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黑白变彩色,让老片更“好看”了吗?

鬼脚七 万达电影生活 2022-09-24
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鬼脚七
电影唯一的作用是让生活变得比电影更有趣

对于大部分电影观众来说,“黑白片”和“默片”无疑是最大的劝退因素。
 
不过比较而言,默片存在的时间不长,几乎都存在于电影史早期,而黑白电影存在时间更长,而且有不少影响后世的经典作品。
 
如何让当代观众接受当年因为技术条件限制而拍摄的黑白画面呢?

把它变成彩色就好了!

最近有部经典国片上映,虽然排片不多,但是也有值得注意的地方,它就是彩色修复版《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部1958年的经典老片经过4K彩色修复后重映,对于一代人来说,无疑是重温经典的好机会。
 

但是抛开影片故事,咱们要聊的是,给黑白片上色,这事儿真有必要吗?
 
先说说技术,其实给黑白片上色的技术几乎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刻就有了。

早期的上色方式也非常简单粗暴:直接用手动方式给胶片上色。随着电脑技术的发展,则更多依靠数字上色技术来为黑白影片上色。
 
胶片上色的效果

其实上色的最大难点并不在于“如何上色”,而在于“上什么色”。
 
对于很多几十年前拍摄的作品,如何还原和重现当时现场的色彩效果,除了依靠剧照、海报等有限信息的提示以外,很大程度上只能依靠当代人的二次创作。

这种单方面的主观感受,很大程度上可能造成对原作本意的“修改”,甚至是破坏。
 
《第三人》

当然更重要的还不在这里。
 
早期黑白片是在技术条件的限制下不得已而为之的产物,但是也正是因为技术的限制,让黑白片的创作者们必须在其他方面做出更多的设计。
 
《兰心大剧院》也是一部黑白拍摄的作品

例如,因为失去了颜色信息,不同的色彩都会在银幕上显示为灰色,而为了将这些不同的灰色做出区分,黑白电影中的打光、运镜和场景设计都要做出相应调整。
 
可以说,一部黑白电影和一部彩色电影的不同,并不仅仅是有没有颜色那么简单,而是从布景到分镜、拍摄、甚至表演的全方位不同。
 
《公民凯恩》的经典段落也曾被上色

在最经典的作品中,例如希区柯克的《惊魂记》,黑白场景甚至制造出不亚于彩色画面的震撼力。

据调查,在不少观众的回忆中那幕经典的浴室杀人戏是彩色的,他们甚至声称记得地板上鲜红的血迹——但是这部作品确实是黑白的,为影片“上色”的不是导演,而是观众自己的想象力。
 

可想而知,如果将《惊魂记》重新上色,将鲜血真实地呈现在银幕上,对于这部作品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破坏。比如1998年的新版《惊魂记》100%逐个镜头翻拍了原作,却成为东施效颦的代表,原因正在于此。
 

在这样的情况下,将黑白片“修复”成为彩色既无法还原真实的色彩,同时也破坏了原本的艺术价值,看起来只能成为吸引年轻观众的单纯噱头而已。
 
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对于老片和自己不熟悉的黑白片存在隔阂是事实,但是为了吸引年轻观众而将老片上色,反而更是一场饮鸩止渴。

如何引导和培养不同时代各种观众的观影口味,如何向更多人介绍老片的魅力,远远不是涂几块颜色就能解决的问题。
 
彩色的卓别林

当然话又说回来,技术始终是无辜的,除了给黑白片上色这种情况以外,数字上色技术其实也有很多发挥积极作用的场合。

例如对于早期动画片的色彩修复和重新上色,例如在各种文献资料片、珍贵影像素材中,数字上色和修复能够发挥其作用,展现这些作品的价值。
 

说到底,无论是上色、修复,还是重新配乐、配音、甚至剪辑,这些在特殊情况下试图让老作品焕然一新的尝试都没有错,但却始终都应该恪守“尊重原作”的基本原则,在保留原作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让经典焕发出新的生机。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鬼脚七往期文章】
点击即可阅读

你不知道的《长津湖》细节彩蛋,都在这

顶级女演员想演迪士尼反派?太可了

姜文胡军都来了,这个经典故事有何魅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