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一:青岛如何构建自己的工业化体系?
答:“细到一个场记用的软件”
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产优秀电视剧电影大型集中展播展映暨2019青岛国际影视博览会落下了帷幕,这场盛会的规格之高、“通货”之硬,与会嘉宾的观点之新、碰撞之过瘾,都可以算是创下了近些年来青岛举办的影视节会之最。
△ 东方影都星光岛。
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大放异彩,也让两部电影的拍摄地——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成为了焦点。借用导演郭帆的话:“衡量工业体系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是其是否具有能够连续生产‘爆款’的能力”,在《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之后,青岛是否还有持续输出“爆款”的能力?其实影博会上各路大咖的观点里,就暗藏着答案与玄机。
总结起来,就是对三个直击症结的问题的作答——
问题一:青岛如何构建自己的工业化体系?
答:“细到一个场记用的软件”
本次影博会的活动之一,第二届中国后期产业发展青岛会议上,笔者见到了多位之前给《流浪地球》《刺杀小说家》制作后期及CG镜头的团队负责人。
△国际CG艺术展上,策展人穆之飞向参观者介绍电影《流浪地球》所运用的CG技术。
据他们回忆,《流浪地球》的导演郭帆对工业化有着自己的理解——其底层逻辑就是要标准化,要可量化,之后才能被分配,被分配才能分工,分了工才能够提高效率。践行这套逻辑,则需要打破一个认知壁垒。
其中还有一个细节,《流浪地球》拍摄中,有一个场记软件可以拿来用,但工作人员反映说还不如一张纸记得快。郭帆立刻反驳:“你今天是快,但你记一百天就是一百张纸,一百张纸里要寻找任何一个信息,怎么快速找到?这些纸一旦丢了该怎么办?”《流浪地球》在大荧幕上呈现的每个画面背后,都有着繁复的工业化流程,而且每个环节都“细”——细到场记这种微观层面。
△电影《流浪地球》剧照。(资料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跟着爆款一起走红今年春节档的青岛东方影都,其实也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也度过一段漫长的拓荒期。
2015年3月,就在《流浪地球》开拍前的两年前,张艺谋作品《长城》在青岛东方影都采用了大面积绿幕区拍摄,通过搭建360多个集装箱的特效制作区,使得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万里长城”得以在荧幕中呈现,也被业界认为是中美合拍的第一部“重工业电影”。
2016年《长城》上映,因其强烈视觉冲击力,引起了业界对中国电影工业化进程的大讨论。随后美国传奇影业的《环太平洋2》剧组也入驻青岛东方影都,从侧面证明了青岛影视也正在试图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
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的上映,很多人才惊奇地发现,青岛东方影都已经成为中国影视基地的高地。在这次影博会星光岛会议中心的展厅里,曾在东方影都工作过的国福这么评价东方影都:“对比横店、无锡三国城等属于一代、二代的影视集散地,这里从基地的规划到摄影棚内部的建设,都是按照世界最前沿的技术标准与运营理念来设计的,可以说是中国第三代中国影视基地中的佼佼者。”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虽然青岛的影视产业园在电影工业化的转型上实现了“弯道超车”,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也已成为了中国影视升级换代的标志性影视基地,但在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跑道上,随时都有被竞争者“再超车”的可能。近期,包括横店、无锡等地影视产业园也加大了兴建国际一流标准摄影棚的进程,青岛电影产业园想要在未来持续领跑,仍需秉持着超前规划、谋定后动的思维——
在这座影视产业园规划兴建之初,中国电影正经历由传统小作坊制作向高科技、标准化、大制作的转变,因此在国内大多数影视基地以“外景地+影视旅游”模式为主的发展背景下,明确以“电影工业化生产、全产业链配套”为定位。
