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庆祝建军90周年 | 向逝去的英雄致敬:安阳人民永远铭记心中!

2017-08-01 安阳日报新媒体 安阳日报

提示:点击上方“安阳日报”一键关注


“八一” 向逝去的英雄致敬


图①为矗立于烈士陵园中的革命烈士纪念碑,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记者 申昕 摄)

图②为烈士陵园中的无名革命烈士墓,松柏环绕,五星之下即英魂(记者 申昕 摄)

图③为庄严肃穆的革命史纪念馆(记者 高倩 摄)


7月30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阅兵在内蒙古朱日和联合训练基地举行。刚刚参加完实战化训练的1.2万名官兵、600余台(套)装备,征尘未洗、整齐列阵,以战斗的姿态迎接检阅。


建军节前夕,为追忆曾经为这座洹畔古城的解放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而流血牺牲的英雄,记者一行来到了市烈士陵园。在这里,岁月深处的大门再次被打开,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缔造英雄的年代,让我们在仰望先烈铸造的精神丰碑同时,再一次笃定了继承先烈遗志、传承红色精神的信念。


驻地部队缅怀先烈(资料照片)




忠魂长眠 回望战火追忆先烈

本报记者 申昕 实习生 刘恩雨:有这样一个地方,青松翠柏环绕,湍流不息的洹河水,从今天一直流淌到那个战火硝烟的岁月,那就是安阳市烈士陵园。


七月流火,恰逢阴雨。“八一”前夕,记者一行来到这里,巍峨耸立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在雨雾中更显挺拔,庄严肃穆的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在阴云下越加凝重,修葺一新的烈士墓碑被雨水洗净尘埃,无不在向来人低吟着悲壮的红歌。


在安阳这块红色的土地上,凝聚了无数革命烈士的鲜血。忠魂长眠青松间,回首凝望战火时,翻开“漳南战役”“磁武涉林战役”“豫北战役”这些令人激动的历史篇章,清晰可见八路军和解放军为解放安阳作出的牺牲和军民鱼水一家人的深厚情谊。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日战争中,安阳伤亡人数近13万人,其中死亡32843人,数千名八路军指战员和地方抗日武装为国捐躯。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时间回溯到半个多世纪前,古城安阳的上空弥漫着烽火硝烟。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部队与安阳人民一道,同盘踞在安阳的国民党残匪、地方土顽等多股反动势力进行了殊死的搏斗,使敌伪陷入我解放区军民的重重包围之中,为解放安阳奠定了基础。1949年4月,我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奉命攻克安阳。4月16日,该军一五五师、一二四师、一二五师和一二六师分别由河北磁县、成安县出发,经奔袭包围、肃清外围、攻城围歼三个作战阶段,历时20天将城内的敌人全部歼灭。5月6日,安阳解放,古城从此获得新生。


如今,烽烟已消散。在这座始建于1960年的烈士陵园中,高耸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形似钢枪,毛泽东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8个大字熠熠生辉,令人肃然起敬。在它的东北方,就是英烈长眠的墓区。这座丰碑静默地守护着368位在解放安阳的历次战斗中英勇献身、安葬于此的革命先烈,时刻提醒着后人,英雄永不朽,继业慰忠魂。




祁明星在安阳革命史纪念馆为参瞻大学生讲解 (资料照片)


流过往事 鲜血写成红色史诗

本报记者 申昕 实习生 刘恩雨:巍巍太行之巅,在两面高高飘扬的红旗下,10位代表着工、农、商、学、兵等各无产阶级的革命先辈们,正面向我们走来。这一幕气壮山河的景象,就是在安阳革命史纪念馆序厅中,一幅仿青铜效果的大型浮雕壁画所描绘的场景。它将带着我们,重回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


