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还能用“膜法”捕回来
近日,据南化公司,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膜法捕集二氧化碳技术及工业示范”项目,已经通过科技部组织的验收,该公司负责捕碳膜分离系统集成工艺研究、示范装置建设和运行,二氧化碳捕集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南京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课题。减少碳排放,积极稳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南京企业走在前列,全市也在不断“碳”索新路径、逐“绿”向前行。
绿色生产渐行渐近
全市碳排放强度明显下降、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据介绍,南化公司研究院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2013年3月授牌的“二氧化碳捕集与资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经过多年发展,目前已成为二氧化碳捕集与利用领域国际领先的重要研究基地、技术应用与辐射基地、凝聚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基地、高技术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孵化基地,为我国开展大规模二氧化碳捕集工程提供了技术支撑。
南化公司。图源:南京江北新区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捕碳”南京站上国际技术前沿从源头上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减碳”南京也努力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会同省工商联公布“2022年度绿色发展领军企业名单”,南京9家企业上榜,南钢荣登榜首。
十年砥砺奋进减污降碳成为南京最响亮的号角
据介绍,自2013年按新标准监测和评价空气质量起,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由2013年的55.3%大幅提升至2021年的82.2%;PM2.5年均浓度由2013年的77微克/立方米降至2021年的29微克/立方米,大幅下降62.3%。“十三五”以来,全市碳排放强度累计下降超22%,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实现“双赢”。
南京钢铁。图源:南京江北新区
绿色生活加速到来
节约能源资源、促进资源循环利用深入人心
近年来,我市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应用,积极推动新能源公交车更新,全市累计建成公共充电桩27131根,车桩比为2.3:1,位列全省第一。
拥抱绿色出行方式市民在积极行动市相关部门和单位也在全力推进
🚇 8月9日,南京地铁7号线北段顺利通过项目工程验收;12日,正式开始不载客试运行。据了解,2005年南京首条地铁线(1号线)投入运营,2017年实现“区区通地铁”(S9宁高线),2021年跨出市域牵手都市圈发展(S6宁句线)。截至目前,南京轨道交通项目已达到13个(含2条有轨电车项目),地铁线网规模达到11线运营,运营里程跨越400千米大关,位列全国第六。🚌 公交方面,我市获得“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称号,建成区公交站点500米覆盖率达100%,绿色出行比例达75%,市民公共交通出行体验越来越美好。
绿色出行还要绿色消费、绿色生活
上个月,市发改委传来消息,我市被确定为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全国60个重点城市之一。
此外,我市印发《南京市推进塑料污染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全面摸排塑料生产企业生产销售情况,开展市场环境专项执法检查,加快开发南京市循环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商超、连锁餐饮企业可降解塑料推广,有序推进农贸、快递等重点领域绿色包装转型;利用主流媒体和社区宣传阵地,开展绿色低碳宣传推广活动,号召公众主动践行节能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节能降耗,实施垃圾减量分类,引领绿色生活新风尚。
在此基础上,我市逐步扩大碳普惠覆盖领域,进一步完善“碳积分”机制,推进“我的南京”App绿色出行碳积分激励功能模块的深度应用,提高积分兑换优惠力度,引导激励全社会参与“双碳”行动。
江宁滨江公园。
绿色生态图景展现
城市有机更新、美丽南京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
- 家门口的外秦淮河,水清岸绿,河道两边修成了步道,水中开起了游船;
- 珠江路沿线的内秦淮河支流和江宁区的牛首山河、九龙湖等,也是沿河、沿湖修建绿道,所到之处皆是风景。
截至2021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4.96%,建成区绿地率达40.7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6.18平方米,三项指标均位于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城市肌理舒展城市建筑更要“呼吸”
据介绍,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城镇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节能标准,城镇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100%。
在这件“等不得,也急不得”的大事上南京正蹄疾步稳、狠抓落实“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