如今其他传统影视产业园开始加大工业化改革的步伐,青岛影视产业园区想要继续领跑,就需要将目光放在打造技术平台、加强科技化和数字化建设、完善影视工业化体系等全产业链优势上来。
在今年影博会上,著名导演高群书提出了一个观点, 不是能拍电影,就有了工业体系,也不是诞生了票房上亿元的作品,就有了工业体系。所以,青岛下一步应通过进一步打造技术平台、加强科技化和数字化建设,建立起完善的影视工业化体系。
△电影《流浪地球》里的场景模型。
此外,在影博会的重头戏——灵山湾影视创投会上,有业界大咖对从营利渠道为青岛支招——以往国内影视产业园的收入来源大致由几部分构成:场地、设备租金、人员佣金以及商业配套服务营收和门票收入。而对于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的影视基地而言,还包括项目策划、广告宣发、衍生品开发等收入,甚至投融资服务以及知识产权保护交易的服务回报等高端回报。
在此方面,目前国内的影视基地还都处于探索阶段,也就是说所有的竞争者基本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这对青岛影视产业发展来说,不失为一个很好的突破口。
答:让本土创意落地青岛文旅场景
在本届影博会上,青岛东方影都发展论坛、影视IP全球开发者大会等系列活动,带给了青岛影视产业诸多启示。代表中国影视前沿的专家、企业家为青岛影视发展提了不少中肯的建议。其中,“IP落地”成为嘉宾们主题发言中的关键词。
△东方影都。(资料图)
归结起来,即青岛灵山湾影视文化产业区东方影都为代表的青岛影视产业园区,不仅要为影视拍摄提供国际标准的硬件设施,还应致力于将影视产业园打造出的中国原创内容IP,落地于青岛的文旅场景中,从而形成“一站式”旅游度假目的地,实现迪士尼式“自造IP——自体制作运营——实景落地”的一条龙产业链。
而在影视IP全球开发者大会上,一壹传媒集团董事长王一洋就用美国迪士尼的案例做了观点阐述:
借由迪士尼动画电影这一巨大IP,其建立了包含玩具、游乐场、文旅服务等一系列衍生产品在内的迪士尼帝国;漫威影业更是借助《复仇者联盟》等超级英雄电影,与服装领域联名,建设主题乐园,生产销售正版电影周边,在世界各地取得广泛影响的同时也获得了可观的利润回报。 反观我国电影市场,虽然市场体量规模在不断扩大,一些佳片在国际电影节上也有不俗的表现,但缺乏一些能够立足于世界的大型IP,相关电影衍生品体系也尚未成熟。目前,国内电影收入的90%都来自票房和植入式广告,衍生品收入只占10%,而在好莱坞,票房收入仅占总收入的30%,其余70%都来源于其他收入。
从大背景来看,中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尤其是电影产业开始从原有的横向扩张模式逐渐转变为纵向深度打造IP的新模式,这也是时代赋予青岛影视产业的崭新的机遇。
“让原创IP落地文旅场景”,从本质上而言,就是遵循文旅融合的时代规律,将文化产业“各自为战”的现状转变为全产业链的共同进步,而具体到青岛,就是以影视文化产业为核心,培育发展多种业态,促进形成影视+文旅大产业发展格局。
△青岛影视产业园。(资料图)
但IP的开发与经营谈何容易。 万达影视集团总裁兼万达电影总裁曾茂军曾提到过,中国之前也有过不少IP开发失败的案例,一开始把IP规划得很庞大,在电影拍摄之初就做了大量的衍生品的设计和开发,结果电影发行失败,这个IP实际就不存在了。
实际上,粉丝基础强大且世界观宏大的IP作品,才能拥有更好的延展能力、跨界能力。但中国影视产业目前虽然囤积了大量的IP内容,但除《寻龙决》《捉妖记》等少数几部系列鲜有成功IP开发的先例,落地更是无从谈起,包括武汉、海南等地的影视主题公司都难以交出让人满意的业绩。
一位上市影视公司的负责人曾经表示,一个系列IP的诞生起码要延续10年以上的情感记忆,更不用说迪士尼开发百年的《米老鼠》系列。虽然“米老鼠”的案例比较极端,但也证明了一条规律,经营IP内容需要有做“百年老店”的精神。
△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1万平方米摄影棚内景。(资料图)
在东方影都拍摄、由乌尔善执导的《封神三部曲》以及未来可能在青岛继续开发的“熊出没”系列动漫IP,在积累了一定的粉丝量后,具有一定的IP开发的价值;而包括田单火牛阵、吴齐大海战等历史题材以及崂山道士、琅琊文化等神话传说题材,也都具有“IP化“的可能性,但前提是周密的规划布局和品牌经营上的持久发力。
所以,再好的原创内容,需要依托于成熟的平台来运营。中国文化产业发展集团董事陈彦泽则为青岛出招——青岛需要基于影视的文旅产业需要通盘考虑影视拍摄的主要功能与旅游发展的长远目标,长短结合、远近统筹,在筹划阶段就开始谋划建立影视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运营、服务平台。
问题三:青岛如何培植影视头部企业?