7月24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位于安阳市烈士陵园的安阳革命史纪念馆,旌旗猎猎战鼓擂,犹见鲜血染红霞。一幅幅还原历史的珍贵照片,令观者仿若身临那如火如荼的战斗岁月;大量反映侵华日军在安阳暴行的文图资料,凿凿铁证叫人切齿;立在角落的那铜像是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马骥宸,他被活活饿死狱中时年仅16岁,令人惋惜;立于解放安阳的影像演示前,安阳城内炮声轰鸣、战火纷飞,叫人分不清此时彼时;墙上的一纸家书,是烈士查茂德留下的绝笔,字字句句倾诉着对爱妻的思念和关怀……


这是一座关于革命历史的纪念馆,更是一座关于革命英雄的纪念馆。在这里,每看一眼,都是一个故事;每走一步,都有深刻感触,这是因为真实的历史最为令人震撼。2007年5月,为了征集真实的资料,市委党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朱贵强和其他专家背起行囊,东到山东济南、临沂、枣庄,西至山西长治,北上北京、邯郸,南下郑州、开封、商丘等地市,行程数千公里,收集到2000多张图片、数十万字的文字资料。展柜中陈列的从日军手中缴获的风镜、老八路用过的扁担和马鞍……许多都是战争亲历者或其家属捐赠的。


在这座面积2480平方米的纪念展馆中设置了4个展厅,前3个展厅展出了从1922年至2009年87年间安阳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史,而第四个展厅的主题则是缅怀。


步入缅怀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面面英名墙,墙上共记载了11599个名字,这些名字的主人是历次革命和建设时期,牺牲的安阳籍烈士和解放安阳牺牲的外地烈士。先烈英名,后人铭记,而除了这万余个名字外,还有数不清的无名烈士,我们亦不可忘怀。


在这座庄严肃穆的安阳革命史纪念馆中,留存着英雄们熠熠生辉的感人事迹,镌刻着永不磨灭的历史印记。自2010年7月2日开馆截至目前,已经接待了20万人次前来参瞻、缅怀、纪念。革命先烈们创造出的丰功伟绩是一座不朽的历史丰碑,永远值得后人敬仰;他们用鲜血书写的红色精神,需要我们代代传承。




浴血奋战 赤胆英雄以身殉国

本报记者 高倩 实习生 刘恩雨:他曾是“血色儿童团”的领导者,他牺牲时只有16岁,这位眉头紧锁、表情严肃的少年就是马骥宸,是这里年龄最小的革命烈士。在市烈士陵园安阳革命史纪念馆,这尊栩栩如生的雕塑让记者停下了前行的脚步。


在安阳这块红色的土地上,记录在册的为国家统一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英勇牺牲的革命烈士有10965名。很多烈士牺牲时只有20多岁,有的参军不久,有的还没来得及成家。他们有的与亲人同赴战场,却少有机会相见,牺牲后,墓碑却紧挨在一起,仿佛弥补曾经的遗憾。如今,他们都长眠于洹河之畔,不论曾经是普通的士兵,还是战斗指挥员,他们都心怀同样的梦想。


于明和就是这群英雄中的一位。1949年4月17日,在奔袭安阳敌人外围据点玉皇庙战斗中,作为第四野战军四十二军一二五师三七五团一营三连六班班长,于明和带领尖刀班战士向玉皇庙正殿前进。发现敌人外壕地堡后,于明和带着几个战士英勇摸进玉皇庙,他单兵直入,擒获了14个敌兵,还缴获了14支枪和大量的弹药。在激烈的战斗中,于明和头部负伤,鲜血直流,他咬牙坚持战斗,死守围墙。子弹打光了,他就掀开围墙上的砖头向敌群砸去。后来,在敌人的反扑中,于明和多处负伤,壮烈牺牲在围墙上。


战争年代,无数革命先烈同于明和一样,为了统一大业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和平年代,这种不怕牺牲的铁血军魂与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同样光芒万丈,犹如灯塔为我们指引着前进方向。


在安阳革命史纪念馆的一个展柜中,记者看到有一本永远停留在2007年8月13日的台历。这本台历的主人名叫朱辉。他是安阳人,1983年出生,19岁那年入伍,成为广空航空训练基地飞行一大队的一名飞行员。2007年的那一天,朱辉奉命驾歼7战斗机执行飞行训练任务,突然飞机发生故障,他为了保护当地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壮烈牺牲,时年24岁。他牺牲后,当地群众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保全百姓,以身殉职,舍生取义,名垂青史”四行大字,称颂这位青年勇士的爱民与奉献精神。


