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闻】跨越半个世纪的——郑州国棉厂!

2016-09-22 河南一百度

导语


这里是真正的老郑州

这里也是上世纪五十年代
让一代人神往的地方
有一群人在这里挥洒过青春和热血
他们在这里生活着
他们用汗水浇灌郑州这片沃土
国棉厂
老郑州的记忆
一草一木
一砖一瓦
总能勾起在这生活过,工作过的退休工人的回忆


1/18

1953年,郑州六座国棉厂在国家的大力扶持下相继建立,短短几十年铸就了棉纺厂辉煌的业绩,历史的洪流推动着棉纺厂的潮起潮落,也让这里成为一代人的记忆。


2/18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和二十一世纪的交错相融,五厂门头随着岁月的流逝红漆早已斑驳掉落,显得落寞而萧条。汽车从门头下穿梭而过的场景,不禁会让人想起曾经数万人进厂的恢宏场面。


3/18

国棉厂最为出名的四厂烩面,每个在这里居住和工作的人无不吃过这里的一碗咖喱烩面。那个年代来到郑州的上海年轻工人将咖喱带到郑州,所以才有了这样的一碗四厂独有的咖喱烩面。


4/18

国棉三厂的办公楼依旧矗立在一排排高楼之前,厂房已拆,但国棉的记忆始终印刻在人们心中。看到“高高兴兴上班,平平安安下班”的标语依然会让人心生愉悦。


5/18

三厂内的电房是所有机器运转的血液,源源不断的电力从这里输出到每台机器,站在这里仿佛就能听见纺织机“咋咋咋”的运转工作的声音。


6/18

三厂内遗留下来的办公楼大厅,还挂着宣传标语和毛主席的诗词。


7/18

曾经的办公楼内部,窗户已被拆除。窗外的树木也无人打理,透过树的缝隙还能看到家属区内一排排槐树。


8/18

1953年建厂;1981年创下惊人业绩;1998年逐渐衰落直至破产;2006年第一批下岗工人下岗;2008年金融危机,完成公有经济向私有经济转型,搬迁;2016年厂房全部拆除。这些档案被永远封存。


9/18

在棉纺路老国棉厂厂区原址,昔日厂房已不见。仅仅遗留下这几座被保护起来的旧厂房。改制后的新厂纷纷外迁新郑龙湖、须水和白沙镇等地。取而代之的是新的居住区,商场,这里即将成为西郊的CBD。


10/18

这是一栋有着50多年历史的仿苏联风格的家属院。许多楼的墙壁上还保留着“共产主义万岁”,从全国各地招募来的年轻小伙,漂亮姑娘在这样的小楼里开始了在郑州国棉厂的生活,在这样的小楼里成家立业。


11/18

夕阳下的老太太们端坐在树荫下,看着过往的路人,与身边的伙伴聊起她们的那些年。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下来,暖暖的阳光洒在身上,一生就这样过去,无怨无悔。


12/18

做了三十多年衣服的老大爷,人虽老,手艺不减当年。他说:“这里的工人们三十年前就是穿着我做的衣服,现在还到我这里我这做衣服。”国棉厂的姑娘小伙也 是那个年代让人羡慕的最时尚的,最潮流的一群人。


13/18

从建设路或者棉纺路经过,早已没有往日的机器喧嚣。“咋咋咋咋......”的声音也只有这台小小的缝纫机发出。


14/18

简单的菜品捆在铁栅栏上,顺着门进去就能看见冒着蒸汽的蒸笼摆的老高。鲜嫩的肉馅,爽滑的面皮,沾上陈醋,这味道简单而有韵味,就是记忆里的味道。


15/18

每天傍晚他都会开着电动三轮,载着新鲜的牛奶到这里,给这里的居民送来营养。他也会和来购买鲜奶的居民唠唠家常,也会嘱咐他们要小火加热牛奶才能喝。


16/18

三位修鞋匠的客户大多是一些年迈的长者。随着棉纺厂的落没,现在的年轻人也多数离开这里,拥抱属于自己的时代。


17/18

手拿折扇,头戴牛仔帽,身着黑马褂。老人这副打扮着实精神不少,骑着老年三轮电动买买菜,听听戏,乐亦无穷已。


18/18

国棉厂的落寞,早已没了当年的荣光,却在遛弯的大爷,广场舞大妈,买菜的阿姨身上重新焕发出无尽的市井气息。老人在夕阳下摇着扇子散步在四厂的小道上,不慌不忙,悠然自得。这辈子走的太快,现在他们需要静静地慢下来。



【征稿启事】


《百闻》是河南一百度推出的一档高品质摄影类栏目,取意于海纳百川、博物多闻。征稿图片首先需具备足够的精度,长边至少2000像素以上。当然还需要足够的数量,每组专题15~20张图片。


栏目主要呈现文艺生活、独具匠心和城市记忆,希望职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不吝赐稿,如果被选用,我们将根据稿件的质量给予不同档次的稿费。

来稿请发送邮件至: baiwenZG@163.com,图片需配上充分的文字说明和您的联络方式。


更多精彩  点击查看


河南一百度视觉工作室出品

摄影/蔡奇  编辑/刘楠 咕噜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