答:留得住人才,留得下创意
在近几年间,青岛市对影视产业的扶持力度有目共睹:
建立了总规模50亿元的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连续5年,每年10亿元的影视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每部影片最高给予40%的补贴;面向全国启动影视剧本孵化计划,对于剧本和创意给予专项资金扶持;并对青岛注册的影视公司施行税收连续返还政策。今年3月,青岛就向《流浪地球》《一出好戏》《环太平洋2》《疯狂的外星人》四部影片发放了补贴资金3600余万元。
△《流浪地球》等四部在青岛东方影都摄制的影片获3626.96万元制作成本补贴。(资料图)
在此促力下,青岛电影工业有了长足发展,但与影视产业园区的繁荣形成对比的是,青岛影视在制作、发行等各个领域,都仍然缺乏头部公司和领军人才。比如以往每个夏天,全国各地的剧组都会到青岛进行取景,而大大小小的影视服务公司也只是提供交通、餐饮上的“配合”。用一位青岛影视服务公司负责人的话说,就是“挣着影视外围的钱”。
青岛东方影都融创影视产业园总裁孙恒勤认为,对于任何文化产业来说,留得住人才的前提是留得下创意。就拿目前的青岛影视扶持政策来说,可以借鉴上海等地的影视政策经验,出台一揽子产业配套补贴政策,而非当下的仅补贴给剧组。而根据青岛缺乏影视头部公司的具体情况,“一揽子产业配套补贴政策”中也可特别关注对有潜力的初创公司以及青年影视人才的扶持。
任何好的扶持都是雪中送炭,而非锦上添花,为影视公司和影视人才打造优良的“软环境”,是青岛影视完善工业体系配套服务的“下一站”。
△日前,由英国电影协会(BFI)、东方影都融创影视产业园联手推出的“中国青年影人培养计划”在英国驻华使馆正式启动。(资料图)
在中国影视工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副院长丁友东举了一个上海影视雪中送炭的例子——坏猴子影业当年在上海备案了《绣春刀2》和《中国药神》(即后来的《我不是药神》)时,因为选用的都是青年导演,其作品风险较大,失误率也一定比成熟导演高,所以从策划到拍摄的周期相对就较长。但上海在开拍前就给予了扶持资金,最终促成项目落地,最终也让青年影视人才在上海找到了“归属感”。
因此,青岛第一可将扶持放在前端,然后进一步贯穿从拍摄到发行各个环节,并以影视摄制服务中心为平台,为影视公司和影视人才推出量体裁衣的“一站化服务”,从青岛具体情况来说,可以延续政府与大型文娱集团的合作,共同论证、推出可操作的补贴比例和细则。
但我们也要看到,对于正在亟需在工业化进程中跑出“加速度”的青岛影视,对于影视专业学院的专业设置,并非大而全的需求,而是专而精的导向。因此,青岛可联动影视产业园与专业高校,在遵循“产学研”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打造多层级的定向培养体系。
最后,青岛也应进一步鼓励教育界与产业界联手开展全球青年影视人挖掘行动、孵化储备计划、编剧培训计划等活动,并通过各种展映会、电影周、研讨会等节会形式,持续造势聚集人才。
往期精彩内容:
观象山 | 对于影视人才,青岛不只做“摇篮”,更要做“梦想地”!
首席记者 | 梁辰 编辑 | 秋葵 审读 | 吾梦
来源 | 青岛日报新闻客户端“青岛观”
联系青报君 qingbaojunwx
微信改版,“星标”青岛日报,
才能天天和青报君见面哦~
一起为“电影之都”打call↓↓↓