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生·新所可能是今年把九宫格魔力发挥得最好的商业项目案例
有直男对这个项目的评价是:简直不可理喻,生活就是为了拍照。
对,能够自发性地在社交媒体传播,就是可以为所欲为,即使这类目的性前往较为明确的项目可能会有生命曲线,但珍惜当下有何不可。上生·新所的在宣传传播领域,给到我印象最深刻的点是——它可能是年度最佳九宫格传播案例。
几乎每个休息日,只要天气条件不错,我的朋友圈中几乎都会有人在现场打卡,然后当我把这些截图后,组成了如下画面👇
如今商业地产绝对占据行业大头,前些天还在和朋友开完笑说,做个购物中心对地产商而言,就像拿点零花钱玩一样,而土地本身的增值,又会导致那些“心不在焉”的主无法打造出优质的项目,好了打住,本文说的不是这个。
所以在媒体宣传渠道,地产开发商的预算,也是传统商场所无法比拟的,就好比前几周我还在和朋友吐槽久光百货的微信公众号开发做得就像上个世纪的产物。
绝大多数的商业项目,在这方面主要又分为两个方向:
1、对B端,渠道是通过类似我这种可以把任何项目都写到90分的小号,将商业项目的亮点尽可能展现给到业内,从而传播行业信息、获取更准确的认知和更好的声誉;
2、对C端,则是通过普通消费者更易“到达”的渠道,将项目的“可消费”亮点广而告之,从而尽可能达成实际的营收转化。
前者,你们在这个号应该看得已经够多,我的原则也多次提到,希望以创作作品的心态,在推广的同时,传达业内同行确实需要的真正价值(不过这篇不是合作内容)。
后者,则相对模式化(并无贬低的意思,毕竟商业化运作后,必须以最高效的方式做出内容),所以我们能看到大多数项目的宣传中会告知最基本的信息,然后开始推荐亮点品牌。
上生·新所在业内的传播感受上差异在于,最初看到的呈现,是追溯到去年10月adidas就在此项目做过活动,因此不少B端朋友能够提前领略到泳池风采。
而到C端宣传,已是大半年后,举例来说今年的5月和6有,大号之一ShanghaiWOW连推两篇内容:
5月主要介绍项目历史,并推荐品牌
6月主要聚焦泳池,同样也推荐品牌
就在此前后,大众消费者的前往打卡拍照传播,成为了该项目的最佳助推宣传渠道,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让直男觉得“生活就是为了拍照”。
但有趣的是,与一些以场景搭建为主的网红活动不同,在上生·新所的拍照侠们,包括了扛着单反的老爷叔、举家前往给小朋友拍照的家长(就是我本人了)、文艺小年轻、以及传统网红们(为什么要用传统两字呢……?),可以说一个剑走偏锋的项目却少见地覆盖到了几乎全客层。
原因在于,项目的不同标签定位到了不同的客群。
1、作为旧改项目,有历史、有故事(不是市场营销的“讲故事”,而是真实事件,也是项目首期宣传主打的主题),稍微年长的消费者会更有共鸣;开放式的结构让单反,甚至是三脚架有了用武之地,这些可是用自拍相机所无法获取的体验。
2、这类建筑形态,文青没有抵抗力。1933如果这几年开始商业化对外开放,理应也能获得一波类似的效应,所谓生不逢社交媒体时代,讲的就是这个意思吧。所以当文艺风的露天弹唱出现时,毫无违和感。
3、而对于如今的年轻消费者,如此颜值项目就是必打卡点,这里有场景(老派建筑、泳池、各种展览活动),有业态(咖啡、甜品、酒吧、下午茶、书店),所以她们不仅来,而且还盛装,由此可见项目本身的质素决定了消费者会以什么心态与之“合影”。
4、之后裸心社的开业,还又可能会带来一波不同形态的客人,我们拭目以待。
最终这些拍照侠们汇聚到了泳池,本文我本来想以此为话题,命名《拥有地标的商业项目一般不会差》,但后来觉得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对其他项目而言着实有失公允,因此作罢。
人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就好像互联网时代,当mp3淘汰了CD后,黑胶特么却火了。
我们看够了现代化的事物,对这种有历史底蕴的项目反而有种反差爱,绝大多数朋友会发朋友圈,配上赞许的文字,自然会形成二次传播。如果蒙上你眼睛把你带到泳池边上再睁开眼,你的第一反应可能就会是:这地方我好像在朋友圈看到过。
这就是九宫格的魔力,依次倒推的话:九宫格需要有人拍照——人会拍照需要有场地条件——拍照人数取决于项目覆盖的客群——项目覆盖的多少客群取决于其有什么内容和故事。
生活不是为了拍照,但拍照是为了记录生活。万科做了个好项目,从路边就开始讲故事,但不做作,商业项目能做到让普通消费者都想要成为一位记录者,实属不易,最终形成了今年的热门商业项目话题,而且还是一个非主流的。
微信号:daftkaga
欢迎合作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