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7分,比恐怖片还可怕

骆白蔻 万达电影生活 2022-05-13


本文作者是撰稿人@骆白蔻

电影取代了一个与我们愿望更融洽的世界



1986年4月26日,凌晨1点,苏联的普里皮亚季小镇和往常一样安宁。


万籁俱寂,夜凉如水,大部分人进入了温柔的梦乡,没有人会预料到20多分钟后的灭顶之灾。


凌晨1点23分,邻近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反应堆发生爆炸。


随即引发了大火,大量辐射物质被释放在大气中。



其辐射杀伤力是日本广岛原子弹的400倍。


这也是核电时代的最大事故。


HBO最近热播的新剧就围绕这一事件展开,还原了被湮没的历史真相——


《切尔诺贝利》



该剧仅仅5集,但一经播出就拿下豆瓣9.7分的好成绩。


甚至在IMDb上一举冲上第一宝座,超过了《兄弟连》和《绝命毒师》。



这剧究竟为何能在国内外好评不断?小万用三个关键词带大家梳理一下——



天灾:再现爆炸之夜



《切尔诺贝利》第一集开场就是高潮戏,从普通人的视角再现了爆炸之夜


HBO简直就是照着灾难片拍的,隔着屏幕仿佛都感受到了辐射。


柳德米拉和消防员丈夫被巨响震动,透过窗户看到了不远处空中的火光;



核电站工作人员面面相觑,辐射探测仪表报警的声音此起彼伏;



消防队的热线响个不停,军队和民间消防队都接到指示前去救火。



大家尚未认清形势,觉得这不过是一场“没什么大不了”的屋顶起火。


然而,来到现场一看——


直接接触辐射的核电站工作人员,皮肤开始大规模溃烂;



消防员捡起地上的石墨,瞬间手部受伤;



大家没有任何防护设备,一面呼吸着空气中的金属味,一面对他人紧急救援;



几个小时后,大部分前线人员被送进了医院。


有的人在痛苦中死去,有的人在痛苦中等死。


高辐射让他们的身体,从内到外熔解,由外向内腐烂。



剧中的情形,触目惊心,让人不忍观看。


最可怕的是,一切都改编自真实事件。


《切尔诺贝利》拍摄出来的,仅仅是即时的近距离伤害,而戏外的潜在性伤害不胜枚举。



据悉,死亡人数高达9万,致癌人数高达27万,经济损失了约两千亿美元


除外,辐射对生态环境会有几百年的影响,潜在危险人群数量也不可估量


死神的镰刀被高高举起,曾居住于灾区的人们不知道它何时会落下。



人祸:被埋藏的真相



回到那个骚乱之夜,天灾不可避免,人祸却有回旋余地。


《切尔诺贝利》用极简克制的拍摄手法,客观呈现了灾难之后的众生相


高层人士连夜开会,了解了爆炸真相,商量着应急措施。


他们为了国家形象,下达指令:“封锁城市,不准离开!切断电话线!控制消息传播!”



闻讯而来的核物理学家,被主任搪塞打发:“确实有事故,但有人保证过没有问题,我更喜欢自己的观点。”



勒加索夫教授提出了客观冷静的质疑,其他参与会议者却认为他在危言耸听。


当群众问询背后实情时,迫于压力的教授只能给予他们虚假抚慰。



这些或有意或无意的行为,让普通群众未能在第一时间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


人们吸收着足以致命的高辐射,循规蹈矩地上班上学;



无知的孩子们在放射性粉尘中翩翩起舞,感慨着美丽的辐射粒子;



五一节的庆典如常举行,大家欢欣鼓舞、载欣载奔。


而在他们目光未触及之处,鸟儿坠亡,植被枯黄。



切尔诺贝利事件两年后,深谙内幕的勒加索夫教授在家中自杀并留下遗言。

——谎言的代价是什么?

——人们一旦浸染足够的谎言,那么事情背后的真相也无从辨识。



谎言的代价到底有多严重?真相又究竟埋藏在何处?


比灾难更可怕的,是人祸。



疗愈:人道主义反思



除了展现天灾和人祸,《切尔诺贝利》这部剧还将更多的笔墨花在事件发生后的疗愈上。


无数有血有肉的苏联人民,全力扫除核电站爆炸后的一切后患——



当切尔诺贝利事件难以控制,甚至波及到了欧洲邻国时,苏联终于下定决心开始补救。


居民们等来了迟来的疏散通知,有序地离开了禁区。



3名核电英雄冒死打开排水阀门,避免了二次爆炸。


他们均为自动请愿者,因为“如果他们不这么做,就会有数百万人死亡”。



直升机盘旋在小镇上空,紧急投放着硼和沙,以降低放射性活度。


无任何防备装置的年轻飞行员,采取了自杀式救援


他们每天往返30多次,600人无一生还



50万军民联合,自发组织为“辐射清理人”,深入反应堆核心进行善后处理。


绝大多数人死于辐射造成的疾病,他们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却拯救了整个国家。



工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在废墟上修建石棺,封闭了反应堆残骸。


剧中展现的是切尔诺贝利事件的来龙去脉,而更多的历史细节被记录在了《切尔诺贝利的悲鸣》这本书中。


作者阿列克谢耶维奇采访了核灾难幸存者及家属,以巨细靡遗的笔触书写了禁地的哀鸣。


剧中开端处的柳德米拉夫妇的故事,也在书中得以延续。



年轻的消防员丈夫瓦西里曾许诺带她去莫斯科看烟花,但一直未能如愿。


谁能预料到:核电站事件后,他们终于来到了莫斯科。


全身溃烂的瓦西里躺在医院的床上,示意妻子开窗一起看烟花。



他在事发14天后静静地离开了。三支康乃馨藏在枕头下,那是他留给妻子的礼物。


谈及这一段往事时,柳德米拉说:

这里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人,整条街都是,这里就叫切尔诺贝利区……

很多人突然死掉,一个接一个死掉。

但是没有人来问我们经历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没有人想听和死亡或恐惧有关的事。



切尔诺贝利之殇是人间惨案,也是血泪史诗

官僚制度的漏洞、基于维稳“饮鸩止渴”的解决方案,在千千万万苏联人用生命填补“死亡窟窿”面前极为丑陋不堪


剧集《切尔诺贝利》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关注了人类休戚与共的问题。


以史为鉴的今天,我们仍在思考:如何避免科技灾难的重演。


时隔33年,切尔诺贝利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动物大量繁衍,植物欣欣向荣,因为鲜有人烟,所以生态圈完成了自我修补。


切尔诺贝利没有什么新闻,但往事也并不如烟。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猜你喜欢】

点击即可阅读


当慢综艺《向往的生活》越来越快


这个“恐怖”故事,适合今天观看


6月片单来了,《X战警》谢幕《黑衣人》重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