松涛长青,碧草连天。在这片清幽的烈士墓园,每一座墓碑下都埋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每一位烈士都用行动演绎着对国与家的忠诚。听,那萧萧风声仿佛正讲述着当年的枪林弹雨与金戈铁马,吟唱着先烈的忠肝义胆与铁骨柔情,指引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前进,前进,前进进。




市民参观安阳革命史纪念馆(记者 高倩 摄)


千里寻亲 精神遗产不敢忘却

本报记者 高倩 实习生 刘恩雨:7月25日,一个从辽宁省沈阳市打来的长途电话,打破了市烈士陵园办公区的宁静,电话那头,杨连文烈士的侄子连连向工作人员道谢,表示一定要给帮他找到亲人的工作人员送面锦旗、寄封感谢信。


7月上旬,这位打电话致谢的东北汉子得到消息,他和家人苦苦寻找了60余载的叔叔可能安葬在安阳。欣喜之下,他拨通了我市烈士陵园的电话,询问叔叔杨连文是否葬在这里,同时买了南下的火车票,和爱人结伴从沈阳匆匆赶来,决定到安阳寻找亲人的下落。当时,这对异乡夫妇既无法提供亲人的革命烈士证明书,也没有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市烈士陵园工会主席祁明星在革命烈士名录中反复搜寻,却怎么都没找到“杨连文”这个名字。于是他急忙给安阳县烈士陵园打了电话,请求那里的工作人员帮忙查找。没过多久,电话那头有了回信,“杨连文烈士在解放安阳时牺牲,葬于安阳县烈士陵园”。一得到确切消息,祁明星陪着杨家后人急急赶去,祭拜这位为安阳解放事业流血牺牲的英雄。


在我市,安阳市烈士陵园和安阳县烈士陵园总共有1050座烈士墓,其中埋葬的安阳籍烈士数量很少,差不多五成以上的烈士来自千里之外的东北三省。由于当年他们远离家乡作战,有的牺牲时非常年轻没有后人,还有的无法考证姓名与籍贯,所以,长期以来,相当一部分东北籍烈士没有亲人祭奠。为了让这些英雄尽早找到亲人,魂归故里,市烈士陵园的工作人员想了很多办法,还曾给这些东北籍烈士籍贯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发出过寻亲信件,但收效甚微。


“2008年,一位叫于乐圃的老人凭着自己的寻找,终于在安阳县烈士陵园找到了他的父亲于学贵烈士。当时这个事件受到了媒体关注,吹响了东北籍烈士后人寻亲的集结号。之后,一个接一个的东北寻亲团出现在市烈士陵园,王景玉、姜起范、杨文惠、赵晋福……被亲人找到的烈士数量在不断增加,截至上个月月底,已经超过了50位。”见多了烈属寻亲时悲欢离合场面的祁明星告诉记者,这些年,几乎每年都有东北籍烈士家属前来寻亲,有找到的,也有抱憾而归的。


不少烈士家属认为,他们千辛万苦追寻的不仅仅是血脉相连的亲人,不仅仅是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也是亲人留给他们的精神财富。亲人的忠诚与无私像一支精神接力棒,超越了时空,是值得他们永远追求、传承的精神宝藏。


战斗英雄给大学生进行传统革命教育(资料照片)




大葬于心 革命意志薪火相传

本报记者 高倩 实习生 刘恩雨:走进市烈士陵园东北方的有名烈士墓区,在一片肃穆的碑林中,一束淡绿色包装的鲜花闯进了记者的视野,那是前些天夏蕾烈士生前的同事追忆她时留下的。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留下人们祭奠烈士英魂的脚印,记录了人们致以英雄最诚挚的问候与追忆。


