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崇尚自然、艺术、人文的K11,下一个十年可能要在科技上做文章了

kaga 商业咔 2022-11-30

今年,K11品牌十周年,上海K11五周年。也是巧,我前不久发过一篇汇总型推文,对之前写过的关于该项目的所有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正文之前,先抛砖引玉回顾:《这里是我写过的关于K11的所有》,可以说是不完全记录了该项目从2013年开业至今的一些有趣话题。


聊K11,无法回避的主题——“艺术”。


我不是艺术行业的,所以当然没法站在专业视角对“艺术”本身评头论足;更多还是凭借自己多年来对商业的理解,去感受“艺术”这个高阶文化在商业领域的影响作用。


放眼上海商业地产,个人印象比较深刻的有几个时间节点:

iapm开业后,标志着商业地产全面进入到被现代化认知的阶段;

兴业太古汇开业后,将市场营销的理念、作用和执行力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而最早开业的K11,当商业地产不仅仅是商业地产,当商业项目的名字是“K11购物艺术中心”而不是“艺术购物中心”时,则是为这个行业带来了不同的可能性和多维度的思考。


然而即使专业如我、文青如我,在上海K11早期,也是无法完全理解它“想”或者“会”给业内带来些什么。


毕竟在2013年,商业地产更多仅仅类似百货商场品牌的专卖店化,也由于资历尚浅,因此当年我在看一个项目时依旧还停留在“从平面图来看品牌布局”的状态,当K11在商业空间中融入艺术元素时,“它们对商业零售、餐饮有何帮助?”这个问题成为了我自身历练的证明——整个这几年时间中,我大概一直在体会学习商业空间与城市以及消费者联结的话题,理解得越多,也就越能感受到K11亦或是其他项目很多工作的意义所在。


时间追随回2014年,法国印象派大师莫奈在中国大陆的首次特展,让我们领教到了“纯粹的最高规格级别艺术展”在商业项目中的爆发力,以极具号召力的大师作品,真正向业内同行以及更重要的对艺术有所追求的大众消费者展现了“购物艺术中心”的定义——K11的目标消费群体,理应是崇尚自然、人文、艺术的,而项目的商业内容则是以此定位而造。


此后的重磅展览,类似「跨界大师.鬼才达利」超现实主义艺术展、「BAGISM – We are all in the same bag!」展览,我都有去观摩,而对于曾经负责手袋品类招商的我而言,后者根本就是商业与艺术结合的教科书般的存在。



相关阅读:《BAGISM:K11办了个“包治百病”的大展


K11之所以做“艺术馆”,有其本身的基因所在、有资源优势,因此当这些整合在一起时,才没有违和感,你能借鉴甚至跟风,但这绝不是办一次艺术展或者在空间中购置一些艺术品就能实现的。


对全国各地越来越多的项目而言,更多借鉴意义在于我们也开始去理解商业之外的元素对于商业空间的作用。根据不同的定位,这种元素可能是艺术、可能是卡通IP、可能是体育……但都为购物消费加持,商业也因此而更丰富精彩。


任何“领袖”在对行业产生影响之前,可能只是“特立独行”;有了“追随”,才成为“引领者”——K11毫无疑问在艺术领域当之无愧。


目前是商业地产的高速发展期,同行们在开店,其实也在摸索,寻求差异化,寻求属于自己的基因,而K11并未放缓自己的脚步,尝试去做一些更为高阶的事——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这得益于其创始人郑志刚先生的“投资人”身份。


对于一线从业者而言,可能更为直观的认知,是其对品牌的投资在商业项目中的实际体现,例如上海K11正值五周年的大调整,DAYDAYCOOK、DSQUARED2、sergio rossi等入驻的品牌,均有K11自身的投资背景。



这一理念,在以扶持中国艺术家及策展人的“K11 Art Foundation”就有所体现,在上海chi K11美术馆的众多展览项目中,有过艺术大咖,但更多的是为了给我们自身的艺术家及策展人创造一个更易面向广大艺术爱好者及消费者的空间——这是艺术投资的意义所在。


如今郑志刚先生显然已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观展体验,从而将触角伸向了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另一个面——科技。


