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19年4月17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褚时健:天空没有鸟的痕迹,但我已经努力活过

王局的自留地 王志安 2019-04-16


3月5号,褚时健去世,享年92岁。一位传奇企业家的跌宕人生,画上句号。


褚时健出生于1927年,早年参加革命,建国后被打成右派。1963年,36岁的褚时健被调到玉溪当地一家糖厂做副厂长,这家糖厂当时每年亏损二十万,褚时健用一年时间,就将糖厂扭亏为盈,之后业绩连年增长。

褚时健早年与家人合影


1979年,52岁的褚时健被任命为玉溪当地一家卷烟厂的厂长,从此,开启了他一生最辉煌的“烟草大王”经历。




褚时健接手时,这家卷烟厂不过是边陲一家濒临倒闭的亏损企业,但十七年后,红塔集团成为世界第五大烟厂,累计创造利税800亿元,红塔集团一家企业上交的利税,就占整个云南省财政收入的60%。


1998年,褚时健因为贪污被判处无期徒刑,而在三年前,他夫人和女儿就因为经济犯罪被判刑入狱,女儿在狱中自杀身亡。

褚时健妻女


2001年,褚时健保外就医。第二年,75岁的褚时健在自己家乡哀牢山承包了一片山林,改良品种,种植橙子,并开创褚橙品牌,风行全国。


褚时健的一生,大起大落,悲欣交集。他的命运,和他所处的时代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部跌宕起伏的中国企业发展史。


褚时健去世后,各大媒体,包括人民日报微博均发文悼念。不过,直到今天,褚时健和他的经历依然充满了争议。有人认为褚当年的遭遇并不令人同情,因为按照法律褚时健就是贪污了。

我来说几句。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太了解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更不了解那个时代的“规则”是怎样的。

什么叫改革?

改革就是过去那些条条框框不适应时代发展了,要打破。有些打破的过程是通过制度博弈,有些干脆就是试出来的。试着试着比过去好,然后才回过头去把规章制度改了,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特点之一。当然,这也意味着当时率先试水的人,本身冒着很大的法律风险。

所以,事后评价这段历史,简单用“合规性”去检验当初的一些做法,并不恰当。


讲一个我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当年央视是体制内单位,死水一潭。90年代初,孙玉胜、袁正明等一批人,在央视内部创办了《东方时空》。央视是国家事业单位,招聘受编制限制,如果按照央视过去的规定去招人,《东方时空》根本就没戏。

当时的台长杨伟光给了《东方时空》特殊政策,可以自己去社会上招聘。

于是,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只要有电视梦想,肯吃苦,就可以来《东方时空》打工。不要求户口,不看档案(看了也没地方放),只要能干活,就能在这里工作。

这些人,在央视内部,叫临时工。

临时工们其实和建筑队上的农民工差不多,没有合同,也没有编制。甚至连记者证、工作者都没有。制片人一句话,放下行李就可以出差干活,但一个片子做不好,第二天可能就得卷铺盖卷走人。

《焦点访谈》当年有一期火爆全国的节目,一个法官晃着访谈记者的塑料卡片说,“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还要管空气“,那个塑料卡片,就是访谈临时工记者们出门用的证件。这个证件其实是央视给临时工们发了出入证,但各位记者出去采访,都把这个进门证当记者证使唤。

当年我就是这么进的《东方时空》,看到北大三角地贴的小广告,来和制片人谈了谈,就留下了。我们那一波来了五六个人,一年后只有我一个人还在,其他的都走了。

更关键的是,按照央视的体制,没法给这些临时工发工资。因为按照制度,这些人根本就不是央视的人。

迫不得已,当时评论部就想到让临时工自己找发票给这些人发工资。

当年在央视工作的时候,同事们没有不骂这个制度的。本来工作挣工资天经地义,但我们光明正大工作赚的钱,还得自己去找发票来报销。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后来发票制度越来越严,要求尽可能是采访当地的。有时候在外地出差,采访之后还得专门去找发票,经常被人误解,以为我们想贪污节目经费。

这一制度延续许多年,直到焦利台长来之后才彻底废除。

如果按照严格的财务制度,那当年央视的那些改革者们全都得进去,因为他们的做法违反了财务制度。但是,正是因为他们的这种“违反”,才有了《东方时空》《焦点访谈》《新闻调查》《面对面》,还有《实话实说》。

首期《实话实说》

《东方时空》外拍采访,青涩的白岩松


可以说,央视最有名的新闻栏目,最好的新闻节目主持人,都是这种“违规”创造出来的。各位耳熟能详的那些新闻节目主持人,比如王志、柴静、阿丘、劳春燕,当年都是临时工。


事实上,中国的大多数改革就是这么闯出来的。比如当年的小岗村,包产到户那是走资本主义道路,是违法犯罪。为啥那几个农民要歃血为盟,他们是真豁出去了,被发现真有可能进监狱。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勇气,为全国其他农村改革闯出了活路。

有些人说,为啥不能等合规了再去改?