1993年9月16日,时任中央军委委员、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于永波上将,到市烈士陵园悼念曾经救过他性命的战友。1949年解放安阳时,于泳波18岁,当时他正站在战壕中对敌喊话,做敌人的思想工作,突然他被战友拽了下去,没等他缓过神来,舍身救他的战友祁忠志被击中头部应声倒下。于永波来祭奠那天天空飘着小雨,他推开警卫员撑起的雨伞,久久站在雨中,对着祁忠志的墓碑默哀,表达着他与这位老大哥的深情厚谊。


如果说将军的祭奠包含着对战友的感恩与深情厚谊,那另一个祭奠故事则讲述了人们对先烈崇高品质的敬仰,对逝去英雄的追忆与纪念。


去年清明节,在市烈士陵园梅庚年烈士墓前,他的家人正寄托着对亲人的哀思。同一时间,在埃塞俄比亚梅庚年墓前,当地群众也在祭奠他。当天,这档由中央电视台并机直播、跨越半个地球的清明同祭节目受到了观众广泛关注。节目中纪念的这位英雄就是曾经参加过解放平津、保定等战役,后在医疗战线救死扶伤,在异国他乡治病救人、以身殉职的国际主义战士梅庚年。


“当英雄应运而生,我们为之喝彩;当英雄成为传奇,我们为之纪念。来这里祭奠英烈的人数不胜数,有军人、有学生、也有其他行业的社会人士,清明节有、平常也有。”市烈士陵园一位负责接待的工作人员感慨,正是因为无数革命志士为理想、为信念在这片土地奋斗一生,正是因为他们舍生取义、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心灵被一次次深深震撼,让无数祭奠者不远千里赶来,让这片寂静的墓园不至清冷。这里的每一束鲜花,每一抔黄土都见证了人们对逝去英雄的哀思与敬仰。


在市烈士陵园有名烈士墓区,一位前来祭奠亲人的女士对记者说:“尽管铁与血的战争已离我们远去,尽管时间冲淡了我们对烽火的记忆,但作为烈士后人,我决不会忘记先辈在国家与民族利益前所做的选择,不会忘记他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情怀,先辈的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唯有努力追寻,保护好、传承好他们的精神,才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




烈士家属61年后终于找到家人。(资料照片)


遍访乡野 无名烈士终于“回家”

本报记者 申昕 实习生 刘恩雨:“丹心碧血贯长虹,豫北烽火铸英魂。”短短14个字,激荡出抗日将士慷慨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气概。这两句碑文,镌刻在市烈士陵园中无名英雄纪念雕塑上,总结了96位无名烈士的热血一生。 


在市烈士陵园的有名墓区中,沉睡着270多名烈士,每一个红色花岗岩墓碑上都刻着他们的名字、籍贯、生卒年月和英雄事迹。而站在“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下,驻足北望,触目可及是两块由绿草构建而成的五角星图案,这是96名无名革命烈士的墓区。埋葬于此的烈士姓氏名谁,无人知晓,只知道他们多是1947年3月至5月在豫北战役中安阳城外围战斗中牺牲的。松柏环绕,五星之下即英魂。


“2012年清明节前,我们把96座烈士墓从高庄乡大官庄村,迁葬到这里。”市烈士陵园工会主席祁明星动情地告诉记者,“迁葬的时候,我们为每一位无名烈士,准备了崭新的迷彩服和鞋帽,用军人的礼遇厚葬,也准备了青石棺材,随乡俗慰藉烈士。”


长眠于此的无名烈士大多20岁左右,风华正茂。他们把生命和热血献给身处危难的祖国,用生命呐喊了一首荡气回肠的颂歌。


让时光回溯到70年前,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战军发起了豫北战役,这些年轻的战士们,在革命最需要的时刻,挺身而出。豫北战役,安阳城外围战斗历时20天,解放军攻克敌人据点数十处,歼灭敌人8000余人,解放军也付出了重大伤亡,1000余名指战员光荣牺牲。英雄的好儿郎们,把满腔的热血洒遍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把年轻的生命敬献给陷于危难之中的国家。由于战争年代客观条件的限制,有部分无名烈士被就地掩埋在大官庄村东头的荒地里,没有人为他们立碑,也来不及给他们刻字。历经了65年风雨,这些无名的无名烈士们才“回了家”。


