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hael Chen:不想创业的运动冠军不是好调酒师
我在台北出生,很小就随父母移民去了新西兰读书生活。我最开始接触酒吧行业是高中的时候,打点零工赚点闲钱,后来到大学也一直在做。大学我学的是法律和会计,课业还挺繁重的。
当律师或者会计并不是我的职业理想。虽然读的时候觉得挺喜欢,可真正坐在办公室里以此为事业,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很怀念在酒吧工作的感觉。幸运的是,当时我的一个朋友在运营一家店,给了我去工作的机会。从外场服务生开始,我慢慢做到吧台助理和调酒师——扫厕所、洗杯子,什么都做过。这段经历让我了解到成功运营一个像The Cannery一样的酒吧需要做的事情:待完成的工作,以及员工的各种想法。
2015年来上海Starling工作前,我在澳大利亚悉尼待了六年。刚搬过去那段时间,大概是我职业生涯里最艰难的日子了:人生地不熟,调酒水平也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的水准。赢得尊重是需要时间的,当你连下一份工资从哪来都不知道的时候,保持正能量太难。老天眷顾,我慢慢熬过去了。一路走到现在,我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启发着我,激励我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教我分享知识和经验,帮助新入行的年轻人。
上海也许是我生活过的最有趣的城市了。在这里,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你做不到,经历的人和事都在不断地给我惊喜。和悉尼相比,2015年上海酒吧行业规模还比较小,但整体更开放包容,大家互相支持,同行之间走得也很近。我看到了机会。
我个人喜欢经典鸡尾酒。我不算是个很有创意的人,上学时就不太擅长写虚构小故事或者做艺术。但我不断学习成长,创意也就自然出现了。当技术和知识达到一定积累,你自然会发现自己有创意的一面。你会形成一个寻找灵感的系统,马路上、食物里都能让你找到好点子。其他行业的人可能总担心某天突然才思枯竭,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总有时间去发现下一个创意。
我是个急躁的人,不过同时也很镇静,做事有条理。作为一名调酒师,我可能稍偏内向,话不多,尽管这个行业让我更喜欢交际了。客人们来The Cannery放松心情,而我们也是他们体验的一部分,有责任让他们玩得开心。
比赛的话我参加过一些,今年还会参加芝华士鸡尾酒大师赛,想想都很兴奋。但我其实不是很执着于比赛,性格使然吧。
以前我常运动,尤其是高尔夫和游泳。在新西兰长大,你会接触到这些。说实话,我还参加过专门的比赛呢。十三四岁的时候,我得了国家游泳冠军,也代表过我的地区参加高尔夫比赛。如果我没进入酒吧行业,说不定我就去做职业高尔夫运动员了。我现在每周尽量去健身房三次,形成习惯。调酒师的生活方式其实不太健康,那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就格外重要。运动之后你会神清气爽,更有活力投入工作。
现在我的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了一起。很幸运,我的工作就是我的爱好,而调酒只是这种体验的一小部分。我喜欢读非虚构作品,关于酒行业、烈酒或者酒吧运营的书。另外,我觉得来吧也成为我的爱好了。
来吧是我和合伙人共同创立的瓶装鸡尾酒项目。我一直都很喜欢瓶装鸡尾酒,这也一直是我想做的事情。我在悉尼工作的酒吧Eau de Vie就有在酒吧和零售店贩售的瓶装鸡尾酒产品线。来吧的概念主要面向那些不一定会去酒吧的人——他们可能不常喝鸡尾酒,但我们能够为他们开发一系列有趣的单品,在风味和复杂度方面不输给酒吧里的饮用体验。
现在上海面临的挑战是如何让更多人爱上鸡尾酒。这也是整个酒吧行业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对中国人来讲,鸡尾酒文化可能相对陌生,但随着越来越多网上和媒体的曝光,它不像以前那么神秘了。酒品牌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我们还尝试在酒吧里做一些很酷的事情,希望大众会感兴趣,就像我们被这个行业吸引一样。
调酒似乎是个外表光鲜的职业。但你在真正调酒之前,有更多事情要做好。难的是寻找方向:要学习的太多了,不知从何着手。这时,有人能给你指引方向就很关键,否则你会浪费大把时间。不过,犯点错也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我可以和大家分享一条前辈给我的最重要的建议:保持积极,努力工作。不是付出后就能立刻收获回报。最重要也是最能让你保持谦虚的是不能懒惰。懈怠是很容易的。学到足够的东西,再去另外一家店。新酒吧不停地开,你很自然地会想要为了更高的薪水而跳槽。但我建议你别这么做。重要的是挑战自己的极限。没有借口,你必须这么做。
我还没取得什么了不得的成就。每天能去店里上班,我就挺开心的。看到团队或同事工作上进或赢了比赛,我很为他们骄傲。我见证了他们这一路的成长和进步。在这行呆得越久,你越难离开,因为调酒师的生活真的太有趣了。我从没想过做其他行业,我会继续不断学习,为这个行业尽一份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