这些人幼稚了。

改革并不像很多人想的那么简单,有些领域的改革严重滞后,比如户口制度,比如体制内的编制制度,直到今天,北京的户籍制度也没有开放。如果你等这些制度改了以后再改革,黄花菜都凉了。

所以,对特定历史时期的某些“违规”行为,有的需要充分肯定,比如说小岗村的包产到户,那几位农民按血手印的文书,最后还进了中国历史博物馆。而有些违规,比如褚时健的犯罪行为,需要历史的看待。

作为企业家的褚时健,短短几年把一个小烟厂做成云南省第一,再后来是全国第一,每年上交几十亿利税。这其中,当然有烟草行业专卖制度的因素,但不可否认,褚时健本身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才华,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否则,当年全国各地的烟厂有几百上千家,为啥独独偏于一隅的玉溪卷烟厂,能够蓬勃发展,独占鳌头?

但是,褚时健当时是在国企,按照制度规定,褚时健只能拿很少一点工资,企业赚多少钱,和他自己没有任何关系。

如果是后来,也许会有管理层激励,有些领域还可以搞管理层收购,但在那个时代,这些都不可以。但退休制度卡得倒挺严格,褚时健面临自己养大了一个孩子,但却不得不拍手走人的局面。

褚时健心态开始不平衡,他在企业私设小金库,和企业的高管们一起分配利益,后遭人举报,锒铛入狱。法院最终认定褚时健贪污和来源不明的财产,有一千多万。这笔钱在当年是很大一个数字,但和褚时健作为企业家创造的价值相比,实在微不足道。

我个人认为,评价褚时健的贪污和一般的贪污应该有所区别,要考虑时代的特殊因素。这个因素是,当年的国企在制度上并不承认企业家的个人价值,企业的收入发展和企业家薪酬之间,也没有任何关系。这一制度,对那个时代的佼佼者而言,并不公平。

褚时健入狱后,很快就保外就医,一共被羁押的时间,前后也就三年。这在无期徒刑的案件里,也属于少数的例外。办案人员也普遍同情褚时健。

褚时健被判刑后,社会上开始关注国企领导的59岁现象,再之后,国有企业的管理层收入开始逐步提高,有些企业,还通过股权激励的方式,让企业家们有足够的动力,在国企认真工作。

褚时健用自己跌倒的方式,唤醒了全社会对国有企业企业家价值的认可,这是许多企业家感念他的重要原因。

现如今,绝大多数通过自我发展创造出市场的国企负责人,薪酬已经能够体现其价值。比如格力公司的董明珠,每年薪酬和股权的收入可以拿到上千万,他们再也不需要通过非法的手段,让企业承认自己的创造力。

这是董明珠的幸运,也是褚时健的不幸。


我一直认为,褚时健后来种褚橙成功,多少和他此前的经历有关。据他太太回忆,他们刚开始去推销橙子的时候,根本没人买,他太太背着他打了一个横幅,这是褚时健种的橙子,立即就销售一空。

褚橙我吃过,个头不大,确实很甜,但价格是普通橙子的三倍。我觉得很多人之所以买褚橙,都是觉得老爷子挺冤的,在他成功的年代没有受到善待,现如今,能帮一把就帮一把。

有一年全国柑橘大丰收,普遍滞销,褚橙价格贵,更不好卖。云南省烟草系统花钱买了好多褚橙,发给自己的员工做福利。我想,他们也是在用这种方式感恩吧。

毕竟,没有褚时健,就没有今天的红塔集团。

不过,失去褚时健的红塔集团,之后发展也逐渐乏力,再也不复当年的劲头和风光。这从另一个角度,验证了优秀的企业家对企业的价值。

历史有些时候挺残酷的,早一点是投机倒把,晚几年就是改革先锋,我们不能穿越回去改变历史,但至少,可以怀有一颗宽厚的心,来看待那个时代。




  END  



|商务合作 | 授权转载 | 请加微信:wangjushangwu 



欢迎转发朋友圈|长按二维码关注我


· 中国第一个选择安乐死的人:台湾傅达仁

· 我和李学勤先生的一段往事

· 面对公共安全事件,恐慌是基本人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