烈士英名无人晓,大义千秋尚凛然。战争无情,安眠于此的96位无名烈士只是众多无名烈士中的一部分。太多不知姓名的英雄为民族争生存、为国家争光荣、为人民保正义、为万世开太平而牺牲,他们的姓名没有留下来,他们的遗骨散落大地,但他们的功勋永世长存、永垂不朽。







老军人王占山到三官庙小学慰问


洹畔盛开“双拥”花

——全市“双拥”工作纪实

本报记者 张文红  通讯员 徐慕昌 刘海青


古都安阳,坐落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山西、河北、河南三省交会处,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她是一座具有“军爱民、民拥军”光荣传统的城市,既是革命老区,又是拥军模范荣誉城市,已6次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8次被命名为河南省“双拥”模范城。

作为历来的兵家必争之地,安阳市有着丰厚的“双拥”工作历史积淀。多年来,安阳市委、市政府树牢“有军必拥、有属必优”的观念,把解决军人军属后顾之忧作为应尽之责,妥善处理好事关部队官兵切身利益的问题,创造了多项典型经验。“人民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官兵把驻地当故乡,视人民如父母。”广大军民携手共进,不断创新“双拥”思路,丰富“双拥”内容,搞活“双拥”形式,使得一朵朵“双拥”之花盛开在洹河两岸。




“双拥”潮涌洹河畔


走进位于洹河北岸的安阳革命史馆最后一块展厅内,一张张独轮小推车送水送粮、木板担架救助伤员等人民拥军支前的发黄老照片,让人无不肃然起敬、震撼心灵。


斗转星移60余载,安阳人民的拥军感情被代代传承、发扬。市委、市政府视始终坚持把“双拥”工作作为党的政治优势、重要战略任务,把“双拥”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摆上全市工作的重要位置,每年召开党委议军会、军政座谈会,建立“双拥”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工作报告每年都要安排部署“双拥”工作;始终坚持“部队走到哪里就保障到哪里,驻军演习到哪里就慰问到哪里”,进一步加强拥军支前保障,加深军民鱼水深情。2015年,驻安71352部队组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方队,市四个班子领导亲自在出征、凯旋时慰问方队;2016年“八一”建军节,市政府向驻安抗洪抢险英模部队赠送慰问金50万元;今年3月,海军“安阳舰”在上海下水,市委书记李公乐率队慰问“安阳舰”官兵;7月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王新伟率队到上海看望“安阳舰”全体官兵,全面拓宽国防教育和军民共建载体。同时,在全省率先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期双拥工作扎实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的意见》,就安阳的“双拥”工作作出了纲领式的规划。


一时拥军靠感情,长效拥军靠机制。这些年来,市委、市政府以政策机制创新推进“双拥”不断向前发展。将“双拥”工作作为各级一把手工程紧抓不放,常抓不松,把党管武装和“双拥”工作纳入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党委、政府领导的任期目标,将关心支持国防建设和“双拥”工作年度目标层层分解落实到人,形成了“党政齐互动、领导亲自抓、级级有人管、事事有人干”的“双拥”工作格局。




兴办实事固长城


“视军队如长城,把军人当亲人”是安阳400余万人民的一致心声。全市牢固树立“谋发展不忘固国防,抓建设不忘兴武装,惠民生不忘子弟兵”意识,为部队建设办实事、解难题,积极探索“双拥”共建新路子,形成人人关心国防、个个支持军队浓厚氛围。


去年3月,家住文峰区宝莲寺镇某部士官小李,爱人在制衣厂维护机器时发生意外死亡。市民政局局长张双献要求“双拥”办从支持国防建设和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高度出发,及时介入处理,看望慰问死者家属,协调厂方做好赔偿。


