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个案例聊聊项目如何呈现“建筑可阅读”

kaga 商业咔
2024-09-07

第一次听闻“建筑可阅读”一说,来自于和上生·新所朋友的交流,原因是该项目作为拥有众多历史保护建筑的园区,在建筑的人文历史领域自然有众多看点,这也是很多上生·新所相关内容会着重描绘的内容。‍‍‍‍


查阅了相关资料,“建筑可阅读”是上海市文旅局在2018年开始主导启动的工作,范围涵盖了上海各个历史时期的各类建筑,主要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优秀历史建筑和保留建筑、现当代建造的地标建筑等三类建筑,包括私家花园洋房、里弄民居、外滩经典建筑等。一方面让更多经过修缮的老建筑对外开放,允许市民免费进入参观;另一方面为老建筑设计“介绍二维码”,即可用手机扫码,通过中英文导览、语音介绍、视频播放、VR互动等方式,阅读建筑背后的故事。据悉至2022年初,开放参观的建筑数量从近百处增至1056 处,二维码数量从400余处增至2957处。(目前数据理应又有所提升)


例如我们能在街道上看到墙上的二维码,扫码即可听取关于该建筑的相关简介。‍‍‍


在喜马拉雅app,则有《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有声专辑,收录了59集作品,包含众多上海地标建筑,当然我们也可以买到同名书籍。‍


这件事已经做了很久,也已经做得愈发纯属,且早已实现“可见、可读、可听”。而之所以在此做分享,在于如和上生·新所交流中所知,在我们行业所在领域的不少项目都带有“建筑可阅读”标签,那么除了上文所述在建筑本体、书籍、多媒体渠道有通用呈现外,项目主体又为此特性做了哪些工作,这成为我此选题的猎奇看点,最终选取了三个优质项目,结合其基于微信平台的优质呈现,与大家稍作分享。‍‍‍‍‍‍‍‍‍‍‍‍‍‍‍‍‍‍‍‍‍‍‍‍‍‍‍‍‍‍‍‍‍‍‍‍‍‍‍‍‍‍‍‍


首先来自为本文起头的上生·新所,在项目公众号自定义菜单“关于我们”——“园区历史”栏目,可跳转至园区概览以及其中4栋历史建筑的相关文字介绍,通过高亮标签的手法以及简洁的界面,让读者能够对园区保护建筑的历史有所认知。‍‍‍‍‍‍‍‍‍‍‍‍‍‍‍‍‍‍‍‍‍‍‍


互动方面,回到项目小程序主页后,能在下方看到“AR导览”选项。‍‍‍‍‍‍‍


点击可跳转到上文所述4栋建筑的AR互动呈现页面,‍‍‍‍‍‍‍‍‍‍‍


点击AR扫描录入对应建筑后,会看到相关介绍并配以语音同步讲解,相对于文字浏览方式更具导览味。总体而言,虽然最终呈现内容基本一致,但提供了不同的入口以及互动方式,观者可通过各自偏好自由选择。


第二则案例,来自近日刚探班的洛克·外滩源,最吸引到我的是项目植入进小程序的“漫游MAP”手绘平面图。‍‍‍‍‍‍‍‍‍‍‍‍‍‍‍‍


这则作品除了通过艺术化形成呈现不同楼宇的具体位置外,图中的每一个红点都可点击互动。例如点击%ARABICA所在的协进大楼,就能听取相关历史故事,每栋楼宇的音频介绍长度从1分多钟到4分多钟不等,漫步于历史风貌街区,细细品读不失为一种绝佳配搭。值得一提的是,这则洛克·外滩源的小程序是我想分享此选题的始作俑者,正因为看到了它,才想起了此前在上生·新所聊起过的“建筑可阅读”话题,以及平时在沿街摄录到的优秀建筑二维码画面。‍‍‍‍‍‍‍‍‍‍‍‍‍‍‍‍‍‍‍‍‍‍‍‍‍‍‍‍‍‍‍‍‍‍‍‍‍‍‍‍‍‍‍‍‍‍‍‍‍


