的一幕重演。
来源 | 中国经营报、网络数据
作者 | 陶短房
编辑 | 中国网教育频道
本公众号转载的文章,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众号观点,文章版权及插图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在版权上存在争议,请与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
小编推荐
关注 | 别让焦虑绑架了学校和老师,这三条金子般的忠告,请转给家长!
关注 | 从老师试喝牛奶到校长“陪餐”,校园食品安全不能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关注 | 两会教育引热议:设立国家教师奖,推行教育公务员制,严惩校闹……
关注 | 网曝成都七中实验学校食材过期发霉 :宝宝吃的不安全,后果更严重!
关注 | 北大考试院院长犀利发言:为何我对中国下一代精英深感忧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