一个月后,绣着“民拥军意比山重、军爱民情似海深”的锦旗送到市民政局。7月24日,军属代表苏其德老人眼含热泪在驻汤部队召开庆祝建军90周年暨涉军维权“汤阴经验”创立20周年会议上发言,对汤阴法院给自己维权表示谢意。创立20年来,全市各级法院在35个乡镇建立人民调解室157个、巡回调解办案点134个,审理涉军维权案件621件。为解决驻地部队的战备公路建设,近年,我市投资5000万元完成国防公路66公里;投资1000万元,建设驻地部队出口路段18个。2016年,我市投资280万元,用于部队3个出口路段项目建设。


为丰富新内容、拓宽新领域、强化新措施、创造新特色,我市大力推进社区拥军工作,2016年,已全面实现“双拥”优抚三级服务网络建设全覆盖,许多社区与部队结成共建对子,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广泛开展“双拥”工作。北关区盘庚中社区、花南巷社区,文峰区安惠苑社区先后被省“双拥”领导小组表彰为全省十佳拥军社区,其经验和做法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近年,我市倾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把“双拥”工作落到实处。驻安部队营区改扩建工程,我市为其解决用地800余亩,减免各项费用1000余万元。市人武部营区迁建工程,我市投入1.1亿元。我市投入850万元用于提升市武警支队执行任务水平;划拨土地175亩,投资2000余万元支持市消防支队训练基地和消防装备建设;累计向部队赠送慰问品(金)价值1200多万元。我市全面落实各项“双拥”政策法规,细致周到地为官兵提供各种服务。4年来,我市共下发优抚经费6.8亿元;下发义务兵优待金1.3亿元;接收安置退役士兵7377人,发放退役士兵生活补助费43453人次384万元、自谋职业补助费12285人次3389万元;对服役满16年、二等功以上转业人员,优先安置到事业单位;接收军转干部330人,94%以上安置为国家公务员,16名正团职转业干部安置为领导职务。2014年8月,我市出台《安阳市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实施意见》,安置随军家属就业96人,累计发放经济补助1000余人次700万元;制定《关于解决驻安部队子女入(转)学问题的意见》,为军队干部子女入学开辟绿色通道,为385名军队干部子女入学提供方便。今年6月,为解决换防到我市某部队的20余名随军官兵子女的入学问题,副市长祝振玲及时作出批示,教育部门很快给予妥善解决。




奉献大爱为人民


民拥军情切,军爱民意浓。长期以来,驻安部队官兵以驻地为故乡,把人民当亲人,大力弘扬我军拥政爱民的优良传统,在完成战备训练的同时,主动承担南水北调工程、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安保等急、难、险、重任务,为促进安阳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驻安部队先后出动官兵3万余人次,大型机械2000余台次,先后参与了抗旱救灾、羑河综合治理工程、“引黄入内”水利工程、林州扑灭森林山火等重大任务,有力支援了地方建设。安阳市武警支队长年担负执勤、处突和各种勤务工作,平均每年出勤1500人次,为打造“平安安阳”作出了重大贡献。安阳消防支队先后参与重大抢险救援和实战演练60余次,进行消防培训600余次,增强了全市人民的消防安全意识。2015年3月2日,一辆大巴在林州侧翻后坠下山崖,造成20人遇难、13人受伤。驻军、武警、消防官兵先后赶到事故现场,披荆斩棘联手组成“长城”,从山脚一直绵延到山上展开救援。


难得举城作一庆,爱我人民爱我军。安阳人民不会忘记,去年在应对“7·19”百年不遇特大暴雨洪灾时,驻安部队官兵不怕牺牲,冲锋在前,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今年3月,驻安某部赴南苏丹执行维和任务时救援失事客机,在国际上获得赞誉。


驻安部队不仅积极参与地方建设,还尽力帮扶贫困群众。几年来,他们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援建希望小学、乡敬老院、村卫生室等30余所,帮扶贫困村30个、贫困户60户,培训乡村医生50余名。驻安原71352部队干部王留杰带领的“王留杰学雷锋小组”长期帮扶驻地贫困群众和失学儿童,王留杰被表彰为“河南省十大拥政爱民模范”、“2014·感动中原”十大人物和“全国助残先进个人”荣誉称号。今年7月,武警安阳市支队、安阳市武警支队林州市大队红旗渠中队被省表彰为拥政爱民模范单位。