曾听高晓松说过:历史证明大多数时间,科技和文化艺术是两个交替发展的领域,这让他们看似一对矛盾体。但19世纪法国文学家福楼拜也曾说过:“科学与艺术,从山麓分手,又在山顶汇合。”


艺术对K11来说是核心,因此ta所要做的,就是找到与科技“相遇”的那条正确的路。


上文聊到的郑志刚先生的投资意识,让这有了可能。在刚过去的2018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有一个“K11×ObEN展示区”——你很难想象会有商业项目品牌在这类大会中亮相,K11仿佛又扮演回了2013年横空出世的那位业内颠覆者。



ObEN是美国的一家人工智能公司,核心技术之一是能够智能生成全息投影3D人物形象。


图:来自网络



郑志刚先生曾就以身试法,利用全息投影,配上对话讲解,在此前美国著名艺术家贝蒂·伍德曼(Betty Woodman)在亚洲的首场个展《宇·宙》,以及中国艺术家赵洋的首次美术馆个展《阿赖耶》 中,向观者展示过与传统大多以扫二维码聆听讲解完全不同的观展体验。



完整视频如下:


如果说艺术门槛依旧相对较高,观展者加上正值看到郑志刚先生出镜的朋友不多,那只要你有多市调,应该不会错过前不久在商场B2层中庭呈现的RATIO比率快闪店——机器人来为你调制一杯咖啡。这家由K11首先尝鲜合作的在美食领域结合了人工智能的品牌,如今已经进驻了来福士广场。



这些“点睛”案例,并没有喧宾夺主地夸大科技效用而掩盖K11本身的艺术基因,而是利用自身资源恰到好处地丰富艺术观展的呈现形式,更类似我在此前众多推文中一直强调的“微创新”和“自我突破”,最终目的只有是希望能将“艺术”体现得更多元化、更深入人心。


相信很多同行看到这些后会有这样的想法——学不来,因此参考价值不大。但其实看清本质,就相对容易理解:


1、K11为商业带来了更多元的内容。你也可以,但未必是艺术,需要根据定位进行理性判断,例如此前聊过关于世茂推广“文化+”计划也是异曲同工;

相关阅读:《结合当今商业环境,聊一聊我对世茂“文化+”计划的理解


2、商业的进步在于延续核心定位并不断进行自我突破和微创新,K11试图对艺术与科技进行融合是一种表现,如果感觉太高阶,那最近开业的LCM基于亲子定位推出针对儿童定制的LCM KIDS会员体系亦然。

相关阅读:《9/22即将开业的LCM购物指南已到手,小剧透一波亮点先


K11品牌十周年,俨然已经发展为一个“生态”,据官方信息,其包含了针对新世代的甲级写字楼网络K11 Atelier;奢华服务式酒店住宅;开放式教育平台K11 Kulture Academy;以自然及美艺为主题的革新零售空间K11 Natural;利用崭新科技推动的顾问及市场调查机构K11 Chinese Millennials Taskforce;以及上文提到的K11 Art Foundation。


图:来自网络


随着武汉、广州、沈阳多地项目的开业,品牌在大陆也实现了连锁化经营。“对一家店倾其所有”和“因地制宜”是完全不同的玩法,K11在艺术领域,期望通过各种资源,采用更高阶的方式,以巩固自身“行业领先者”地位,同时能与千禧一代产生更多共鸣;在整体经营层面,品牌本身正面临的挑战也是更为高阶的。



据悉,品牌今年还会在香港推出筹备了十年,定位最顶尖的重点项目K11 MUSEA,目前只有效果图可看,具体如何也真是让人望眼欲穿了。这当然同样是一项突破之举。


关于“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品,我相信绝大多数朋友脑中会浮现的是iPhone——大众消费品的最典型代表。


而作为商业领域从业者,商场如产品,K11本身已经是这个行业中艺术的代名词,下一个十年,当我们聊到K11时,会不会有更多令人感到“wow”、忍不住喊出“cool”的瞬间诞生?科技或是更为细分的人工智能领域的植入,可能会起到重要作用。


one more thing


今年年初我就发过朋友圈,在美国颇具影响力的杂志之一《FastCompany》公布的2018年全球最佳创新公司(中国企业)榜单中,K11作为商业项目品牌位列第7,与腾讯、阿里等科技行业领军者同框,足以体现说服力。




微信号:daftkaga

欢迎合作交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