除此之外,项目还在视频号平台发布了《跟着建筑师逛洛克·外滩源百年建筑街区》系列作品,目前已经推出了两期,分别为《上海外滩美术馆》以及《众安·美丰大楼》,剪辑朴实却满满干货,是我会投到大屏拉着家人一起观看的栏目,当然也会让我们对该项目各色建筑有更为直观的理解。‍‍‍‍‍‍‍‍‍‍‍‍‍‍‍‍‍‍‍‍‍‍‍‍‍‍‍‍‍‍‍‍


其实本来就只计划分享这两则案例,但当我复盘时,查阅了《这里是上海:建筑可阅读》中59集内容,看看是否有遗漏重点,果不其然,位于第7集的正是我们业内可能是文旅属性最为浓郁的项目之一——豫园。‍‍‍‍‍‍‍‍‍‍‍‍‍‍‍‍‍‍‍‍‍‍‍‍‍‍‍‍‍‍‍‍‍‍‍‍‍‍‍‍‍‍‍‍‍‍‍


找到豫园商城公众号,自定义菜单首个栏目即“导游导览”,文旅味爆表,点击“游园路线”后,即可看到与腾讯地图完美整合的项目三维地图,结合豫园特殊形态,颇有童年玩RPG游戏之感。‍‍‍‍‍‍‍‍‍‍‍‍‍‍‍‍‍‍‍‍‍‍‍‍‍‍‍‍‍‍‍‍‍‍‍‍‍‍‍‍‍


在内容呈现方式上,豫园与前两者也异曲同工,设计方面的古韵色彩彰显独特调性,点击相关楼宇后,文字音频介绍一并奉上。不过由于景区性质,所以小程序声话介绍所涵盖的内容更为丰富,几乎涉足到豫园的方方面面。


这三则案例,均为“建筑可阅读”呈现的代表作,从直观的参考来看,我们能看到这些品质项目基于微信、小程序等各种通道的平面以及交互设计,这与绝大多数商业项目需更注重“功能”会有所不同,有助于我们拓宽思维。‍‍‍‍‍‍‍‍‍‍‍‍‍‍‍‍‍‍‍‍‍‍‍‍‍‍‍‍‍‍‍‍‍‍‍‍‍‍‍‍‍‍‍‍‍‍‍‍比如前阵子就有项目朋友问我有没有见过商业项目在微信平台呈现平面图的特色案例,当时我还想不起来,本文中就有两则;亦或是在《是爱音乐的BFC》一文中,BFC此前也与小宇宙平台合作过一把,把“听”植入进项目中的特定区域,与“可阅读”的呈现形式有点类似,只是内容不同。‍‍‍‍‍‍‍‍‍‍‍‍‍‍‍‍‍


更进一步讲,之所以项目会拥有“建筑可阅读”标签,是因为其所在位置有历史底蕴及故事作为支撑,而现代商业的开发、更新,更注重对于历史建筑的保护、重塑、焕新,也让我们能够在阅读历史的同时看到城市的历久弥新,但作为常规项目,只有随着经营的深入,才会在定位、调性、人设等各方面有更多的积累(前提是稳定发展),这些无形资产同样是值得深挖并输出的部分,挖掘更多可阅读的故事,这相对品牌导览、停车缴费等常规功能而言更为抽象且尚无标准使用场景,这让我想到前不久刚分享过的《世纪汇品牌互动专区上线,以期打造为一张持久动态的“名片”》一文,其实该案例某种程度上在做类似的工作,在写当篇推文时,我曾有所顾虑,因为该小程序从目前来看体量和承载的内容还不多,但结合本文选题所获取的感受来进一步思考,确实“阅读”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也许坚持积累后再来回眸,会觉得这件事做得还挺有意义的。‍‍‍‍‍‍‍‍


回到建筑可阅读话题,有了本文作为基础,我在未来关注商业项目时,也会更有意识地多学习现代化打造与历史人文结合的方法及对外呈现手法,有更多有趣的案例再来和大家分享。‍‍‍‍‍‍‍‍‍‍‍‍‍‍‍‍‍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商业咔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