悠悠洹河水亘古流淌,连绵太行山巍巍豪壮。生活在洹河之畔的安阳百姓用真情演绎“双拥”共建的崭新篇章,让古都安阳拥军优属的步伐迈得更坚实、铿锵。







我市各界共庆“八一”建军节


书画家现场挥毫泼墨,表达对建军90周年的祝福。


军民鱼水 翰墨传情

记者 李杉


7月31日,由殷都区文联主办、殷墟书画院承办的殷都区庆祝建军90周年书画笔会活动在殷墟书画院举行。活动邀请了十多位退伍老兵现场挥毫泼墨,创作了一幅又一幅书画精品,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爱国情怀以及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美好祝愿。


参加笔会活动的书画家现场创作了50余幅精品字画,行云流水的墨迹,浓香绚丽的色彩,在艺术家们的手里瞬间成为一幅幅精美的艺术作品。


书画家燕芳德说,作为一名退伍老兵,参加此次笔会活动十分有意义,特别是收看了气势磅礴的阅兵式,令人振奋,令人沸腾,同时也希望通过文化活动表达对解放军战士的浓浓敬意,用笔墨传递社会正能量。


殷都区文联党组书记史涛也是一名退伍老兵,他说,书画作品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线条的美感,它更包含着一种深情、一种关爱、一种祝福!此次书画笔会活动,不仅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更展现了退伍老兵们深厚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是一场抒发爱国情怀的文化盛会!




为庆祝建军90周年,7月31日上午,高新区银杏大街街道平原社区联合市水利局,在社区活动室开展了“迎‘八一’包饺子,为退伍军人和老年人送关怀”活动。退伍军人和辖区居民一起动手,忙得不亦乐乎,就像一家人。香喷喷的饺子出锅后,大家围坐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起来,个个脸上喜气洋洋。一位退伍老兵说:“在社区吃着饺子,从心里感受到了党和国家对我们这些退伍老兵的关怀!”(本报记者 杨凌高 摄)




1300多封信和贺卡送给解放军叔叔

本报记者 王敏


“解放军叔叔,我知道你们就像白杨一样,无论风吹雨打还是严寒酷暑,总是傲立挺拔,你们辛苦了!长大后,我也要像你们一样!”为在“八一”建军节给解放军叔叔送上祝福,文峰区明德小学学生刘水波写下了这样一封信。


7月25日上午,金色阳光拥军服务中心负责人张艳芳带着刘水波和其他300多名中小学生写的信件与贺卡来到邮政局,分别寄给去年赴南苏丹维和官兵所在的部队以及武警、消防官兵。寄完信件和贺卡后,张艳芳开心地在金色阳光拥军服务中心微信群里说:“朋友们,孩子写给部队战士的慰问信和贺卡已寄出,希望能让我们远方的亲人感受到不一样的快乐!”


金色阳光拥军服务中心是经市民政局批准、正式注册登记的我市第一个民办非企业爱国拥军社团机构。为纪念建军90周年,让驻安广大官兵感受到安阳人民的情谊,该中心组织开展以“中国梦、强军梦”为主题的手工制作活动,号召全市中小学生通过制作精美贺卡,或以书法、信件、折纸、绘画等作为礼物,把最真诚的祝福送给最可爱的解放军叔叔。短短十几天,该中心收到宗村小学、灯塔路小学、烧盆窑小学、赵张村小学、明德小学、胜利路小学、南平小学等学校学生的1300多封信和100多张精美贺卡。


“除寄出的300多封信和贺卡外,还有1000多封信和贺卡,我们要亲自送到驻安部队。另外,我们还组织了8个演出团队和4个演出小分队到驻安各部队和干休所进行慰问演出。”张艳芳说。




7月30日上午,安阳县武警中队的院子里格外热闹,来自安阳县人民法院法官与该中队官兵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军民大联欢活动。法官表演的诗朗诵《“八一”赞歌》,表达了对军人的敬仰,受到观众热烈欢迎。(本报记者 郭敏 摄)                 




彰东街道慰问部队官兵


7月29日上午,在“八一” 建军节来临之际,为进一步做好“双拥”工作,北关区彰东街道办事处领导带领工作人员,走进辖区部队向共建部队官兵送上洗衣机、电暖器及西瓜等慰问品,把节日的祝福和关怀送给子弟兵。


“双拥”共建,重在互动。彰东街道办事处辖区驻地官兵经常走进辖区帮困扶弱,尤其是去年“7·19”洪水自然灾害发生后,部队官兵更是协同街道抗洪人员日夜坚守在抗灾一线,确保辖区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得到了保障,并把老百姓的损失减少到最低。每逢端午、“八一”、春节等节日,彰东街道办事处及各村也心系身边这些为保障祖国安全而默默奉献的人民子弟兵。该街道办事处主任在慰问时强调,今后办事处将继续发挥辖区共建部队的资源优势,相互合作,相互支持,深入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形成军爱民、民拥军、军民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王宇)




7月31日,为庆祝“八一”建军节,文峰区西关街道办事处安运社区举办庆“八一”座谈会。退伍老军人及现役军人家属欢聚一堂,一首振奋人心的《团结就是力量》歌曲为座谈会拉开序幕。座谈会上,大家观看了电影《英雄儿女》。(尹玉凤 摄)




淡泊名利的老兵

本报记者 刘剑昆


“这段时间,有不少人来村里看望我,在此深表感谢!”7月26日,在太行山麓的林州市姚村镇寨底村,94岁的抗战老英雄常甲寅紧紧握住前来慰问的林州市人民法院几位领导的手,感激地说。


常甲寅有着传奇经历,更有数不清的荣誉和勋章。


常甲寅1923年出生在寨底村,1938年8月在八路军太行第四游击支队民运工作团担任民运工作区队长,多次带领本村的民兵为军队抬担架、送粮食等,积极参加抗战支前工作。1942年2月,他担任驻林县抗日联军预备队侦察员,多次深入日占区完成侦察任务,受到上级表彰。1952年2月,他因伤复员,回乡务农,担任村生产队队长18年,并参与了举世闻名的红旗渠工程的修建。


2015年8月,常甲寅应邀到北京参加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该村村民记得,当年9月5日,常甲寅回到家乡,为乡亲们讲述参加阅兵的感受。常甲寅动情地说:“到天安门广场参加检阅,我很自豪。更自豪的是,从受阅的军队和装备上,我看到了国家的强盛,今后再也没有谁敢欺负中国人了!”


常甲寅去北京参加检阅期间获得国家发给的5000元慰问金。他说:“国家每年都给我发生活补贴,吃穿不愁,我要把这5000元捐出去。”


当年9月9日,常甲寅把5000元捐给村小学。他说:“我把钱捐出去,就是希望村里的孩子好好学习,将来回报祖国。”


林州市慈善总会为表达对老人的敬意,特地给老人送去一幅书法作品,上面写着:“保家卫国,不辱使命。”


村党支部书记徐永亭说:“常甲寅老人在战争年代屡立战功,是英雄。他淡泊名利,与世无争,村里人对他十分尊重。”


老人的故事传遍了林州市,深受人们敬佩。今年7月7日,林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张国生专程到寨底村看望老人,详细了解老人的抗战故事。张国生告诉记者:“当我提出与老人合影时,老人特地换上一套军装,并把获得的多枚勋章挂到胸前,我从中更深刻地感受到了老人的革命情怀。”







您可能感兴趣:



编辑/朱琨郭诗尧 审核/李中华

新闻热线/0372-2561263 2561290 2561254

投稿邮箱/ayrbwww@126.com

更多内容详见《安阳日报》《安阳晚报》

《安阳网》《河南手机报安阳版》及相关微博、微信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